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对策论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对策论又称“博弈论”,数学的一个分支。它分析在竞争的环境下,其结果不仅依赖于一个人自己的决择及机会,而且依赖于其他参与者的决择。这样,竞争的结果依赖于所有参与人的行为,每个参与人都期望预测其他参与人的可能的决择,以确定自己的最佳对策。如何合理地进行这些相互依赖的战略策划就是对策论的主题。该理论产生于40年代,现已应用于经济、政治、军事、运筹学、商业、法律、体育、生物等领域。在对策论中有一个著名的犯人的二难推理:假设两个商业合伙人因逃税而被捕,检察官将他们隔离审问,并允诺若两人都承认可减刑但不能得到报酬;若一人承认另一人不承认,承认者得到报酬并获得自由,不承认者被监禁;若两人都不承认,都可获释。这时合伙人应采取何种对策?从双方来讲,最好的结果是都不承认而获得自由;但是谁都不能肯定另一方不承认,因为他们都知道另一方如果承认而自己不承认时方可得到报酬并威胁到自己的自由;采取承认的策略,又考虑到若双方都不承认,可使双方都获释。而事先双方无时间协调对策。这样双方就处于一种非确定性的对策选择。对策论可分为:(1)2人对策与几人对策;2人对策研究2人参与者的最优策略决择;n人对策(n>2)主要讨论何种结盟将会形成并成为稳定的;(2)零和对策与非零和对策:前者每次结局时给参与者支付总和是零(或某个常数),而后者支付总和是可变的;(3)合作对策与非合作对策:前者的参与人可以达成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的协定,而后者可以允许也可以不允许参与人之间的协商。对策论的所有领域都假设参与人是理智的,即他们都希望在竞争中获胜,他们都具有各自的目标,能分辨不同竞争结果的优劣。 对策论game theory研究对策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称博奕论。对策是决策者在竞争状态下进行的决策,是参加竞争的各方为了自己获胜而采取的对付对方的策略。1944年冯·诺伊曼(J.vonNeumann)和摩根斯特恩(O.Morgenstern)合著的《对策论与经济行为》对对策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始应用到经济方面,并逐步扩展到军事、政治学、心理学等领域。 表1 对策赢得矩阵 矩阵中aij为一方的(例如甲)赢得值。当甲取策略i,乙取策略j时,甲之得为aij,而乙之得为-aij,故aij+(-aij) =0,称为二人零和对策。 二人零和对策还可分为纯策略解与混合策略解。❶纯策略解。双方规定不管对方采取什么方案,各方总是采用一种方案。例如,假定局中人甲有两个行动方案a1和a2,局中人乙也有两个行动方案b1和b2可供选择。二人对局构成一个赢得矩阵。矩阵中的赢得值表示甲赢得乙的钱数。这类问题可以根据最大最小理论用悲观准则求解。如表2所示。 表2 纯策略求解过程 (单位:元)
注:*表示甲、乙双方对策方案。 在本例中甲如果选a1,最少能赢得200元,如选a2,最少能赢得100元。按小、中取大准则选a1,至少赢得200元。对于乙方,他希望损失最小,因此乙如选b1最多付出200元,如选b2,最多付出300元。按大中取小准则选方案b1,至多付出200元。最终结果是甲选a1,乙选b1,对策解为200元。此值恰等于行最小值中的最大值和列最大值中的最小值,称为鞍点。这种对应于鞍点的策略,称为最优纯策略。 ❷混合策略解。如果在二人零和对策中找不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可重复采用的策略,就成为无鞍点的二人零和对策,此时必须采用混合策略求解,即在重复对策时各方必须交替采用不同方案。例如,甲、乙两公司在推销产品的活动中,甲公司采取a1和a2两种方案,乙公司采取b1和b2两种方案,构成赢得矩阵。矩阵中的赢得值表示市场占有率(%)。正值表示甲赢得而乙失去的值,负值表示甲失去而乙赢得的值。假定用悲观准则求解,如表3,结果是甲选a1,乙选b2。没有鞍点。这种情况下双方不能重复采用一种方案,而必须采取混合策略。例如,甲先选a1,乙将选b2。当甲发现乙选b2时,甲将转向a2,这样甲将获得比a1大的赢得值。当乙发现甲转向a2,必然转而选b1,于是甲又将转向a1,等等,双方将会发现,改变方案比总是采用一种方案要好。平均赢得值由双方采用各方案的次数比例决定,而且在某一比例时对各方都是最好的。本例的最终结果:甲公司选a1、a2的次数比为3:5;乙公司选b1、b2的次数比为1:3,甲的期望赢得值为1/4,乙的期望失去值也为1/4。局中人数m=2和方案数n=2的混合策略对策问题可用解析法或图解法求解,m≥2, n≥2的有限对策问题,可用线性规划法求解。 表3 混合策略对策问题
非零和对策 在非零和对策中,局中人一方赢得的值不等于另一方失去的值。这意味着在环境中,某些参与者可能分担得失。所以非零和对策不是严格的竞争,因而具有合作的可能性,这样就使对策问题的求解过程变得更复杂,更不确定。因为在非零和对策中出现了心理状态、信息交流、讨价还价等行为因素,可能妨碍用数学方法来获得一个简单合理的解。所以非零和对策只能根据具体参加者的个人情况和需求来求解。 N人对策 N>2时对策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联盟。局中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稳定,成为两个对抗集团。这种情况下可以按二人对策问题求解。 微分对策 是连续时间的多阶段对策。状态转移可用微分方程描述。 对策论亦称“博弈论”。