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1910—1932)晚清民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原名丁贞。以弃婴为苏州基督教监理会美籍牧师白美丽收养,改名白丁香。后托付于教友吴师母抚养。擅钢琴,通英语。1925 年在东吴大学补习生物、代数,接受进步思想,进行爱国募捐,支援罢工斗争。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1932 年在上海与中共党员乐于泓结婚仅四个月,赴平津从事地下工作被捕,就义于南京雨花台。 丁香dīng xiāng❶木本植物,春天开紫色或白色小花,气味清香,其花蕾又称“丁香结”。杜甫《江头五咏·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❷丁香花瓣似舌头,因以指少女的舌头。李煜《一斛珠》:向人微露丁香一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❸丁香又名“百结”,故唐五代人又以之比喻愁绪郁结。尹鹗《何满子》:欲表伤离情味,丁香结在心头。冯延巳《鹊踏枝》:绕砌虫声芳草歇,愁肠学尽丁香结。 丁香 当代短篇小说集。浩然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北京第1版。收入这本集子的18篇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文化大革命”以前作者反映农村青少年生活的短篇小说。作者在《后记》中说“朝气勃勃的青少年”,“是新农村青春生命的象征”,“我对青少年中的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怀着强烈的情感”。于是他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许许多多先进青少年的动人事迹。《丁香》中的丁香,初中毕业后回村当了“代理保管员”,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任劳任怨、埋头苦干,过细的工作作风,受到广大干部和社员的好评,成为一名“红色小管家”。《姑嫂》中只有十六七岁的志耘常与嫂子争吵,是因为嫂子秀菊脑子里只有“钱”、只有自己这个“小家”,而志耘却人小志坚,想到的是国家、集体这个“大家”,想到的是“社会主义”,于是常与嫂子“脑袋里的脏东西”斗争。作者在《后记》中说,由于“对许多事物理解不深,把握得不准,文字表达的技巧不熟练,致使我的这些作品很少有较重分量的。但是有一点我仍然自信:我所歌颂的人物是真实的,他们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 宋词典故“丁香”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 可可诗词网 丁香 宋词典故·丁香 【出典】 五代·李煜《一斛珠》词:“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见《全唐诗》卷八八九) 【释义】 丁香又名鸡舌香,李煜词借以比喻美女之舌。后人沿用为典。 【例句】 丁香笑吐娇无限。语软声低,道我何曾惯。(秦观《河传》[恨眉醉眼]461)这里以“丁香”为喻,描绘女子吐舌的娇态。 丁香 丁香又名“鸡舌香”,一种香料。其花蕾与果实,晒干后有辛郁香味,唐宋人常以之含口中,取其芬芳。《本草》:“丁香,一名丁子香,生东海及昆仑国。二月、三月花开,紫白色,至七月方始成实,小者为丁香,大者如巴豆,为母丁香。”《齐民要术》:“鸡舌香,世以其似丁子,故一名丁子香,即今丁香是也。”宋沈括《梦溪笔谈·药议》:“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李煜《一斛珠》词:“向人徽露丁香颢,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秦观《河传》词:“丁香笑吐娇无限,语软声低,道我何曾惯。” ☚ 鹧鸪斑 灯 ☛ 丁香 丁香dīnɡxiānɡ━━ 喻女人的舌头。南唐·李煜《一斛珠》词:“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 十尖 七尺 ☛ 丁香一0106①名耳环。吴语。浙江温岭〖 〗。《金瓶梅》第七七回:「耳朵上两个~儿。」