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对机体的影响
人处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❶兴奋增强期:相当于体温降至34℃时。由于机体内外感受器传入的大量冲动,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植物性神经功能亢进。
❷兴奋减弱期:相当于体温降至26~27℃。由于神经系统兴奋减弱,所以呼吸和心跳频率减慢。当体温降至31℃,痛觉已消失。
❸完全麻醉期:类似昏睡状态,相当于体温降至20℃以下。此时呼吸和心跳微弱,血压急剧下降,反射性反应消失,机体完全不能感觉疼痛。体温降低时,机体代谢率下降,氧耗大大减少,这就可在较长时间内阻断血流情况下而不损伤神经系统。如在正常体温情况下,脑循环最多只能阻断3~5分钟,而在体温为25~15℃时大脑可耐受15~30分钟的阻断时间。这是低温麻醉的生理学基础。人体长时间处在寒冷环境中会受到损伤。这种损伤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全身性损伤叫冻僵,局部性损伤叫冻伤。冻僵因其产生快慢不同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❶缓慢冻僵型 机体温度逐渐下降,各系统的机能逐渐降低,神经系统进入抑制状态。机体可产生感觉迟钝,幻觉,嗜睡,反应迟缓,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即处于假死状态。
❷快速冻僵型一般是在突然落入冰水中或体温急剧下降情况下发生。由于时间短,所以机体的防御反射在尚未出现情况下即被冻僵。冻伤是指寒冷刺激机体的某一局部,使其温度降到组织冰点(-4~-5℃)以下而引起的损伤(一般外界温度需在-10~-20℃)。按冻伤的程度可将其分为三度:一度冻伤是局部血管扩张,皮肤潮红,触觉和痛觉迟钝。二度冻伤是局部出现水泡。三度冻伤是局部产生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