研究对策现象的数学理论与方法。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古代对于对策现象早有研究,脍炙人口的“齐王赛马”就是一例。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忌以下马对齐王的上马,然后以上马对齐王的中马,以中马对齐王的下马,结果一负两胜,赢得千金。军事上,作战的双方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战争的胜负,既是双方战斗实力的较量结果,也是双方斗争策略较量的结果。高明的斗争策略可以弥补战斗实力的不足。对策论可以帮助我们同敌斗智,从数量上分析各种可能结果,做到胸中有数,力避最坏结局,夺取最大战果。 对策论 对策论由于经济与军事的需要而形成的对策论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它是关于斗争的数学,主要是用数学方法研究斗争(包括战争、竞技、比赛,也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中是否存在制胜对方的最优策略以及如何寻找这些策略等问题。对策论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代的孙膑,但真正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应以1944年冯·诺伊曼包括战争、竞技、比赛,也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中是否存在制胜对方的最优策略以及如何寻找这些策略等问题。对策论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代的孙膑,但真正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应以1944年冯·诺伊曼(Neuman,JohnVon)、摩根斯坦(Morgenstern,Oskar)合著的《博奕论与经济行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的尊基性工作为标志。目前,对策论已深入到经济、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如在工厂的管理、市场行为约束、球队比赛中都有应用。 ☚ 规划论 组合学 ☛ 对策论Game Theory亦称博弈论。即用于分析竞争形势和竞争后果的一种数学理论。1944年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和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O.莫根施特恩所著《对策论和经济行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对策论的诞生。自此之后,世界已有大量论著,论述和讨论其在经济、政治、军事、商业、法律、体育、生物以及其他领域的运用。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人类智慧的巨大成就,它对于扩展和精炼战略思想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把参加竞争的每一方(包括个人、公司、国家、集团等),称为一个局中人。认为竞争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某个局中人的抉择,而且取决于其他局中人的行为,依赖所有局中人的行为。因此,每个局中人都企图预测其他局中人可能做出的抉择,以确定自己的最佳对策选择。如何进行这种相互依存的战略对策策划,正是对策论的主题。对策论最核心的内容包括:(1)2人对策与n人对策(n大于2)。2人对策研究在两个局中人竞争中如何做出最优战略抉择;n人对策主要研究在所有局中人中如何进行结盟,如何合理分配支付,如何在预测他人的抉择中做出自己最优的抉择。(2)零和对策与非零和对策。前者研究如何使竞争的结局能达到局中人的支付总和为零(或某个常数),即一个局中人所得,恰是另一个局中人所失,这是一种完全对抗性的对策;后者主要研究如何使竞争结局能达到局中人支付的总和是可变的,即使局中人能同时有所得或有所失。(3)合作对策与非合作对策。前者主要研究如何使局中人达成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的协定;后者主要研究可以允许或可以不允许局中人之间的协商;但总是假定任何达成的协定都处于平衡状态,即一个局中人在其他局中人不破坏协定的情况下,独自破坏协定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做就会引起连锁反映,并使他的情况恶化。对策还有如下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或类型:(1)展开型(对策树)。指出局中人可以做出抉择的序列,而支付定于每个抉择序列的结尾;(2)常规或策略型。指出局中人能够采取的策略或依据其他局中人的抉择而确定的全部计划,对于各局中人所采取的策略的所有不同组合,以及同一个矩阵给出这些组合情况下各人所得的支付;(3)特征函数。指出所有可能的结盟对其他成员的价值。对策论的所有领域的一个共同假设是:局中所有的人都是理智的。即他们都希望在竞争中获胜,并且各有各自的目标,以及能够分辨竞争结果的优劣。然而,由于抉择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局中人不可能有直截了当的最佳选择。