②形女子柔弱貌。冀鲁官话。山东莒南〖 〗。   丁香〈隐〉宋代市语指舌。见《绮谈市语·身体门》。丁香的种仁由片形如鸡舌的子叶抱合,因称“鸡舌香”。后则以“丁香”代舌。 丁香dīngxiāng❶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圆形或肾脏形,春夏季开紫色或白色的花。花也叫丁香,有香味,供观赏。 ❷常绿乔木,叶长椭圆形,花淡紫色,果实长球形。生长于热带。花蕾可以做药材,种子可以榨油。 ★丁字步 丁字尺 丁字街 ★补丁 目不识丁 丁香dīngxiāng❶ 〈名〉紫丁香,落叶灌木,花有香气,可供观赏。 ❷ 〈名〉常绿乔木,生长在热带地区,花蕾、根、果实可入药,种子可榨丁香油。 丁香1;丁香2◉ 丁香1 dīnɡxiānɡ 名 ❶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圆形或肾脏形,花紫色或白色,有香味,供观赏。 ❷指这种植物的花。〈例〉~花/ 紫~/ 窗外正开着一树白色的~。 ◉ 丁香2 dīnɡxiānɡ 名 常绿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花淡红色,果实长球形。生长在热带地方。花可入药,种子可榨丁香油,用做芳香剂。〈例〉~花/ ~油/ 药用~。 丁香dīng xiāng常绿乔木。又名鸡舌香。比喻女人的舌头。南唐·李煜《一斛珠》:“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吐出丁香送郎口,只见牙关紧咬难开,摸着遍身冰冷。”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落葉木本 > 丁香 丁香 dīngxiāng 亦稱“百結”。因其花細長如釘,味清香,故名。木樨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冬芽卵狀,披鱗片。單葉對生,披針形或橢圓形。春季開花,兩性,頂生或側生,排成圓錐狀。花冠細小,漏斗狀,有紫、白、紫紅、藍紫諸色。蒴果長圓形,頂端尖。可供觀賞,入藥。我國從北到南多有生長。清·陳淏子《花鏡》卷三:“丁香一名百結。葉似茉莉。花有紫、白二種,初春開花,細小似雀舌,蓓蕾而生於枝杪,其瓣柔,色紫,清香襲人。”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林木部 > 喬木 > 鷄舌香 > 丁香 丁香 dīngxiāng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襟袖帶佩 > 丁香 丁香 dīngxiāng 以縧結成的紐扣。因形如丁香花故稱。元·王實甫《西厢記》第五本第一折:“紐結丁香,掩過芙蓉扣。”清·孔尚任《桃花扇·卻奩》:“兩個在那裏交扣丁香,並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畢。”
古代名物 > 香奩類 > 首飾部 > 耳飾 > 丁香 丁香 dīngxiāng 耳飾,戴於耳垂,若丁香花狀,故名。《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第二件是耳上環兒。此乃女子平常日時所戴,愛輕巧的,也少不得戴對丁香兒。”《金瓶梅詞話》第六十八回:“吳銀兒耳邊戴着金丁香兒,上穿白綾對衿襖兒。”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口 > 丁香 丁香 dīngxiāng 女子舌頭之豔稱。南唐·李煜《一斛珠》詞:“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金·董解元《西厢記諸宫調》卷五:“丁香笑吐舌尖兒送。”《清平山堂話本·戒指兒記》:“吐出丁香送郎口,只見牙關緊咬難開,摸着遍身冰冷。” 丁香dīng xiāng❶一作“三寸”。宋代市语谓舌。《绮谈市语·身体门》:“舌: 丁香; 三寸。” ❷旧时南货业谓一种佳品荔枝。《切口·南货业》:“丁香: 荔枝之佳品也。” 丁香1【同义】总目录 丁香瘦香娇 丁香2【同义】总目录 丁香情客素客百结花草本花 草本花丁香:百结 素客 情客 丁香花 美人蕉:红蕉 玉簪花:白萼 季女 紫鹤 玉簪 白鹤花 白鹤仙 珠兰:金栗兰 蟹爪兰:螃爪兰 郁金香:郁香 紫述香 麝香草 草麝香红蓝花 茶矩摩 石蒜:龙爪花 葱莲:葱兰 玉帘 牵牛花:胡颜 勤娘子 狗耳草 鸡冠花:洗手(洗手花) 凤仙花:凤仙 菊婢 羽客 海蒳 急性子 小桃红 旱珍珠 夹竹桃 金凤花 指甲花 染指甲草 好女儿花 三色堇:蝴蝶花 剪春罗:汉宫秋 雄黄花 菜花:黄花 ☚ 木本花 各时开的花 ☛ 丁香 ☚ 当归 冬青 ☛ 丁香flos caryophylli祛寒药。