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大约作于会昌五年(845)秋天,当时李商隐因丁母忧正闲居洛阳。“令狐郎中”指令狐綯,是诗人少年时的旧友,时任右司郎中之职。详诗意,当是令狐綯自长安来书存问,诗人有所感触,遂赋此诗作答。
首句 “嵩云秦树久离居”,抒两地离居、相互思念之情。“嵩”即嵩山,在洛阳之东一百余里,此处代指自己所在的洛阳。“秦”代指令狐綯所在的长安。李商隐于会昌三年(843) 春因守母丧离开长安,与任户部员外郎的令狐綯分袂,至此已二年有余,故云“久离居”。这句诗脱胎于杜甫 《春日忆李白》 中的名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这两句诗形象是如此之鲜明,含蕴是如此之丰富,以至脍炙人口,“春树暮云”、“云树之思”成了表达朋辈间思念之情的成语。看来李商隐对杜甫这两句诗特别赞赏,所以除此诗之外,早在开成二年(837)所作的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即云:“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也是化用这两句诗来表达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次句“双鲤迢迢一纸书”,叙令狐綯自长安来书存问之事。“双鲤”代指书信,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迢迢”,极言路途遥远。远在京师的友人忽然捎来书信,虽然只是“一纸”短简,但可以见出友人的不忘故旧之心,愈觉其纸短情长。何况此时诗人正闲居乡里,百无聊赖,捧读来书,其欣喜感激之情又当何如!这句乍看似觉平淡,但若细加吟绎,不难感受到诗人心中起伏的波澜。
想必是令狐綯在来信中问及诗人的近况,故三、四两句笔锋一转,描述了自己当前凄凉的境遇:“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这两句都用了有关汉代著名赋家司马相如的典故。据 《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司马相如因不受景帝赏识,就来到梁国,成了梁孝王的宾客。第三句中的“梁园”,即指梁孝王的宫苑。李商隐在大和三年(829) 至开成二年(837)间,曾三入令狐綯之父令狐楚的幕府,深受其知遇奖掖之恩,故以“梁园旧宾客” 自喻。又司马相如晚年失意,“尝称病闲居”,后因病被免去孝文园令,“家居茂陵”。李商隐因母丧,于会昌二年(842)冬即离秘书省正字之职,近三年来一直闲居,心情郁闷,更兼疾病缠身,与司马相如有类似之处,故第四句索性自称 “茂陵秋雨病相如”。这第四句是全诗主旨所在。此诗以叙事为主,前三句平平道来,其所以读来韵味隽永,感人至深,关键正在于第四句。而第四句的妙处,又全在“秋雨”二字上。其实司马相如病居茂陵时,并无与 “秋雨”相关的情事。但诗人以其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细节,别出心裁地在 “茂陵”与“病相如”之间嵌入“秋雨”二字,这就在叙述中增添了几分抒情的意味,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堪称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
李商隐喜写雨,也善写雨。借助雨这一自然现象,在诗中渲染气氛,烘托意境,这是他惯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他的一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名句,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茂陵》);“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等等,境界均极为优美。若问诸句妙处何在,读者只须稍加推究,便不难发现与“茂陵秋雨病相如”一句同样,离一个“雨”字不得。
会昌五年(845)秋天,诗人因守母丧闲居洛阳,在收到旧友令狐綯的书信后,回赠了这一首诗,表现了感念故交旧恩、慨叹身世落寞之情。令狐綯是令狐楚的儿子,当年诗人受令狐楚赏识时,和令狐綯的关系也很好,开成二年进士及第也得力于令狐綯的帮助,后因诗人娶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两人疏远了。
首句点明诗人和朋友分处两地。嵩山的云和秦川的树,分指自己所在的洛阳和令狐綯所在的长安,二人是各居一地,而且离别很久了。云、树常用作思念之情的寄托,含蓄而又贴切。该句既点明了作者与旧友久别离居的事实,又表现了他们遥望云树、相互思念的情景。词句优美,物象蕴藉,给人以深邃而悠远的想象。
次句写令狐綯从远方寄来问候的书信。秋风渐起,秋雨潇潇,闲居在家,身染多病,凄凉孤寂而百无聊赖之际,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旧日好友的一纸书信,该在诗人心中激起多少温暖的涟漪。故人的殷殷情谊,诗人的欣慰、感念,都糅进了这貌似平淡的句子里。“迢迢” 既照应前面的 “嵩云秦树”,又写出了自己对旧友情谊的感激之情。
三四两句化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写自己目前的境况,答复对方的关心。不要问当年梁孝王的宾客,现在仿佛茂陵秋雨中病废的司马相如。诗人自比梁园旧宾客,表明不忘当年知遇之恩; 以秋雨中茂陵病相如自况,流露出深深的伤感、落寞和失意; “休问”,是感慨万千、欲说还休。
全诗平淡中有隽永,失落中含真情。最后两句共用一个典故,将过去和朋友的关系、今日的凄清孤寂、接到旧友书信后的思绪万千融和在一起,可谓贴 切而巧妙。
此诗是李商隐晚年退闲而作。李商隐一生困于牛李党争,自 身实为党争中的一颗棋子,命运播迁,不由自主。他早年受知于令狐绹之 父令狐楚,与令狐绹交游甚笃,后娶李德裕党王茂元之女为妻。令狐父子 为牛僧孺党,与李党水火不容,李商隐在两党之间,成了“夹心人”,一生蹉 跎。晚年的李商隐退居于故乡郑州,接到了少时挚友令狐绹的来信,感慨 系之,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嵩云,指嵩山之云,李商隐退居于郑州,与嵩山相近,故曰“嵩云”;秦 树,指秦地之树,令狐绹时在长安,故称。“嵩云秦树久离居”,指两人离别 甚久。在此时,得到了令狐绹千里迢迢而至的一纸书信,经历了世事沧 桑,此时李商隐的心情,应该是酸甜苦辣兼有吧。
然而千言万语,到了最终,只是无言。故下句结之以自况:不要再问 梁园的旧宾客了,我就像司马相如,废居在茂陵,在萧瑟的秋雨中抱病悲 秋而已。
梁园是西汉梁孝王会集文士之处,李商隐才华盖世,早年见重于令狐 楚,每以梁园宾客自负。但经历了现实的冲击,党争的残酷,李商隐命运 多舛,处处被斥,故曰“休问梁园旧宾客”,语句中充满着悲凉。
司马相如晚年退居于茂陵,此时自己秋雨抱疴,又与相如的命运何其 相似。末句以相如自况,用古事为今事,妥帖无间,构思极妙。也正由于 他屡屡被斥的命运,才会与相如产生千古同调之感,故此借卧病茂陵以抒 其感慨。至此,诗歌一唱三叹,其词甚悲,其意甚高。
绝句由于其体量较小,需有尺幅千里的巧思。李商隐与令狐绹的友 情,在党争的漩涡中经历了撕裂和冲击。此时接到来信,回信之时,颇费 思量,也许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这种种思绪,化作了这首无比凝练的七 绝。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曰:“义山与令狐相知久。退闲以后, 得来书而却寄以诗,不作乞怜语,亦不涉觖望语,鬓丝病榻,犹回首前尘, 得诗人温柔悲悱之旨。”是深知诗旨之言。至于清人屈复《玉谿生诗意》评 此诗曰:“求荐达之意在言外。”则以此诗为李商隐向令狐绹请托之诗,则 未免将李商隐此诗宗旨看得过小了。所谓矮人观场,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