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寻西山隐者不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1,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2,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3,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4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5,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6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释】
 1.绝顶:最高山顶。茅茨:用茅草盖造的房子。白居易《长庆集》五《效陶潜体》诗之九:“榆柳百余树,茅茨十数间。”
 2.扣关:敲门。此处“关”字当门室讲。室:指茅屋。
 3.巾柴车:有车衣遮盖的木制车。此指带布篷帏幔的轿车。
 4.黾(音Min) 勉:勉力,尽力。也可作踌躇讲。
 5.契:惬合,融洽。
 6.清净:佛门术语,谓“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为清净。
 
 【译】
 西山绝顶孤独的一间茅舍,
 山路崎岖约有三十里。
 门扉长叩却全无僮仆的声息,
 窥视室内,唯有桌案茶几。
 你若不是坐着布幔的木车去访客,
 就应是秋水垂钓去。
 惜哉未能相会,
 令我踌躇徘徊
 空怀着对你的敬意。
 草色刚受过一场雨的清洗,
 松声传入打破了晚窗的静谧。
 如此的幽寂正与我的性格契合,
 足以洗荡我心中的尘泥。
 此行虽未尽享宾主之意,
 内心却颇得佛禅“清净”的道理。
 我也像“雪夜访戴”的王子遒兴尽而返,
 何必一定要等待见你。
 
 【评】
 清人贺裳曾评丘为诗说:“如丘为、祖咏诗,如坐春风中,令人心旷神怡。其人与摩诘友,诗亦相近。且终卷和平淡荡。……唐人惟丘为几近百岁,其诗固亦不干天和地也。”(《载酒园诗话》又编)此诗充分显示了丘为的这种“和平淡荡”的诗风人格。诗人登山三十里访友,却“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诗人非但不急不恼,反而吟诵下这首诗作,表明自己对隐者的钦敬和雪夜访戴,兴尽而返的胸襟心境。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邱为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寻西山隐者不遇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其他
←上一篇:哥舒歌 下一篇:桃花溪 →
诗词简介:
这首诗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在古典诗歌中比较常见,却给人新鲜别 致的感觉。这得力于作者艺术构思的巧妙。作者寻访隐者不遇,却通 过描绘隐者没有僮仆服侍,居住在茅屋里,室内陈设简陋只有案几等 细节,表现隐者俭朴清贫的生活。接着又以虚拟手法,从自己的推断 猜想中,描叙隐者平日或乘柴车出游,或到水边垂钓,表现他的闲逸 情趣。“差池”“黾勉”两句, 抒不遇隐士的惆怅和对他的仰慕之情。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二句,诗人想象隐者在清凉的新雨中观 赏嫩翠草色,在夕阳斜照的窗边聆听飒飒松涛之声,何等惬意、自在。 这一联绘声绘色,意象新美而又巧妙配合,造语平易自然,把山中清 新幽绝的景色环境写得饶有诗情画意,并且进一步揭示出隐者习静喜 幽,超尘脱俗的高洁品格。这位隐者虽然没有出场,他那飘飘欲仙的 形象却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及兹契幽绝” 以下的几句抒情议论 写得富有哲理、韵味。结尾暗用了著名的王子猷雪夜访戴逵的故事, 用得自然贴切,从而含蓄地抒写了自己同隐者幽绝的精神境界完全契 合的佳趣雅兴。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邱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 《 xún xī shān yǐn zhě bú yù 》 
    《 寻 西 山 隐 者 不 遇 》 
    .[ tánɡ ]. qiū wéi.
    .[ 唐 ]. 邱 为 .
    jué dǐnɡ yì máo cí , zhí shànɡ sān shí lǐ 。 
    绝 顶 一 茅 茨 , 直 上 三 十 里 。 
    kòu ɡuān wú tónɡ pú , kuī shì wéi àn jǐ 。 
    扣 关 无 僮 仆 , 窥 室 唯 案 几 。 
    ruò fēi jīn chái chē , yīnɡ shì diào qiū shuǐ 。 
    若 非 巾 柴 车 , 应 是 钓 秋 水 。 
    chā chí bù xiānɡ jiàn , miǎn miǎn kōnɡ yǎnɡ zhǐ 。 
    差 池 不 相 见 , 黾 勉 空 仰 止 。 
    cǎo sè xīn yǔ zhōnɡ , sōnɡ shēnɡ wǎn chuānɡ lǐ 。 
    草 色 新 雨 中 , 松 声 晚 窗 里 。 
    jí zī qì yōu jué , zì zú dànɡ xīn ěr 。 
    及 兹 契 幽 绝 , 自 足 荡 心 耳 。 
    suī wú bīn zhǔ yi , pō dé qīnɡ jìnɡ lǐ 。 
    虽 无 宾 主 意 , 颇 得 清 净 理 。 
    xìnɡ jìn fānɡ xià shān , hé bì dài zhī zǐ 。 
    兴 尽 方 下 山 , 何 必 待 之 子 。 