出《药性论》。见《安骥集药方》。又名丁子香、鸡舌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花蕾。除去花梗, 晒干或烘干, 捣碎生用。主产广东。辛,温。入肺、胃、脾、肾经。功能温中降逆,暖肾助阳。主治: ❶内肾积冷, 腰胯疼痛, 与汉防己、当归、茴香、肉桂等配伍, 如丁香散。 ❷胃寒慢草, 呃逆呕吐,与吴茱萸、党参、白术、干姜、甘草配伍。 ❸腹痛肠胀, 与木香、陈皮、枳壳、槟榔配伍。 ❹肾虚作泻, 与茴香、附子、肉桂等配伍。牛、马10~30克;猪、羊3~6克。为末或煎汤灌服。热证腹痛忌用。畏郁金。本品含挥发性丁香油,主要为丁香油酚(eugenol)、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和乙酰丁香油酚。丁香为芳香健胃剂,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力,减轻反胃呕吐。其乙醇浸液及丁香油、丁香油酚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及肺炎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结核杆菌、表皮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丁香油口服有驱蛔虫作用。 丁香dīngxiāng❶妇女的一种耳饰。以金、银、宝石等为之,作成颗粒之状,使用时附缀于耳垂。因造型与丁香装相类,故名。流行于明清时期。通常用于常服。明范濂《云间据目钞》卷二:“耳用珠嵌金丁香,衣用三领窄袖。”《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八回:“月娘头上止摆着六根金头簪儿,戴上卧兔儿,也不搽脸,薄施胭霜,淡扫蛾眉,耳边带着两个金丁香儿。”《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八回:“一群婆娘……有的在驴子上颠掉 髻……有的掉了丁香,叫人沿地找寻。”《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第二件是耳上环儿,此乃女子平常日时所戴,爱轻巧的,也少不得戴对丁香儿,那极贫小户人家,没有金的,银的,就是铜锡的,也要买对儿戴着。”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三:“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只听说金子是件宝贝,镀个冠簪儿啊,丁香儿啊,还得好些钱呢!” ❷指丁香花状的纽扣。清孔尚任《桃花扇·却奁》:“两个在那里交扣丁香,并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毕。” 丁香药名。出 《药性论》。又名雄丁香、公丁香、丁子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 Thunb [Syzygium aromaticum (L.)Merr.et Perry] 的花蕾。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东非沿海国家,我国广东、海南有栽培。辛,温。入胃、脾、肾经。温中降逆,暖肾助阳,杀虫。 ❶治脘腹冷痛,呃逆,反胃,呕吐,泻利。 ❷治疝瘕,痃癖,阳痿,子宫虚冷,寒湿带下。煎服: 1.5~4.5g。 ❸治体癣,足癣,跌打损伤。酒浸涂擦。畏郁金。忌见火。丁香树皮: 亦治脘腹冷气诸病,可代丁香。花蕾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β-丁香烯和乙酰丁香油酚,还含苯甲酸乙酯、齐墩果酸、山柰酚、丁香色酮苷、丁香鞣质等。丁香为芳香健胃剂,可增强消化能力,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保护受损胃黏膜。其乙醇浸液及丁香油、丁香油酚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及肺炎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表皮真菌也能抑制。