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rural finance农村中货币流通的调节和信用活动。主要通过银行和信贷组织在农村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汇兑、转帐、结算和现金管理,以及发展信用合作、保险、信托等项业务。 农村中的货币流通和借贷行为的产生是农村金融的形成基础。社会出现私有制后,一般意义上的借贷行为即已产生。初期的货币流通主要发生在奴隶主、商贾和平民之间,实物性借贷是农村借贷的主要表现形式。丧失生产资料和人身权利的奴隶,基本不具备进行借贷活动的物质基础。农村金融活动产生于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末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农民虽然对封建领主和地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但租佃制、雇佣制的确立和自耕农、半自耕农阶层的产生,为农村借贷活动奠定了必要基础。早期农村金融业务主要是以谋取高利为特征的放款,货币借贷的一方是地主和高利贷者,另一方是为交纳税赋、应付天灾人祸、解决生产急需而举债的农民。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使农村借贷始终是以实物借贷为主体内容。这个时期出现的典当业,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农村金融机构。封建社会末期,农村商品性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使农村货币流通领域进一步扩大,货币的收支与农民的生活、生产进一步紧密联系,此时以解决生产资金紧缺的资金融通活动才真正确立自己的地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特别是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使农产品市场扩大,农村金融活动也迅速演化发展,达到更为完备的阶段。除信用活动外,其他与资金融通有关的业务也相应产生、发展。农村金融在封建社会末期前后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前一阶段长期停滞,以高利贷性质的消费性借贷为主,后一阶段逐步演化为以生产、流通性借贷为中心。这是农村商品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代农村金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筹集资金、供应资金和货币流通管理等职能上。农村金融活动不仅包括农村金融机构的活动,也包括农村民间借贷活动。目前的农村金融活动大致包括:❶吸收农村各类企、事业机构和个人的各项存款; ❷对农村各类企业、事业机构和个人的贷款; ❸现金管理和转帐结算; ❹有价证券的发行、代发行和交易; ❺汇兑、信托、租赁、咨询等业务; ❻保险业务; ❼政府及有关机构的委托业务; ❽有关的国际金融业务。这些活动是与农村商品经济活动的不同方面相对应的,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金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直接参与农业再生产的全过程,资金的融通对于农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合理组合有着重要的作用。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和不稳定性,也使农村资金流动具有类似特征。农村金融机构通过调剂较大时空范围内的资金余缺,可以使农业再生产过程始终得到稳定的资金供给,保持生产、流通过程的连续性,增强农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商品交换,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可见,支持农业、增强农业的后劲、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农村金融的重要职能。农村区域的产业分化是社会经济进步的明显标志,同时也会引起各产业、各行业间商品交换比例的变化和各阶层利益的再分配,因此,历来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农村金融活动可以通过增加农业资金要素,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农村金融活动还可通过资金流量与流向的变化,调节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活动特殊调控功能往往成为政府推行其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在农产品贸易、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等方面,农村金融有着独到的作用,许多宏观经济政策和农业政策也是通过农村金融活动来达到预期目标的。因此,当代绝大部分国家都设有专门的农村金融机构,并随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或变更农村金融政策。 中国最早见之文字记载的放债取息活动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悠久的文明史和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使中国农村金融活动具有产生早、演化发展极为缓慢的特征。唐代以后形成发展的各种典当业,成为封建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形式。大量的农村金融活动仍只限于高利贷者、地主和农民之间的个人交易为主。19世纪末,现代银行业的形成使农村金融开始产生质的变化。中国最早的官方农村金融机构是1933年组建的豫鄂皖赣农民银行,1935年改为中国农民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建了农业合作银行。在此基础上,1955年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业务活动与少量的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共同构成当代中国的农村金融活动。农村商品经济活动的扩展和农村产业分化的加速,已使中国农村金融的信贷领域从农业转向农村各产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促成了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较早的国家中,现代农村金融业的形成也较早。在此之前的农村金融活动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其主要标志是高利贷。资本主义初期的农村金融业务往往由私人银行、商业银行或地方银行办理。德国于1864年成立了专门的互助性质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这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农村金融体制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当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农村金融机构,并以国家专业银行、半官方农业银行和信用合作机构的不同形式产生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农村金融体制。 农村金融农村货币资金的组织与融通活动的总称。包括农村全部资金(自有资金、信贷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的融通和货币的流通。通过中国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办理农村存、贷款业务和现金与非现金结算业务,以融通资金、调剂余缺,加强对农村资金的统一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农村金融指融通农村的货币与资金。它是农村经济中物质财富货币价值的体现,其运动贯穿于农村多部门经济再生产的全过程。农村现金的流通与非现金的流通,各部门、各企业以及个人的自有资金和各种形式的财政支农资金、金融部门调剂的信贷资金的融通,都属于农村金融范畴。 历史上最早的金融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条件是私有财产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调剂资金和组织货币流通日益重要,信贷、汇兑、结算等金融活动迅速发展,银行成为主办金融业务的结构。德国是世界各国中建立农业金融制度最早的国家,在1770年成立了土地抵押信用协会。19世纪50年代以前,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农村金融业务主要由国家银行和商业银行办理。1849年德国建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后许多国家纷纷建立类似的合作金融组织和农业专业银行。在中国,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体系由全民所有制的中国农业银行和集体所有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所组成。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处于媒介地位。货币流通属于交换环节,信用属于分配环节。它本身不直接从事生产、创造物质财富,但没有它,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不能顺利进行,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实现; 没有它,余缺资金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调剂。