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实证耳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实证耳鸣

实证耳鸣

由邪气壅实,邪扰耳窍而致的耳鸣,称为“实证耳鸣”。临床常见的病因有:
❶感受风热之邪,邪窜耳窍,蕴而不解,如《太平圣惠方·卷36》所说:“为风邪所乘,入于耳脉,则正气痞塞,不能宣通,邪正相击,故令耳鸣也。”
❷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结化火,肝火逆上,扰乱清窍而致,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
❸过食醇酒厚味,脾胃受伤,运化失职,聚湿成痰,痰郁化火,阻塞耳窍。如《明医杂著·卷3》说:“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若遇此症,但审其平昔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按其病因及症状不同,辨证论治如下。
风热耳鸣:其症耳鸣新起,鸣声低沉,耳内胀痒,可兼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口微干,小便黄,舌尖红,苔白微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散邪止鸣,选用银翘散加减。若见发热头痛,咳嗽有痰,或耳内堵塞感较甚者,可用蔓荆子散,取其疏风清热,宣散化痰而止鸣。若见发热,头痛,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者,可用双解通圣散加减。
肝火耳鸣:其症耳鸣暴发声大,轰轰隆隆,或如堵塞,或有耳痛,兼见偏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耳膜充血。治宜疏肝解郁,清火止鸣,用丹栀逍遥散或柴胡清肝汤加减。若有耳痛,兼以行气宣窍止痛,配用龙荟丸;若以肝胆湿热为主,耳内胀痛,耳道有渗出液,或耳内积液,胁痛,口苦等,宜龙胆泻肝汤,以清泻肝胆湿热为先。
痰火耳鸣:其症耳鸣如闻风声,声大而盛,耳内不适,或堵塞感,兼见头昏重坠,胸闷脘满,不思饮食,咳嗽气促,痰黄稠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此症多见于肥胖者。治宜清痰降火,通窍止鸣,用加味二陈汤或消痰降火汤加减。若肝胃不和,痰热上扰,恶心呕吐,口苦胸闷,觉耳内堵塞,耳鸣隆隆,宜用温胆汤,以清胆除痰,健胃行气止呕。若咳嗽,气促,痰多而粘黄,耳鸣不歇,宜用清气化痰丸,以清气化痰,下气止鸣。若脾胃积热,食积气滞,痰稠黄粘,胸闷脘满,耳鸣声大者,宜用通明利气汤,以清脾胃热,行气导滞。若热困脾胃,痰浊困结,痰黄稠量多,大便秘结者,宜用礞石滚痰丸,以泻火逐痰,通利清窍。
针刺疗法,对耳鸣有一定的效果。《灵枢·厥病篇》载:“耳鸣,取耳前动脉”、“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❶体针:多在耳区及少阳经上取穴,如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外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次2~3穴,中等刺激。
❷耳针: 取内耳、肾、肝、神门等穴,每次2~3穴,中等刺激,留针15分钟,或埋针。
❸头皮针:取晕听区,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❹穴位注射:选听宫、翳风、完骨、瘈脉等穴,注入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0.2毫升。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尚有用药物塞耳治耳鸣的方法。如《串雅外编》:“乌头烧炭,石菖蒲等分为末,绵裹塞之,日再塞为效。”《外台秘要》:“巴豆三枚去皮熬,桃仁去皮熬二枚,松脂大豆许,右三味,捣作二丸,绵裹塞耳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书用方甚多,可资临床验证参考。

☚ 黄耳伤寒   虚证耳鸣 ☛
0001988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