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教育 实质教育Shizhi jiaoyu也称实质训练、实质陶冶。与形式教育相对,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并据此设置课程、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它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在形式教育论关于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方面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下产生的。其代表人物是德国J·F·赫尔巴特、英国H·斯宾塞。J·F·赫尔巴特吸收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认为心灵的本质是不可知的,人们只知道心灵的现象,那就是观念。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乃是各种观念的活动。他把在教育中提供给学生的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知识,都称为观念,教育就在于观念的获得。H·斯宾塞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知识的比较价值问题,主张实科教育,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实质教育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质教育认为,人的心灵在初生时一无所有,建设它的原料是作为经验产物的各种观念,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观念充实心灵。教育应以实质为目的,重视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本身及其实用价值;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藉以影响学生心灵的组织和程序。在19世纪中期以后很长一段时期里,实质教育对欧、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影响很大。 ☚ 形式教育 学分制 ☛ 实质教育又称“实质陶冶”、“实质训练”。西方资产阶级关于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的一种理论。与形式教育相对。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依据。强调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实际用处”的知识。认为获取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训练。维护和提倡18世纪初开始兴起的实科教育方向。19世纪中期以后,对欧美中小学教育有着较大影响。德国赫尔巴特和英国斯宾塞为代表人物。 实质教育 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18、19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实质教育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针对形式教育而产生的。它以近代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教育在于提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建设心灵的原料是各种观念。提示外界事物、产生观念的课程和教材具有首要的地位。课程、教材的价值在于它的具体内容及其实用性,而不是它的训练作用。因此,实质教育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实质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绘画、制图等)的传授。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各种有用的知识。 与形式教育论相反,实质教育论维护的是18世纪初开始兴起的“实科中学”的办学方向。强调教育应追求实质的目的,追求科学,用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和工商业活动家。19世纪中期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实质教育对欧、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曾起过很大的影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近代西方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实质教育属于早期的教学论范畴,在与形式教育派的争论中,对教学内容问题作了一定的研究与论证,它过分强调知识教学,轻视能力培养,因而同形式教育论一样,都具有片面性。 ☚ 自然主义教育 形式教育 ☛ 00001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