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钘 017 宋钘战国学者。又称宋、宋荣、宋荣子。宋人。与尹文齐名,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齐宣王时,与尹文、彭蒙、慎到同在稷下学宫游学。其形名逻辑思想,以“别囿”为重,认为“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承认名是实的反映。要求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以形务名,督言正名,主张是非同异之辩,皆应依客观法则为断,随变以断事,知时以为度:“原始计实,本其所生;知其象,则索其形;缘其理,则知其情;索其端,则知其名。……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其治,奇名自废,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趋于黄老“名无名,事无事”的倾向。《汉书·艺文志》著录《宋子》18篇。已佚。一说 《管子》 中的《心术》、《内业》是其著作,《白心》亦属其学说。 ☚ 申不害 孟轲 ☛ 宋钘又称“宋”、“宋荣”,“宋荣子”、“子荣子”(约前382—前320)。战国时齐人,与尹文齐名,宋尹学派主要代表。游学于稷下学宫,主张“宽”、“恕”、“不斗”,反对诸侯间的战争。提出“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认为只有消除主观偏见,方能把握事物之真相。著作已佚。今人钱穆认为,《吕氏春秋·去宥》为其著述;郭沫若提出,《管子》中《心术》、《内业》两篇为其所著。 宋钘约前382~前300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又称宋、宋荣、宋荣子。战国时宋国(今河南商丘)人。齐宣王时与尹文、彭蒙、慎到同在齐国稷下游学。《汉书·艺文志》称“其言黄老意”,主张“宽”、“恕”和均平。据《庄子·天下篇》说,他“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提出“见侮不辱”和“使人不斗”,试图以此消除争斗,止息用兵。并提出“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认识事物要首先破除主观偏见。他聚徒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汉书·艺文志》著录《宋子》18篇,列入“小说家”,已佚。 宋钘 宋钘钘(jian);约前382—约前300稷下学者,宋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亦称宋、宋荣、宋荣子。 战国中期宋国人。思想倾向界于墨、道之间,《荀子·非十二子》以墨翟、宋钘并列,《庄子·天下》以宋钘,尹文合举。崇尚简约,不讲等级差别,“不知一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悬)君臣”(《荀子·非十二子》);唯“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并“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庄子·天下》)。为实现其社会理想,他身体力行,奔走游说,曾力制秦、楚之战。对于自身,则“以情欲寡浅为内”,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庄子·天下》)能坚持自己志向,不为世俗牵累,不为众物矫饰,排除固有的成见,“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同上)。尹文与宋钘观点接近,共同形成为宋尹学派。《汉书·艺文志》著录《宋子》18篇,自注曰“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知其书亦有黄老色彩,今已不传。 ☚ ">宋 宋书升 ☛ 宋钘又名宋、宋荣、宋荣子。战国时宋国人。和尹文齐名,是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说保存在《庄子·天下篇》中。一说《管子》中的《内业》和《心术》是他的著作。主张“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提出“接万物以别宥为始”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有局限性(“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