丁香油口服有驱蛔作用,但转阴率低。丁香水提物等可抑制血栓形成,抗诱变。丁香还可镇痛、抗凝血、抗缺氧。 丁香early lilac❶Syringa oblata Lindl.,又称紫丁香、华北紫丁香。木樨科,丁香属。落叶灌木,高4~5 m。叶宽卵形,近圆形,宽大于长,宽约4~10 cm,基部心形或截形。圆锥花序;花冠紫色,较萼长,筒长1~1.5 cm;雄蕊2,着生于花冠筒中部或中上部。蒴果椭圆形,稍扁,长约1.5 cm。分布中国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区,生于山地或沟谷;朝鲜半岛也有分布。喜光,耐寒,怕涝。种子药用;花可提芳香油。为庭院观赏树种。 ❷Eugenia caryophllata Thunb.,桃金娘科,番樱桃属。常绿乔木。树皮平滑,小枝细,黄褐色。幼叶粉红色;叶对生,有透明油点,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全缘。聚伞式圆锥花序;花萼4齿裂,厚肉质,有油腺;花冠4裂,白色或淡红色;雄蕊多数,4束与花瓣对生;子房下位,2室。浆果红棕色,长椭圆形,有宿存萼片。原产印度尼西亚东部摩鹿加群岛。爪哇、斯里兰卡、赞比亚等地广泛栽培。中国广东引种。性喜温暖潮湿,宜栽培于肥沃砂壤或黏壤土。播种或压条,2年生幼苗移植,5~6年开始开花。花蕾为中药“丁香”原料,辛温,有特异芳香性峻烈味,健胃驱风,补肾,止呃逆、霍乱吐下、腹痛。丁香粉常用于食品香料。丁香精油用于香水、肥皂、牙膏等制品。 丁香 丁香中国史籍所见西域香料。《诸蕃志》卷下: “丁香出大食、阇婆诸国。其状似丁字,因以名之。能辟口气,郎官咀以奏事。其大者谓之丁香母。丁香母即鸡舌香也。或曰鸡舌香,千年枣实也。” ☚ 蔷薇水 鸡舌香 ☛ 丁香 丁香Syringa oblata又名“华北紫丁香”、“紫丁香”。双子叶植物。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株高2~4米,单叶对生,叶片卵圆形。花序顶生或先端腋生;圆锥花序,花紫堇色,芳香,4月上中旬开花。全属30余种,我国产20余种,是华北、西北、东北各省广泛栽培的庭园观赏灌木。丁香喜阳,耐旱、耐寒,一般种类能耐-15℃的低温。在野生状态下,常与忍冬、榛子、胡枝子等混生,开花时节,花朵密生,很远就能看到。河北的雾灵山、东西灵山海拔1400~2000米常见到群落状态生长。9~10月采收蒴果,开裂后取出种子,秋播冷床中,或沙藏后春播,播种苗间苗后次年按40×40移至苗圃。扦插一般在春季,剪取1~2年生枝,长15厘米,有3个节段,直接在苗圃扦插,插后管理,除草、保湿。也可生长季节用半木质化枝扦插。丁香属中还有一年可两次开花的小叶丁香;幼株叶片明显羽裂的花叶丁香;叶片呈羽状复叶,贺兰山特产的羽叶丁香;华北、西北山区的柔毛丁香;花期7~8月,东北山区分布的暴马丁香。还有国外引入的欧洲丁香。人工定向杂交育种,实生苗可分离出许多的优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还培育出许多重瓣丁香新品种。 
丁香 ☚ 花叶常春藤 迎春 ☛
丁香 丁香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植物丁香的花蕾。主产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我国广东亦有栽培。辛、温。归脾、胃、肾经。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❶胃寒呕逆,脘腹冷痛。单用或与半夏、生姜等相配。 ❷肾虚阳萎。本品可温助肾阳,但药力较弱,常与附子、肉桂、巴戟天、淫羊藿等同用。丁香畏郁金,不可与之同用。 ☚ 吴茱萸 小茴香 ☛ 丁香dīng xiāng《本草纲目》木部第34卷丁香(209)。药名。 【基原】桃金娘科植物丁香 Syzygium aromaticum (L.) Merr.et Perry 的花蕾。 【别名】丁子香(《齐民要术》),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 【性味】辛,温。《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归经】入胃、脾、肾经。 ❶《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 ❷《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 【功用主治】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 ❶《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❷《海药本草》:“主风疳䘌,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❸《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❹《蜀本草》:“疗呕逆甚验。” ❺《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䘌。” ❻《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❼《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❽《本草汇言》:“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❾《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❿《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分至一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成分】花蕾含挥发油,油中主含丁香酚(Eugenol)、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乙酰丁香酚(Acetyleugenol),其他微量成分有庚酮-2(Methyl-n-amyl-Ketone)、水杨酸甲醛、衣兰烯(Ylangene)、胡椒酚(Chavicol)及丁香子酚、丁香子酚乙酸酯。花中含有齐墩果酸、山奈酚、鼠李素、苯并吡酮类化合物番樱桃素(Eugenin)、番樱桃素亭(Eugenitin)、异番樱桃素亭(Isoeugenitin)、异番樱桃酚(Isoeugenitol)。 【药理】 ❶抗菌:丁香对许兰氏黄癣菌、白色念珠球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痢疾(志贺氏)、大肠、变形、结核、白喉、绿脓、伤寒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对流感病毒PR8株也有抑制作用,丁香水煎剂及粉末对溶血性链球菌不仅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而且其抗菌作用不受加热的影响。 ❷健胃:丁香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丁香浸出液有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 ❸抗溃疡:其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不仅可能有神经、体液的因素,还有通过影响胃黏膜前列腺系统而发挥所谓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性。 ❹驱虫:丁香水或醇提取液在体外对猪蛔虫有麻痹或杀死作用。 ❺止痛:丁香油可消毒龋齿腔,破坏其神经,从而减轻牙痛。丁香醚提物及水提物可显著延长小鼠痛觉反应潜伏期,亦能减少小鼠因化学刺激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丁香的镇痛作用在缓解功能紊乱的胃肠活动中可能加强治疗胃脘冷痛的效应。 ❻抗炎:丁香醚提物和水提物都能对抗乙酸提高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二甲苯性小鼠耳壳肿胀和角叉菜胶性大鼠足跖肿胀。水提物抗炎作用强于醚提物。 ❼其他:静注丁香油酚可使家兔产生麻醉、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并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丁香可引起子宫收缩,丁香油(Ⅰ)及丁香水提物(Ⅱ)均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丁香乙醚提取物能延长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缩短受寒小鼠存活时间。