  • 《尋西山隱者不遇》
    .[唐].邱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仆,窺室唯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今译】
    西山绝顶孤独的一间茅舍,
    山路崎岖约有三十里。
    门扉长叩却全无僮仆的声息,
    窥视室内,唯有桌案茶几。
    你若不是坐着布幔的木车去访客,
    就应是秋水垂钓去。
    惜哉未能相会,
    令我踌躇徘徊
    空怀着对你的敬意。
    草色刚受过一场雨的清洗,
    松声传入打破了晚窗的静谧。
    如此的幽寂正与我的性格契合,
    足以洗荡我心中的尘泥。
    此行虽未尽享宾主之意,
    内心却颇得佛禅“清净”的道理。
    我也象“雪夜访戴”的王子遒兴尽而返,
    何必一定要等待见你。
  • 1.绝顶:最高山顶。茅茨:用茅草盖造的房子。白居易《长庆集》五《效陶潜体》诗之九:“榆柳百余树,茅茨十数间。”
    2.扣关:敲门。此处“关”字当门室讲。室:指茅屋。
    3.巾柴车:有车衣遮盖的木制车。此指带布篷帏幔的轿车。
    4.黾(音Min)勉:勉力,尽力。也可作踌躇讲。
    5.契:惬合,融洽。
    6.清净:佛门术语,谓“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为清净。
  • 清人贺裳曾评丘为诗说:“如丘为、祖咏诗,如坐春风中,令人心旷神怡。其人与摩诘友,诗亦相近。且终卷和平淡荡。……唐人惟丘为几近百岁,其诗固亦不干天和地也。”(《载酒园诗话》又编)此诗充分显示了丘为的这种“和平淡荡”的诗风人格。诗人登山三十里访友,却“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诗人非但不急不恼,反而吟诵下这首诗作,表明自己对隐者的钦敬和雪夜访戴,兴尽而返的胸襟心境。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诗开头两句写隐者所居之地的情况,似在叙实,实写隐者远离尘世之心,兼带出寻者不辞劳苦。三、四句写到门而不遇。第三联写诗人在主人窗前的猜测:若不是乘柴车出游了,就该是去临渊垂钓了。这些隐逸之士的闲适雅趣,不正面写,而由寻访者推断出,较灵活。“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寻来,差池不见,空负一片景仰之情。可见诗人已生失望之心。诗到此转笔而写隐居之地的景色:看着幽静的景色,明白了清静至理。由访人转为问景,诗人又满足了。尾句写诗人尽兴游玩欣赏之后下山。这里暗用了《世说新语》中典故。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即乘船而访,经夜始至,及至门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答:“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用此典来抒自己旷达胸怀。
     
     访友而不遇,而见隐者生活和性格;访人不遇而自觉满足。访友不在友,这才是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的高雅之士。这首诗语意平淡,而写景清寂,情节富有转折,寄意明了;虽无华丽词藻,而感情真挚,读罢令人心清脑明,的确是一首好诗。
     
  •  丘为也属于隐逸诗人,诗风与王维相似,没有华丽的词藻,注重意境的描绘。诗题一作《山行寻隐者不遇》。诗一开头就描写西山隐者的居处和西山的高度: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这位隐者住在山顶的一所茅屋里,刻画了这个隐者居住的简陋,又表明他又是一个与人事极少来往的人。“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这四句是描写这个隐者的生活。扣门没有僮仆出来招呼,窥看他的室内也仅有桌几。“巾柴车”,即“巾车”。后二句是说,他要不是拉着车子砍柴去了,就是到水边钓鱼去了。这几句是写他俭朴幽闲的生活。“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这两句话点题“不遇”。“差池”,不齐。这里是说,我来了,你却外出了。“黾勉”,勉尽其力。“仰止”,倾仰之极。我勉尽全力爬上山来,却不得相见,是白白地对你仰慕之极。笔头一转,又写西山的风景。“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雨后草色如洗,晚上窗外松涛阵阵,在这样幽静的环境,足可以洗荡胸心。这是写丘为对这个环境的欣羡之情。“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之”字一作“夫”字) “草色”四句写景,结尾四句抒情。这是说,此来虽然没有得到宾主之欢,但是懂得了清净的道理。游兴已尽即可下山了,何必再等待隐者的归来呢!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隐者所居的偏僻和简陋,有对山上风景的描写,有作者的抒情,对这个环境的羡慕。情景交融,是丘为诗中的佳作。
     
  • 这是一首写隐逸者高情逸致的诗。唐诗中这类诗并不少,这首诗之所以能“脍炙人口”,自有它的道理。

    诗的头两句是说隐者所居的茅屋。它在山顶上的最高处,由山下到山顶的茅屋路途十分遥远。但作者还是不辞劳苦地攀了上去。为什么呢? 这里还不是太清楚,大约是仰慕隐者的大名或与隐者有很深的交情。三四句是到了隐者住处茅屋之后的情景。敲门没有僮仆应,看看室内也没有人。作者的情绪可能有些挫伤。他满心期待着寻到这位隐者开怀畅叙一番,却遇到了隐者不在,连个问一问情况的僮仆也没有。于是在五六句他猜想,这位隐者不是推着柴车打柴去了就是在哪个溪边垂钓去了。隐者的生活如此清闲高雅。不巧的是我费许多精力攀上山顶,却不能与之相见,心中产生遗憾和对隐者的景仰之情。这是第七八句。这里作者已渐渐地由不见其人过渡到与其精神、心境的相遇。九十句这个意向更明显了。

