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指古汉语中, 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放在动词之前。 这种宾语前置并不是表达语气的一般倒装句, 而是有一定语法条件的词序变换。 古汉语宾语前置, 主要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借助代词 “之”、 “是” 等复指宾语的前置等情况。 宾语前置指宾语置于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之前的语言现象。宾语一般在动词(包括介词)之后,但在一定的句式中,往往放在动词之前。主要有三种情况:❶在否定词是“不”、“毋”(无)、“未”、“莫”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论语·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己知”即“不知己”。 ❷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论语·子罕》: “吾谁欺?欺天乎?”“吾谁欺”即“吾欺谁”。范仲淹《岳阳楼记》: “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即“与谁”。 ❸借助“是”、“之”等助词的帮助,或用“唯……是(之)”的格式,把宾语提前。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楚国之为”即“为楚国”。《左传·宣公十二年》: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敌”是“求”的宾语。有的语法学者认为前两种是先秦汉语的正常语序,而后一种是为强调宾语而改变语序的,便把它归入“宾语提前”。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指古汉语中宾语在一定条件下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前的语法现象。常见的有如下四种情况: ❶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或介词前; ❷句中有否定词“未”“不”“毋”“莫”等,代词宾语位于动词前; ❸ 以“是”“之”“焉”等作标志,宾语位于动词前; ❹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宾语可以位于介词前。参见“宾语位置古今差别” “前置宾语”。 ☚ 前置宾语 变式的宾位 ☛ 00000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