丁香油尚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丁香还有止泻作用。 ❽毒性:丁香油大量(5 g/kg)给犬静脉滴注,可发生呕吐而死亡(胃肠黏膜有溃疡、出血、肝肾瘀血及脓肿,部分肝细胞坏死)。丁香油酚大鼠灌胃的LD50为1.93 g/kg,犬用丁香煎剂灌胃,部分动物发生呕吐、腹泻,无死亡;小鼠口服丁香油的LD50为1.6 g/kg,犬按5 g/kg口服丁香油的花生油溶液,发生吐泻后死亡,尸检发现胃底、幽门部黏膜红肿,并有溃疡及出血点,十二指肠部亦有类似现象。大鼠口服丁香油的LD50为19.3 g/kg,中毒症状为后肢麻痹、尿失禁,兼有血尿发生,尸检发现上消化道有出血状态,少数黏膜发生溃疡,诸内脏、腹膜、肠系膜明显充血。有报道丁香油及丁香油酚可引起过敏,并致关节痛。有用氧化锌丁香油黏固粉致幼儿口腔溃疡者。 丁香dīnɡxiānɡ中药名。出唐·甄权《药性论》。别名公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 的干燥花蕾。产于印度尼西亚、越南及东非沿海等地, 我国广东有栽培。辛, 温。入胃、脾、肾经。温中降逆, 暖肾助阳。治胃腹冷痛、呃逆、呕吐、泻痢、疝瘕、阳痿、子宫虚冷、寒湿带下, 煎服: 1 ~ 3 克。畏郁金。本品含挥发油, 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β - 石竹烯和乙酰丁香油酚。丁香为芳香健胃剂, 其乙醇浸液及丁香油、丁香油酚在体外对鼠疫、伤寒、副伤寒、白喉、痢疾、大肠、变形及炭疽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有抑制作用, 对表皮真菌也有抑制作用。丁香油口服有驱蛔作用, 并能止牙痛。 
丁香 丁香 丁香丁香,又名公丁香、雄丁香、丁香结。始载于《雷公炮炙论》。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 et perry的花蕾。栽培后第6年始开花,于9月至翌年3月间现蕾,待蕾由白变绿转稍现红色时采收,除去花梗,晒干或烘干。 花蕾略呈鼓锤状,长1~2cm,上端蕾冠呈球形,由四片膜质花瓣覆瓦状抱合而成,直径4~5mm,下端萼部呈类圆柱形而略扁,向下渐狭,有4枚肥厚的三角形萼片,长约3mm,十字状分开,萼片向外突出。全体棕褐色至黄褐色,表面略粗糙,有颗粒状小突起,用指甲刻划时,有油渗出。花蕾纵剖面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花药俯垂,中央有一直立的花柱及柱头,子房下位,位于萼管上部,长约3mm,有两个小形子房室,每室含胚珠多数,中轴胎座。质坚而重。断面暗棕色,富油性。气香浓郁,味辛辣,微有麻舌感。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及东非沿海国家;我国广东有栽培。 本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功能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暖肾壮阳。主治呃逆、呕吐、泄泻、脘腹冷痛、痃癖、疝气、阳萎、阴疽等证。因感受寒邪或饮食生冷,寒滞于中,胃肠被遏,气逆不降,而致胃寒呃逆者,可用丁香与高良姜、柿蒂同用,以温中散寒; 如年老体弱及中虚有寒而呃逆屡发者,则加入人参或党参,亦可将丁香研末,人参煎汤调服。《医学入门》丁半汤以本品配半夏、生姜,治脾虚中寒,停痰留饮之呕吐,吐出清水痰涎。《证治准绳·女科》用以配人参、藿香煎服,可治妊娠恶阻。若寒湿伤中,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以致上吐下泻,腹脘绞痛者,丁香配姜汁、肉豆蔻、半夏等温化寒湿之品; 因食鱼蟹腥物中毒而腹痛吐泻者,可用丁香研末,生姜煎汤送服;若久痢虚滑,胃寒脾冷,则宜配白术、茯苓、扁豆、诃子肉等健脾涩肠之品,炒研为末,米饮调服。治痃癖、疝气,因于寒者,常与吴茱萸、川楝子、木香等配用,或外用丁香研末贴敷患处;《兰室秘藏》延胡丁香丸,则配用延胡索、羌活、当归、茴香、肉桂等治疝气脐下急痛。治肾虚阳萎,本品与附子、肉桂、巴戟肉等温肾壮阳药同用;肾虚而腰膝酸冷,萎弱无力,可与狗脊、黄芪、当归等同用。