    天下起了雨,滋润得小草异常青翠; 晚风微微吹过,松树发出飒飒的声音。这里好像只是写景,其实是在映衬隐者。寻找这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居住的人,其情趣能不高吗?所以,作者在十一、十二句便说自己已与隐者的幽绝的居住环境与高雅的情趣相契合了,而且这种情景使作者的心境感到开畅。十三、十四句是说虽然主人不在没有招待我,但我已感悟到了主人的清静无为的志趣。于是,他想起了王子猷访戴安道的故事。王子猷在大雪中乘船访戴安道,船行了一夜才到达,但他没有进门就回去了。别人问他,他说: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由此可见,作者的最后两句既道出了自己已感悟了隐者的高情逸致,也道出了自己的高雅闲适之情。

    作者在其描写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通过遇的期望与不遇的事实的矛盾,虽然不遇但已与其精神情趣相遇的统一的描写,婉转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与隐者之间共同的思想情趣。
     
     
     



古代名诗《寻西山隐者不遇》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寻西山隐者不遇

 题解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人访友而不遇,转而问景,抒发诗人平淡高洁的隐逸志趣。
 
原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
 ①绝顶:最高顶。茅茨:茅屋。 ②扣关:敲门。 ③巾柴车:以帷幕装饰车子。指整车准备出行。巾,给 车子装上帷幕;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钓秋水:用《庄子·秋水》篇庄子吊于濮水之典,即庄子宁愿隐居而不任楚相的典故。 ④差池:犹参差,这里是错过的意思。黾:努力,勉力,这里是殷勤用心之意。仰止:仰望,向往。 ⑤及兹二句:意为对着这雨中草色、窗里松声幽雅,足以荡涤心胸。契,惬意,相合。 ⑥兴尽二句:用《世说新语·任诞》中王子猷访戴安道典。王子猷居山阴,一天大雪忆起居剡溪的戴安道,立即乘船往访。一夜行船到了戴门又返去。人问他,他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意为访人不见,意兴已尽,不必等待了。之子:这位隐者。
 赏读
 诗开头两句写隐者所居之地的情况,似在叙实,实写隐者远离尘世之心,兼带出寻者不辞劳苦。三、四句写到门而不遇。第三联写诗人在主人窗前的猜测:若不是乘柴车出游了,就该是去临渊垂钓了。这些隐逸之士的闲适雅趣,不正面写,而由寻访者推断出,较灵活。“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寻来,差池不见,空负一片景仰之情。可见诗人已生失望之心。诗到此转笔而写隐居之地的景色:看着幽静的景色,明白了清静至理。由访人转为问景,诗人又满足了。尾句写诗人尽兴游玩欣赏之后下山。这里暗用了《世说新语》中典故。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即乘船而访,经夜始至,及至门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答:“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用此典来抒自己旷达胸怀。
 访友而不遇,而见隐者生活和性格;访人不遇而自觉满足。访友不在友,这才是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的高雅之士。这首诗语意平淡,而写景清寂,情节富有转折,寄意明了;虽无华丽词藻,而感情真挚,读罢令人心清脑明,的确是一首好诗。
 


《寻西山隐者不遇》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作者小传】
 丘为(703?—798?),嘉兴(今属浙江)人。累举不第,归山读书。天宝二年(743)登进士第,时年约五十。历仕主客郎中、司勋郎中,迁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骑常侍致仕。终年九十六。与王维、刘长卿友善,时相唱和。其诗多写田园风景。《题农父庐舍》诗“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当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名句有影响。其集已佚,今存诗十八首。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诗中写寻访友人不遇,不免怅惘,但所见景色优美,足以荡涤心胸,领悟清净之理,则不遇友人又无妨。暗寓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之意。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妥帖自然。
 【注释】
 ①茅茨(ci):茅屋。②二句谓敲门无仆人出迎,从门缝看室内惟见桌椅。表示室内无人。扣关:叩门,敲门。③二句乃诗人猜想之辞,意谓如果不是坐柴车出游,定当是到水边钓鱼去了。巾柴车:乘坐有巾覆盖的柴车。巾,此处作动词。秋水:用《庄子· 秋水》典,意指水边。④二句意谓我来彼往差失不得相见,我的殷勤之意徒兴仰慕之思。差(cha)池:差错,失之交臂而过。黾(min)勉:殷勤。⑤二句意谓面对这种投合的幽雅绝伦的景色,自然足以荡涤心胸耳目。兹:此,指上二句所写雨中草色,窗里松声。契:投合。⑥二句意谓虽然未能尽宾主之谊的乐趣,却颇能领会佛家清净之理。⑦《世说新语·任诞》记载,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兴致勃勃乘舟至剡溪访戴逵(字安道),既至门,却还,人问其故,徽之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二句用其意。之子:此人,指所访隐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