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采石”。其硬度(摩氏)在六度以上,符合工藝要求之非金屬礦物晶體。顏色鮮艷純正,光澤强,透明度與折光率高,受大氣與化學藥品之作用不起變化,產量稀少而極貴重。如金剛石、黄玉、祖母緑等。主要用於製作各種首飾。《山海經·西山經》:“騩山……淒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通雅·金石》:“《穆天子傳》:‘重鍔氏之黑水,爰有采石之山。’即寳石五釆也。”《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壬申〕十一月丁酉,行幸許昌宫”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是歲,張掖郡删丹縣金山,玄川溢涌,寳行負圖,狀象靈龜。”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石二·寳石》:“時珍曰:‘寳石出西番回鶻地方諸坑井内,雲南、遼東亦有之,有紅、緑、碧、紫數色。紅者名剌子,碧者名靛子,翠者名馬價珠,黄者名木難珠,紫者名蠟子,又有鴉鶻石、猫精石、石榴子、紅扁豆等名色,皆其類也……碧者唐人謂之瑟瑟,紅者宋人謂之靺鞨,今通呼爲寳石,以鑲首飾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