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之仁(反)灭此朝食 宋襄之仁宋襄公的仁义。原为褒义,用来赞扬临事不忘大义,宁愿自身吃亏受难的品德。后用为贬义,指迂腐固执,不合时宜地讲究仁义。春秋时,宋襄公率军伐郑,楚趁机出兵,攻宋救郑。宋司马子鱼多次进谏,认为此时不可与楚为敌,襄公不听。十一月,宋楚两军在泓水对垒,子鱼建议乘楚军半渡或既济未摆好阵列时出兵攻击,襄公却坚守“不鼓不成列”的教条,不去进攻。等楚军摆好阵势后再去进攻,宋军被打得大败,襄公大腿也受了伤。国人把这次战败归咎于襄公,襄公却说:“君子不伤害伤员,不擒获头发花白的人。古代的作战,不在险隘的地方阻击,也不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见《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宋襄之仁sònɡ xiānɡ zhī rén意指对敌人讲仁慈的愚蠢行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宋襄之仁sòng xiāng zhī rén《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公及楚人战泓。宋人即成列,楚人未即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即济也,请击之。’公曰: ‘不可。’即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即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比喻对敌人讲仁慈的愚蠢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