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封建社会的进步官德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封建社会的进步官德思想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官德思想逐渐形成、发展,并系统化。它在根本上是反映封建统治者利益的,但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吸取借鉴的合理的进步官德思想。封建社会进步的官德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官德。许多封建统治者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看到了官德与巩固政权和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都比较重视官德。汉代陆贾在陈述秦汉失得天下的原因时,认为秦因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失天下,故“德薄者位危,去道者身亡”(《新语·术事》),“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新语·道基》)。司马迁从历代兴衰的历史中,得出修德重于修政的结论,认为:“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正下无之。” (《史记·天官志》)汉儒董仲舒则把仁政德治作为源于“天”的治国之道,提出“任德教而不任刑”(《举贤良对策·一》)。隋朝的覆灭使唐太宗认识到:“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君德》)。他重申仁民、诚信、公平、礼贤、纳谏、去谄佞、杜骄逸、尚谦恭、制奢纵、尚俭约等要求,把它作为评价君主德行的准则。第二,爱民惠民的思想。这一进步思想产生于先秦儒家官德学说,汉唐以来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把爱民惠民同为民除害兴利,特别是与揭露、谴责贪官污吏联在一起。如董仲舒谴责官吏“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民安能如之哉?”(《举贤良对策·三》)要求受禄之人不与民争业、争利,而为民兴利除害。其次是把爱民、惠民思想进一步提到民本的高度。汉贾谊认为:“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新书·大政上》)。唐太宗也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为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宋朱熹认为:“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朱文公文集·庚子应诏封事》)清代思想家唐甄从“民力”是为政的基础的认识出发,进一步提出“天下之官皆养民之官”(《潜书·考功》),反对“见政不见民”(《潜书·明鉴》)。第三,德才兼备的选官标准。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标准,从整体上看是倾向于德才兼备。两汉时期,把“孝廉”、“贤良方正”作为察举官吏的主要科目。所谓孝廉即能尽孝悌,正直廉洁;贤良方正即有才有德,为人正直。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度,也是强调德才兼备。隋文帝提出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举人:唐太宗则提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政要·崇儒学》)。第四,注重官德修养。战国至两汉初成书的《礼记·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汉初开始流传的《孝经》,对天子、诸侯、公卿、大夫等各级官吏的道德修养作了详细阐明。如要求诸侯做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诸侯章》);要求公卿大夫做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卿大夫章》)。自唐玄宗始,不少朝代的君主为《孝经》作注或亲自教授。又如宋代朱熹等人也十分重视官德修养,他不顾君主的厌闻,多次向君主提出“正心诚意之论”(《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一),要求君主“正心术”,加强道德修养。还有一些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思想家和官吏,在官德修养方面做出了榜样,如官德高尚的贤相诸葛亮,注重君德的唐太宗,以廉洁、正直、勤政爱民而著名的清官包拯、海瑞等。第五,形成了一些进步的官德规范。从汉代司马迁写《循吏列传》,赞扬官德高尚的官吏开始,以后各朝代的史书几乎都写有《循吏列传》、 《良吏列传》或者《良政传》,对著名的良吏给予褒扬,这其中就包含进步的、有价值的官德规范。清代陈弘谋编撰的《五种遗规》一书中的《从政遗规》(二卷),也汇集了不少较为丰富和有价值的官德规范。在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进步官德规范主要有:廉洁清正;公平正直;体恤百姓;以身作则;忠言直谏;任人唯贤;鞠躬尽瘁;奉法循理;讲尽职、重人格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