丁香与肉桂配用有散寒止痛,温通经络,活血消肿作用,内服可治寒性腹痛,如放在膏药上贴患处,可治阴疽肿疡、腰痛、关节痛等。此外,丁香的酒精浸液或煎液,还可涂治皮肤瘙痒及癣症。煎服,1~3g; 研末服,0.5~1.5g。胃津不足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畏郁金。 母丁香,又名鸡舌香。为丁香的成熟果实,亦入药用。性味、功用主治与丁香近似而力稍逊。用法用量同丁香。畏郁金。 丁香油,为丁香花蕾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亦供药用。气味香烈,其温散降逆之力较丁香为胜。涂擦脘腹及脐部,可治胃痛、呃逆; 小棉球蘸嵌蛀牙孔内,能止龋齿作痛。 实验研究: 花蕾含挥发油16~19%,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β-石竹烯、乙酰丁香油酚和微量成分: 水杨酸甲酯、葎草烯、苯甲醛、苯甲醇、苯甲酸乙酯、间甲氧基苯甲醛、α-衣兰烯、胡椒酚、1,8-桉叶素、香荚兰醛等。还含齐墩果酸、山柰酚、香樱桃素、鞣质等。 丁香油和丁香油酚在1:8000~1:16000时,对致病性真菌(如许兰黄癣菌、白色念珠菌等) 有抑制作用; 在1:2000~1:8000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痢疾(志贺氏)、大肠、变形、结核等杆菌有抑菌作用。丁香油有驱蛔虫作用,但一次服用,不能全部驱除,水或醇提取物也有效,但较差。丁香为芳香健胃剂,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5%丁香油酚乳剂可使胃粘液分泌显著增加,而酸度则不增强; 丁香油之作用较差,连续应用,可使粘液耗竭,完全恢复,需数日之久。在离体豚鼠小肠标本上,丁香油酚的脂或醚,有罂粟碱样解痉作用。丁香油少量滴入龋齿腔,有消毒作用,并破坏其神经,从而减轻牙痛。狗口服丁香油的花生油溶液5g/kg,可发生呕吐而死亡,尸检发现胃底幽门部粘膜红肿并有溃疡及出血点,十二指肠部有浮肿及充血,肺及肝肾有郁血或浊肿,部分肝细胞坏死,心肌浊肿等改变。 ☚ 莳萝子 山柰 ☛
丁香 丁香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Thunb.的干燥花蕾。当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除去花梗,晒干。 干燥花蕾略呈钉帽状,长1~2cm。表面棕红色或紫红色,不光滑,有细的皱缩。花下部呈略方的圆柱形,上部有四枚略呈三角形的肥厚的萼片。花瓣四片,互相抱拢呈小球形,黄棕色或棕色。内有多数雄蕊向内弯曲,中间有一圆柱形雌蕊。质脆易断,断面有油性。有强烈芳香气,味麻辣。 少阴人药。功能为开脾之胃气而消食进食。《东医寿世保元》香砂六君子汤,治不思饮食、食后倒饱证,若加入丁香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 ☚ 杜仲 三棱 ☛
丁香 丁香蒙古名高勒图宝茹、利西、利西桑斯日。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本品味辛、微苦,性温、重、腻、固、软、燥;有祛寒赫依,扶胃火,消食,开胃,解毒,表疹,利咽喉之功效。丁香为六良药之一,系命脉良药,故对: ❶头晕,失眠,气喘等命脉疾病有良效,与沉香、肉豆蔻等配伍,制成寿宝丹用。 ❷赫依性謇症、精神失常,心刺痛,赫依性心病,命脉赫依等:可配制十一味司命丸或二十五味司命丸用。 ❸音哑,咽喉干燥疼痛:与天竹黄、白花龙胆等配伍,制成六味丁香散或十六味丁香散用。 ❹天花,麻疹:可配制十六味炉甘石散用。 ❺丁香虽性温,但可与木鳖子、诃子等凉性药配伍服用则能治脾热并消食开胃。 ☚ 抑赫依药 母丁香 ☛
丁香 丁香里西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红色时采摘,晒干。 味辛、苦,性温。功能散寒,助消化。主要用于命脉病,肝胃虚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寒性隆病。丁香为三凉药、四良药、六良药之一。本品与藏木香、石灰华、甘草等配伍,制成六味丁香丸,主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嗽。本品与龙胆、诃子、铁棒锤幼苗等配伍,制成九味丁香丸,主治感冒、声音嘶哑,咽喉肿痛。本品与草果、豆蔻、红花等配伍,制成七味丁香散,主治脾热病。 ☚ 肉豆蔻 小豆蔻 ☛