仅有的例外是退化的一人对策,有时称之为“与自然抗衡的对策”,这也是对策论的课题。 对策论见“博弈论”。 对策论 对策论利害冲突或利益冲突的双方在对抗性或竞争性的活动中,用数学方法研究是否存在自己战胜对方的最优策略,以及如何找出这些策略的一种理论,故亦称博弈论、竞赛理论或对局理论。最初对策论的研究集中于桥牌、棋艺等方面,1921年,法国人包瑞尔首先开始进行对策论研究。1928年美国数学家冯·诺意曼提出“最大最小原则”,为对策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在军事、经济、心理等领域广泛应用,使对策论从对只有两方参加的竞争活动的研究发展到对多方参加的竞争活动的研究,这就包括主体行为的一方与诸方的错综复杂的对策研究,如完全对立、部分同盟部分对立、多方同盟与一方对立、同盟内部的合作与对立等等。活动要通过多次参加决策才可能有某种结局,而每次的决策研究都有可能出现新的变数,这又增加决策的难度。数学家根据支付函数形式分为离散和连续对策;根据支付情况分为零和对策和非零和对策;研究追赶现象的微分对策等。在分析对策现象时可以用支付矩阵(标准型)或对策树(展开型)等方法。 ☚ 对象化 矛盾 ☛ 对策论 对策论Game Theory也称为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及其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好比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 (张维迎,1996,P.3~4)。如果一个对策中存在着具有完全约束力的协议 (Binding Agreement),并且这种协议是可强制执行的,则该对策就是合作的(Harsanyi,J.,1966); 如果不存在这种协议,对策中的每一个参与人 (Player) 都从个人理性出发极大化其个人效用函数或极小化其支付函数,则该对策是非合作的 (non-cooperative)。如果一个对策中的每个参与人必须同时选择自己的行动,或在行动之前不能确知其他参与人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则该对策是静态的 (Static); 如果一个对策中参与人能够了解先行者采取的行动,则该对策是动态的,动态博弈又包括具有或不具有完全信息的重复对策、随机对策、生存或毁灭对策、递归对策以及参与人变动对策等 (Luce,R.,1957)。如果一个对策中所有参与人的类型特征、战略空间以及支付函数均为常识,即每个参与人都知道它,参与人知道其他参与人知道它,则该对策是完全信息的 (Lewis,D.,1969); 如果参与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即至少有一个参与人的信息不是常识,则该对策是不完全信息的。 ☚ 实证经济学 委托—代理理论 ☛ 对策论 对策论game theory数学中分析竞争行为的一个分支,参加竞争的每一方(个人、公司、国家、集团等)称为一个局中人。对策竞争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某个局中人的抉择,而且依赖于其他局中人的行为。因此,每个局中人都企图预测其他局中人的可能的选择,以确定自己的最优对策。如何在这种高度不确定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中进行合理的战略策划,就是对策论的主题。 ☚ 大道定理 对策论经济模型 ☛ 对策论 对策论亦称“博奕论”。是研究对抗局势的数学理论。它是运用数学的方法确定带有对抗性质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在已知竞争或对抗的各方全部可以采取的策略而不知它方如何决策的情况下,研究竞争或对抗的各方是否存在最合理的行动方案和如何找到最合理的方案。一个对策问题必须具备局中人、策略及结局三要素。依照不同的原则可以把对策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局中人数可分为二人对策和多人对策; 按策略来划分可分为有限对策 (各方的策略个数有限) 和无限对策; 按一局得失之和来划分可分为零和对策与非零和对策; 按局中人有无合作分为合作对策与非合作对策,按其数学模型来划分可分为矩阵对策、连续对策、微分对策、阵地对策,等等。在各类对策模型中,二人零和有限对策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对二人零和有限对策的理论研究及求解方法都比较完整,而其它对策模型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二人零和有限对策的理论是研究其他对策模型的基础。描述、分析对策现象的方法有支付矩阵法、对策树法等等。 ☚ 决策论 二人有限零和对策 ☛ 对策论game theory 对策论 对策论game theory亦称“博弈论”、“竞赛论”。(1) 运用数学理论研究有利害冲突的各方在竞争性的活动中自己取胜的最优策略的理论和方法。是应用数学的分支学科,也是运筹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的现象。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2) 以博弈情境为比喻,探讨个体面临抉择时如何考虑得多失少以实现最优化决策的心理学研究。 ☚ 社会有机体说 社会研究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