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孟秋江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孟秋江1910—1967江苏常州人 孟秋江
孟秋江
孟秋江1910——1967原名可權,江蘇常州人,1910年 (清宣統二年) 生。曾先後擔任《新聞報》、《大公報》記者,寫有許多戰場通訊,如《退守雁門關》、《南口迂回綫上》、《張家口失守之前》、《大戰平型關》、 《晉東鏖戰記》等。1937年冬,作爲《大公報》記者赴延安采訪。1938年改任 《新華日報》記者; 同年參與創辦國際新聞社(簡稱“國新社”),並爲中國青年記者學會發起人之一。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抗戰勝利後,創辦《週刊》、《文萃》等刊物,並擔任上海《文匯報》采訪部主任。1947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天津《進步日報》社經理,天津《大公報》社副社長,香港《文匯報》社社長,天津民盟市委負責人和中共天津市委統戰部副部長等職。還擔任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1967年3月16日逝世。年57歲。 孟秋江 孟秋江1910—1966原名孟可权,笔名有秋江等。原籍不详。抗战前任天津《大公报》、《益世报》的记者。抗战爆发后,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战初期,与范长江等深入西北、华北等战场进行战地采访,写下了大量战地通讯。《退守雁门关》、《南口迂回线上》、《张家口失守之前》、《大战平型关》等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37年11月与长江、溪映等合集出版通讯集《西线风云》(大公报馆出版)。后曾协助范长江在桂林、香港坚持“国新社”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文汇报》采访部工作时,致力于争民主、反压迫、反饥饿、反内战的报道,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建国初期,主持天津《进步日报》,负责天津市民盟工作,后来担任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 冠西 孟超 ☛ 孟秋江1910—1967中国新闻工作者。原名孟可权,江苏常州人。3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过《大公报》、《新华日报》的记者。抗战初期,协同范长江组织领导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和国际新闻社的工作。194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曾任《文汇报》采访主任,创办或与人合办《文萃》、《周报》、《联合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主持天津《进步日报》,任《大公报》副社长、天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孟秋江 孟秋江1910—1967著名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原名孟可权,江苏常州人。20多岁即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35年冬,和著名记者范长江一道去西北地区旅行采访。写作发表了许多旅行通讯。“七·七”事变前后,曾奔赴绥远抗战前线采访、为上海《新闻报》拍发了许多专电,报道了百灵庙战役。平型关战役中,他在战地采访,写了《大战平型关》的战地通讯,真实地报道了八路军英勇歼敌的辉煌战绩。后以《大公报》记者名义,来往华北等抗战前线,采写了很多通讯,报道了南口、徐州、中条山等战役中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1937年冬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38年开始协助范长江创办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和国际新闻社,主持桂林国新社的日常工作。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但任了上海进步报纸《文汇报》的采访主任,帮助上海进步报刊《文萃》周刊、《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创刊,参加组织记者进行反内战反独裁的报道宣传。1949年以后,历任天津《进步日报》经理、《大公报》副社长、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1967年3月16日被害逝世。 ☚ 建国日报 南报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