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论》史评类史书。清王夫之撰。全书共15卷。此书为评论宋代史实之专著,一卷论一帝,自太祖至理宗共14帝,为14卷。第15卷合度宗、恭宗、端宗、祥兴帝4人为1卷。此书1840年被收入288卷本《船山遗书》中,1863年重刊,1964年中华书局点校出版。 宋论 宋论史论著作。十五卷。王夫之(生平见《读通鉴论》条)撰。《宋论》是一部评论宋代史事的专著,体裁观点与《读通鉴论》相同。全书从卷一到卷十四,基本上每帝一卷,每卷选择若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评论。书中肯定了赵匡胤的功业,使宋代得以在不少方面的成就超过汉唐。同时,又对宋代种种社会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指出赵宋一家不惜国家民族之命运,痛抑一切聪明才智之士,对百姓无情搜刮,对官吏赏罚不明,是非不分,致使奸臣当道,忠良遭陷,赵宋政权终于被葬送。《宋论》对宋代政治多所指摘,对宋代人物批评甚严。如卷十论秦桧是“大憝元凶”,之所以得势,乃在于宋朝君臣严防武将篡位之故。直斥宋高宗赵构之“畏女真也,窜身而无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宋自澶渊之盟以后,诬枉成风,把持朝政的大臣,多是倾陷君子的小人,如排挤寇准的丁谓等。作者认为王安石“言有大而无实”,但并未完全否定,认为王安石与蔡京有严格区别,王安石“志在利国”,而蔡京“实为祸本”。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主要责任在神宗,神宗面授王安石以“聚敛之谋”,以残酷的剥削手段来实现“强国”的目的。作者充分肯定免役法优于差役法;指出党争之祸,贻害无穷;主张“布宽政”,提高将帅权力,以防止契丹、女真、蒙古的进袭。许多评论别开生面,能言人之所未言,且切中时弊。《宋论》同《读通鉴论》一样,亦贯串了王夫之的进步历史观。作者朦胧地看到了封建社会中王朝更迭的基本规律,他有时也承认:历史事变是属于“势极于不可止,必大反而后能有所定”的规律在起作用。他也多少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所谓“民之天也”。但是,他又认为“民之天”需要由“圣人”来加以重用,“天奚在乎?在乎人之心而已,故圣人见天于心(指民心),而后以其所见之天为神化之主”。他把“民之天”屈从于“圣人之见”,最终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标准来判定究竟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读通鉴论 历代史表 ☛ 宋论三卷,明刘定之 (1409—1469)撰。刘定之,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正统元年(1436)会试第一,授编修,进侍讲。景帝即位后他上陈时政十事,天顺初又升为翰林学士。宪宗时,进身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成化二年(1466年)他以本官入内阁,寻进工部左侍郎,终官礼部左侍郎,死于任上。刘定之为人谦恭质直,有文学之才,在当时闻名于世,著有《易经图解》、《呆斋集》等。《宋论》共二十八篇,取宋史中自太祖迄卫王的事迹,每条先摘录提要,后作评论,书中绝大多数持论公正,郑瑗《井观琐言》以为胜于 《宋史笔断》。此书有浙江范懋柱家天 一阁藏本,《刘文安公全集》 本。 宋论五卷,清王夫之撰。作者生平及年代均见于前《读通鉴论》条。书中作者疑韩通,短李纲,诋苏轼,薄曾巩,不满于司马光,都是偏宕而非不易之论。至于对太祖、亿宗的评论有一些独到之言。论王安石变法因杂引群小而失败,实有感于明末风气而发。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同为明末清初三大著名思想家。他们的为人气节也受世人称道。此书有船山遗书本。 宋论 宋论书名。明末清初王夫之撰。15卷。该书按两宋诸帝次序分编,包括前14帝各1卷,末4帝共1卷。每卷选择史实、人物若干,予以分析和评论。着重阐发宋代社会矛盾,对宋廷始创猜疑之法,压抑才智之士,无情搜刮百姓,滥用恩赏,君昏臣暗,奸邪当道,诬枉成风的黑暗现实多所指摘。主张提高将帅权力,以防外敌进攻; 指出秦桧得势,即在于刻忌武将篡位之故; 认为党争误国,贻害无穷,但肯定王安石志在利国,与蔡京有严格区别。所论切中时弊,反映出作者在历史观和政治主张方面的独到见解,可为治宋史者参考。书初于道光二十年 (1840) 刊入《船山遗书》,已绝版。现有同治四年 (1865) 湘乡曾氏金陵本,1964年中华书局校点本。 ☚ 尚书引义 读通鉴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