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地区皖南花鼓戏剧团
该团创建于1958年9月。前身是芜湖专区皖南花鼓戏剧团,1965年改称宣城县花鼓剧团一团。1979年改为现名。现有演职人员58人,其中演员35人;乐队10人;舞美12。
皖南花鼓戏是安徽较有影响的戏曲剧种,为全省五大剧种之一。与黄梅戏比较,素有姊妹剧种之称。它原由湖北东路花鼓以及河南灯曲随移民进入皖南,与当地民间歌舞合流并汲取京、徽剧的艺术营养,经百余年演化而成。唱腔分主腔与花腔,并用帮腔。主腔则分淘腔、田平、北扭子和悲腔;花腔多为民间小调,依附于歌舞小戏中。表演保留了灯会时期的民间歌舞特点,较多使用扇子、手巾等,载歌载舞,具有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60年代,花鼓戏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其影响遍及苏、浙、沪、赣、鄂、湘等省、市,曾为毛主席、刘伯承、陈毅等中央首长作专场演出,被誉为“皖南一枝花”。田汉、周信芳、赵丹、盖叫天等老一辈艺术家,对该团的演出给予了热情赞扬。1978年以后,剧团焕发空前活力,创作、演出了《春嫂》、《柯老二入党》、《湘妃扇》、《姐妹皇后》等优秀剧目。其中《春嫂》被选调为“十二大”献演节目,并灌制了唱片及录音带。《柯老二入党》获首届戏剧节演出二等奖和精神文明奖。《姐妹皇后》在省首届艺术节上获得演员一、二、三等奖,此剧还被拍成六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及省电视台播放,并被美国苹果公司购买在美播放权。1990年在省第二届艺术节上,该团上演的新编历史剧《羯鼓惊天》,一举成功,囊括了本届艺术节的所有大奖,引起轰动。同年此剧应邀进京演出,受到舆论界的一致好评。
该团保留剧目,除上述的以外,还有《打补丁》、《扫花堂》、《假报喜》、《闹黄府》、《斩皇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