丁香 丁香丁香,维吾尔药物名开勒米甫尔,别名开热尼皮力、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半岛;我国广东、广西有栽培;国外马来西亚、苏门答腊、菲律宾等地亦有分布。 本品似研棒状,长1—2 cm,顶端花冠呈圆球形,直径0.3—0.5cm,覆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萼片4,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本品性三级干热。功能生干生热,除湿健胃,祛风散寒,温筋强肌,补脑增智,壮阳乌发等。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胃虚纳差、消化不良,瘫痪、面瘫,关节炎,脑虚健忘,阳事不举,头发早白等。内服3—4g,外用适量。本品对热性气质者及肾脏和肠道有害,矫正药为阿拉伯胶。若本品缺货,可代用等量肉桂、肉豆蔻或半量肉豆蔻衣。本品可入消食膏、散剂、汤剂、糖浆剂、油剂、散剂、软膏等。 实验研究:花蕾含挥发油即丁香油15%—20%,油中含丁香油酚(eugenol)为挥发油的78%—95%,乙酰丁香油酚(acetyleugenol)约3%,其他为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以及甲基正基酮、水杨酸甲酯、律草烯、苯甲醛、苄醇、间甲氧苯甲醛、乙烯苄酯、胡椒酚、α-衣兰烯等。 本品具有: ❶抗菌作用:含有1%浓度的丁香乙醚浸出液,水浸液或含8%浓度的丁香煎剂的沙伯培养基,对许兰黄癣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较高浓度时对新型隐球菌也有抑制作用。醇浸出液与醚浸出液相似,但水浸液较差。丁香油及丁香油酚在1∶8 000—1∶16 000浓度时,对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煎剂1∶20—1∶640浓度时,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丁香油和丁香油酚在1:2 000—1:8 000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志贺痢疾、大肠、变形及结核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对流感病毒PR3株在体外试验时也有抑制作用。 ❷驱虫作用:水或醇提取液在体外对猪蛔虫有麻痹和杀死作用;感染蛔虫的犬,口服丁香油0.5—1 g/kg,有驱虫作用,但一次并不能将蛔虫完全驱除,丁香油优于煎剂。 ❸健胃作用:丁香为芳香健胃剂,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力,减少恶心呕吐,5%丁香油酚乳剂可使胃黏液分泌显著增加,而酸度则不增强;丁香油作用稍差,连续服用可使胃黏液耗竭,而仅分泌非黏液性渗出物,36小时后方能恢复黏液分泌,至数月才能完全正常。 ❹毒性及其他作用:家兔注射丁香油酚,可产生麻醉、降低血压、呼吸抑制,并有抗惊厥作用。但小鼠皮下注射,无麻醉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煎剂LD50为1.8g/kg;口服丁香油花生油混合液为1.6g/kg;大鼠口服丁香油酚为1.93g/kg,中毒症状为后肢麻痹、昏睡、尿失禁并常有血尿。病理解剖所见:上消化道呈出血状态,少数有黏膜溃疡,各内脏及腹膜、肠系膜显著充血。对中毒大鼠用印度防己毒素、可拉明、士的宁、咖啡因及五甲烯四氮唑等可解救,但效果不佳,丁香的水溶物对子宫有收缩作用。 ☚ 阿育魏实 洋乳香 ☛ 丁香clove
丁香clove;clove tree
丁香clove;lilac (flower) 丁香〈名〉(1)(~儿)一种插戴在耳垂上的金或银制的饰物,状如丁香花。 《金》四二: [王六儿]学个中人打扮,耳边带着~儿。 《醒》十五: 又与了四两重一副手镯、四个金戒指、一副金~,也还有许多零碎之物。又二十: 大尹叫把这些妇人身上仔细搜简,也还有搜出环子的、~的、手镯钗子的、珠箍的。 <方>今山东青岛、浙江温岭话有此义。 (2) 比喻舌头,舌尖。 《金》七一: 两个口吐~,舌融甜唾。(万本)又七二: 粉汗湿铅华娇莹,舌尖吐~微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