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气候卫生
寒冷气候卫生是研究寒区自然地理气候等环境因素对部队指战员健康的影响及卫生保障工作的特点。寻求合理的卫生学措施,以增进指战员的健康,提高战斗力。
从卫生学角度,习惯上将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及西北的北部归为寒区。这些地区东西绵亘数千公里,虽其间地理气象千差万别,但其共同特点为冬季严寒漫长,寒潮较频,气温低,昼短夜长,有时风急雪骤,加以冻土厚、冰期长,积雪深等,一年中严寒期可达4~6个月,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寒区各地分布的草原和森林,又由于各自的自然条件,往往形成不同的自然疫源地,对部队人员的健康也有潜在的威胁。
按照上述环境气候等的特点,应着重搞好下列各项卫生保障工作:
(1)寒冷损伤的预防和卫生保障措施: 暴露于寒冷环境时,机体动员各种御寒反应以减少散热、增加产热,保持体热平衡;长期接触寒冷后,可以产生适应性反应——寒冷习服。在严寒条件下如果防护失当、暴露时间过长以及个体方面的因素(如伤病、饥饿、疲劳、局部血循障碍等的作用),可发生各种类型的寒冷损伤。野战条件下,可因冻伤而造成严重减员。所以预防冻伤是寒冷气候卫生的首要任务。必须研究寒冷对人体的影响,以此作为防治疾病,加速冷适应和提出各项卫生保障措施的基础。应掌握寒区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环境寒冷程度的评价指标,以便加强部队执行各项战备训练任务时的卫生监督。要极为重视军事行动过程中组织管理及防冻教育;提倡耐寒锻炼及体育训练,以增强耐寒能力;加强对服装及辅助装备的管理监督; 改善营养,组织好热食供应;因地制宜地加强营房及野外驻扎时的防寒措施。及时组织伤员的阵地抢救,并保证后送过程中不受冻伤。这些都是做好防冻的重要环节。
(2) 营养卫生: 由于各种原因,部队活动时体力消耗大,加以新鲜蔬菜短缺等,营养素主要是维生素缺乏病发生率增高,应予注意。
(3) 给水卫生: 存在着浅表水源冻结、采集冰雪时的水质污染、低温下洁治消毒效果降低以及部队供水输送的困难等问题,都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4)个人卫生: 冬季室内活动多,居住较为拥挤,个人卫生整顿又不易进行,故应采取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皮肤病和虱媒传染病的传播。分散采暖时应注意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5) 部队体力活动: 如行军时由于负重增加,寒区冬季气象恶劣,路面难行,体力消耗大,应加强部队活动时的体力监督。按照寒区地理气候特点、部队任务和体力状况,突出抗寒防冻,及时的做好思想教育、物质准备和组织管理等,来保证部队健康及各项战训任务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