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寺洼文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因最先发现于临洮县寺洼山而得名。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至春秋中晚期, 距今约3 300~2 500年。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陶器多为素面,少数施白彩,马鞍形口陶罐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青铜器有戈、矛、镞、刀和铃、泡、镯等。有蚌质项链和串珠等装饰品。土坑葬和火葬并存,土坑墓形如覆斗,有棺椁,一些墓内还发现人殉和车马殉。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畜牧业仍是重要的生活来源,家畜有马、牛、羊。与辛店文化、商文化,特别是周文化关系十分密切,关于其族属,一说是氐羌, 一说是戎狄, 尚待新的研究和发现。 ☚ 辛店文化 骟马文化 ☛ 寺洼文化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寺洼山而得名。年代约前14世纪~前11世纪。分布范围主要为兰州以东的甘肃境内和陕西省的千水、泾水流域。主要遗址有甘肃省的庄浪县徐家碾、柳家村,平凉市安国等。寺洼文化陶器最突出的特征,是以 “马鞍式” 口型的双耳罐为典型代表,不见彩陶。陶器多见夹沙粗陶,大都为红褐色,制作粗糙,大部分素面,个别有拍印很浅的绳纹。器型除双耳罐外,还有鼎、鬲、壶、器盖、簋等。铜器发现较少,主要有铜戈、镯等。埋葬特点是土坑葬与火葬并存,以土坑葬为主。土坑形若覆斗,从口至底渐向外扩大。火葬是将骨灰盛在一个陶罐里,并用沙石遮盖住口部。据文献记载,古代氐羌族曾行过火葬制,因此,一般认为寺洼文化的族属当与氐羌有关。该文化遗存的发现,为研究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文化与西北戎狄、氐羌等族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寺洼文化新石器晚期文化类型的一种。又因其遗物中有青铜器或测定年代为商末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近来考古学界又将其划入青铜时代文化的一种。以首先出土于甘肃临洮城南约20公里的寺洼山而得名。遗址堆积在马家窑文化层之上,故晚于马家窑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陇东南洮河流域,向东延伸至陕西凤县,向西达湟水流域。陶器以马鞍形口双耳罐为主要特征。典型的质料、工艺,是陶土中羼杂研碎的陶末,手工制做,底部由内面塞进。色彩有砖红、灰黑等,质地粗糙。有石制、陶制弹丸和谷物的印痕,证明已进入狩猎业、牧业和农业并存的阶段。和马家窑、齐家、半山、辛店、卡约、上孙家文化有一定联系,但有明显特点。墓葬中出现火葬,将骨灰盛于陶器中埋葬。专家认为其分布地区也与先秦时期氐、羌的居地大致相符,火葬习俗行于氐羌民族中,推测文化的主人与氐羌关系密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