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通过一定方式、设施,培养人对生活和艺术的美,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成员在智力、政治、道德和体质方面全面发展,使他们的美感变得完善,激发他们依照美的法则创造的愿望。审美教育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人们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和美化精神世界,而且包括人们实现审美教育所通过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它与德育、智育相辅相成,是教育事业和整个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与文明同时产生的,而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个把审美教育与社会政治目的结合起来的美学家。亚里士多德针对柏拉图单纯强调艺术教育作用、贬斥艺术快感作用的观点,认为艺术基本功能是满足人格中自然本性,给人快感,这种快感可以增进人身心健康,陶冶人性情,从而使艺术对社会生活发生有益作用。贺拉斯第一个把教育与美感相结合,提出“寓教于乐”。文艺复兴以后,资产阶级思想家普遍重视强调审美教育的社会作用。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康德、谢林、黑格尔等)特别强调艺术应发挥宣传进步思想,对人民进行启蒙教育的作用。德国作家席勒认为,现代社会使人性分裂,只有经过审美教育才能恢复人性和谐,实现美好理想。俄国革命主义者们把审美教育同智力的、伦理的和政治的教育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思想,把审美教育同人们劳动活动,日常活动和道德面貌结合起来,其中特别强调了艺术的作用。 ☚ 认知定势 知觉选择 ☛ 审美教育即“美育”。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通过一定方式、设施,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研究它的规律是美学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审美教育是使人们获得前人在审美实践中积累的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 人类社会早期,当人不仅从实用功利目的,而且也从审美上对待客观事物的时候,常在审美活动中受到不自觉的审美教育。随着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作用。审美教育越来越自觉,其内容和手段也越来越广泛、完善、丰富,并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至每个人的生活中。即使到无阶级社会,审美教育也是教育事业和整个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范围很广。人们不仅通过对艺术美,而且也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得到美的薰陶,提高和美化精神境界。 审美教育可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实现,例如学习美学的基本知识,懂得一定艺术规律,实际进行审美的欣赏和创造,分析、理解美的事物,提高鉴赏、评判美的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发展美的能力等。审美教育不仅诉诸理智,使人从理智上认识美,而且更需要诉诸情感,使人通过对美的感受、体验等心理活动,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它不仅象德育、智育、体育那样,要求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而且更要求有形象性、生动性、感染性,寓教于乐,让爱美作为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在人的心灵的各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使人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充实、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完美高尚的情操。 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个把审美教育与社会政治目的结合起来的美学家。亚里士多德针对柏拉图单纯强调艺术教育作用、贬斥艺术快感作用的观点,认为艺术基本功能是满足人格中的自然本性,给人快感,这种快感可以增进人身心健康,陶冶人性情,从而使艺术对社会生活发生有益作用。悲剧通过净化作用可宣泄疏导人心中郁结的不正常的情感,使人达到内心和谐,促进身心健康。贺拉斯第一个把教育与美感相结合,提出 “寓教于乐”。认为诗 (即艺术) 有娱乐和教益两种功能,诗人通过自己的创作要给人教益,但必须首先供人娱乐,给人以快感,艺术要把令人愉快和有教益的东西有机结合在一起。 文艺复兴以后,资产阶级思想家普遍重视强调审美教育的社会作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特别强调艺术应发挥宣传进步社会理想,对人民进行启蒙教育的作用。德国古典美学时期,席勒认为,现代社会使人性分裂,只有经过审美教育才能恢复人性的和谐,实现美好社会理想。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指出艺术应说明、判断生活,帮助人们获得民主主义的先进思想。中国自孔子谈诗可以兴、观、群、怨,《乐记》 谈音乐有反映时世治乱和帮助政教作用,到近代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也一贯十分重视文艺寓教于乐的美育作用。 ☚ 美感的差异性 时代特色 ☛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通过一定方式、设施,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研究它的规律是美学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审美教育是使人们获得前人在审美实践中积累的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 人类社会早期,当人不仅从实用功利目的,而且也从审美上对待客观事物的时候,常在审美活动中受到不自觉的审美教育。随着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作用。审美教育越来越自觉,其内容和手段也越来越广泛、完善、丰富,并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至每个人的生活中。即使到无阶级社会,审美教育也是教育事业和整个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范围很广。人们不仅通过对艺术美,而且也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和美化精神境界。 审美教育可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实现,例如学习美学的基本知识,懂得一定艺术规律,实际进行审美的欣赏和创造,分析、理解美的事物,提高鉴赏、评判美的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发展美的能力等。审美教育不仅诉诸理智,使人从理智上认识美,而且更需要诉诸情感,使人通过对美的感受、体验等心理活动,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它不仅像德育、智育、体育那样,要求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而且更要求有形象性、生动性、感染性,寓教于乐,让爱美作为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在人的心灵的各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使人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充实、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完美高尚的情操。 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个把审美教育与社会政治目的结合起来的美学家。亚里士多德针对柏拉图单纯强调艺术教育作用、贬斥艺术快感作用的观点,认为艺术基本功能是满足人格中的自然本性,给人快感,这种快感可以增进人身心健康,陶冶人性情,从而使艺术对社会生活发生有益作用。悲剧通过净化作用可宣泄疏导人心中郁结的不正常的情感,使人达到内心和谐,促进身心健康。贺拉斯第一个把教育与美感相结合,提出“寓教于乐”。认为诗(即艺术)有娱乐和教益两种功能,诗人通过自己的创作要给人教益,但必须首先供人娱乐,给人以快感,艺术要把令人愉快和有教益的东西有机结合在一起。 文艺复兴以后,资产阶级思想家普遍重视强调审美教育的社会作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特别强调艺术应发挥宣传进步社会理想,对人民进行启蒙教育的作用。德国古典美学时期,席勒认为,现代社会使人性分裂,只有经过审美教育才能恢复人性的和谐,实现美好社会理想。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指出艺术应说明、判断生活,帮助人们获得民主主义的先进思想。中国自孔子谈诗可以兴、观、群、怨,《乐记》谈音乐有反映时世治乱和帮助政教作用,到近代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也一贯十分重视文艺寓教于乐的美育作用。 ☚ 美感的差异性 时代特色 ☛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的改革社会的途径或药方。在席勒看来,社会的改革,应是人性自由的恢复。理想和完美的人性应是自由与完整,即形式与内容,感官与心灵,哲学思考与艺术创造、想象力的青春与理性的成熟的和谐统一。最能体现这种人性的是古希腊,而近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复杂的国家机器造成的职业和等级差别,破坏了人性内在的和谐和完整。享受和劳动脱节,手段和目的脱节,努力和报酬脱节,使人类丧失了全面发展的可能。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靠政治革命,法国大革命不仅没消除国家对个人自由的压制和使人片面发展的社会分工,反而使其加剧。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艺术的审美教育。他认为,美先于自由,只有通过美,才能达到自由,才能恢复人性、和谐和完整。 ☚ 审美意象 游戏说 ☛ 审美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