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是农业扩大再生产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❶组织和聚集农村资金。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村资金有着无限的潜力。通过星罗棋布的农村金融网络,可以在维护各方面利益的前提下,有条件地把农村各种资金集结起来,把小额资金变为巨额资金,把闲置资金变为周转资金,把消费资金变为建设资金,把短期资金变为长期资金。同时,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农村金融部门可以通过现金管理与转账结算方式,把企业、农户的货币收入尽可能多的集中到银行和信用社。这不仅方便生产和交换,更有利于集中资金和有效地利用资金。 ❷调剂与分配农村资金。通过有存有贷,有借有还,在季节之间、地区之间和经济单位之间,进行资金余缺调剂。通过办理国家财政,支持农业拨款和发放农业贷款,对国家资金进行再分配; 特别是通过扩大信贷范围,充分运用最灵活最直接的信用手段,为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对农村所有的企业和农家经济,按国家政策规定和使用方向,有计划地给予资金支持,这不仅会直接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且会促进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 ❸管理与监督农村资金。通过农村金融部门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统一管理和监督各种支援农业的资金,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及时对资金的投放与使用进行综合平衡。 ❹组织与调节农村货币流通。农村金融部门可以根据国家计划和市场情况,通过信用手段,组织和调节农村货币流通,活跃农村经济。我国农村市场是一个广阔的流通领域,农村货币流通是整个货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货币流通量农村约占75%左右。全国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后,引起了农村货币流通总容量和渠道结构的深刻变化。搞好调节和改善货币流通状况,对顺利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金融活动在农村货币流通和资金周转中,必然产生许多相应的特点: ❶农村货币流通和资金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农村金融活动是在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部门之间进行的,为了发展农村各业生产,活跃农村经济,不仅需要从亿万个生产单位和农户中将零星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而且要在众多生产单位和地域广阔的范围内投放。因此,无论是资金的筹集或货币流通的调节以及贷款的回收,都使农村金融工作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❷农业自然再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村资金周转和货币流通时间长,周转慢。 ❸农村金融活动要适应货币流通和资金利用的不稳定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人们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袭击,生产上有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因此,无论丰年或歉年,都需要金融部门及时调节资金的周转,以支持农业的发展。同时,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金融部门要善于了解生产单位的季节需求,及时进行货币流通的信用调剂。 ❹农村资金具有分布的不平衡性及资金调节上的灵活性。 ☚ 城市农贸市场 农业贷款 ☛ 农村金融组织和调剂农村资金的活动。主要包括组织农村存款、发放农业贷款、发展农村信用合作。我国的农村金融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它领导下的信用合作社负责办理。农村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壮大集体经济。 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农村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吸收农村存款、发放农村贷款、办理农村现金收付和转账结算以及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活动。 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工作由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其任务是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计划的要求,管好用好支农资金,办理农村信贷和结算,巩固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通过统一管理农村资金,帮助农村生产和经营单位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 非银行金融机构 信用合作社 ☛ 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亦即农村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的总称。农村货币流通属于农村商品交换环节,农村信用活动属于农村资金的分配环节。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在农村领域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所形成的经济范畴。是一种依存农村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货币信用关系。农村经济是农村金融的基础。中国旧时的农村,没有形成完整的金融体系,只有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官办、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民间固有的多种高利贷形式。中国社会主义农村金融是整个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农村办理存款贷款,现金收付和转帐结算等各种金融业务活动,参与农村商品的分配和交换,使农村社会再生产过程得以顺利实现,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 再贴现 农村金融体系 ☛ 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农村货币流通与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 吸收农村存款,发放农业贷款,办理农村现金收付与转帐结算,办理农村保险,组织与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一系列活动。农村金融的存在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它的核心问题是融通资金,因此,开展农村存款是农村金融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农村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农业贷款则是农村金融最主要的内容,它解决农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暂时闲置与临时需要之间的矛盾,对发展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组织好农村货币流通与转帐结算,也是农村金融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促进农村商品流转,实现城乡之间的联系,加速资金周转具有重要意义。总之,积聚资金,调剂资金,管好用好资金,支持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活跃农村经济,是农村金融的基本目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生产落后,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是不发达的以高利贷为特征的融资机制。社会主义农村金融活动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各革命根据地分别成立了银行,积极领导和开展农村金融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建成了以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开展融资活动,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将朝着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农村金融日益活跃。在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积极开展融资活动,通过吸收存款,挖掘资金潜力,加强农贷规模的控制和结构调整,确定融资重点,择优供应资金,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 卖方信贷 贷款经济效益 ☛ 00002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