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孙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孙策175—200三国时吴国的创立者。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子。坚起兵后,策居寿春,广交江淮士族,与周瑜最亲密。兴平元年(194年)从袁术,术甚器重,以坚旧部还策,任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并使策与其舅吴景等平定江东。次年策率军渡江,声势甚盛,江东诸郡守皆弃城逃走,策复削平各地豪强割据势力,据有吴、会稽、丹阳等五郡,继夺得庐江郡。以张昭等为谋士,以吴景、堂兄弟孙贲、孙辅等分任各郡太守,依靠南北士族,在江东六郡建立起孙氏政权。借袁术僭号称帝为由,与之绝交,曹操乃任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时,密谋袭夺许昌,兵未发,被刺死。后其弟孙权称帝,谥长沙桓王。 孙策(175—200)东汉末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字伯符。孙坚、吴夫人长子,孙权长兄。初随父起兵。父卒后,奉母依舅丹阳太守吴景,募得数百人。兴平元年(194年)从袁术得领父旧部,拜怀义校尉,攻占庐江。二年表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经略江东。败扬州刺史刘繇、吴郡太守许贡等,平丹阳郡、吴郡,又破严白虎。建安二年(197年)斥袁术称帝,曹操表为讨逆将军,封吴侯,统一江东。五年谋袭许昌迎汉献帝未行,讨广陵太守陈登,为许贡门客刺杀于丹徒。孙权称帝后追谥长沙桓王。北宋滕宬考据《三国志》,谓葬于苏州盘门外。 孙策 孙策亦题《英雄忌人》。东晋志人小说。裴启撰。原载《语林》。《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太平御览》卷三八三、《续谈助》四皆录载(文各有异)。鲁迅《古小说钩沉》、周愣伽校注《裴启语林》皆辑录。李格非等《文言小说》亦选入。孙策,字伯符,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人,孙坚长子,三国吴主孙权兄。作品叙述:孙策十四岁时,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刚到袁术那儿,外边有人通报说刘备来了,他就立即要走。袁术问:“刘备来与你有何关系?”他回答“英雄忌人”,说着就出来,下东阶。此时刘备正从西阶上,一个劲儿地回头看着他的足踵行步,自己几乎停了下来。故事表现了少年孙策的聪颖睿智。三国时代,英雄辈出,刘备、孙权和曹操乃是代表,而孙坚、孙策父子也是东吴之雄。就本篇所写,孙策其人,小小年纪,如此见识,确实不同凡响。英雄慧眼识英雄。后来,孙策之父被刘表部将黄祖的军士所杀,策收父余兵,渡江转战东南,定江东之地,奠吴国之始基,功业显赫。作品写孙策“始至”袁术处,一听说刘备也来了,他“便求去”,一边回答袁术问话,一边急匆匆地往外走,“即出,下东阶”,这一连串的动作,加上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简短答话,活画出了他的机敏、聪慧的神情和风貌,语言简洁,描写生动,于细微处见精神。这则故事属作家虚构。刘备领豫州牧时,孙策年已二十;况且刘备是年即受陶谦让领徐州,袁术旋即来攻,双方遂成仇敌,其间未必有至寿春见袁术之事,可知与史实径相抵牾。但是,小说家之言,不必深究。故事成为美谈,作品影响颇大,南朝梁时被收入《殷芸小说》中。 ☚ 郑玄与马融 英雄忌人 ☛ 孙策孙策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借风行舟,自成一军/调虎离山,批亢捣虚/知人善任,洞若观火 孙策,字伯符,东吴政权的直接创始人,著名韬略家。孙策才智超群,勇猛果敢,善于出奇制胜;志向远大,出类拔萃,有临盖中原之望。孙氏政权能割据江东,成就帝业,实赖孙策奠定基础。 孙策sūn cè〖名词〗 孙策175~200三国时割据者,当时的重要军事人物。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系孙坚长子。少英杰,居寿春,与江淮间士族结交,有名于时。孙坚死后,依附袁术,领其父旧部千余人。兴平二年(195年),率军渡江,削平当地的割据势力,据有吴、会稽等五郡。后又夺取庐江郡,依靠南北士族,在江东地区建立孙氏政权。曹操表奏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五年(200年),遇刺死。其弟孙权称帝,追尊为长沙桓王。 孙策175—200三国时割据者。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少英杰, 居寿春,与江淮间士族结交, 有名于时。坚死后,依附袁术,领其父旧部千余人。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率军渡江,削平当地的割据势力,据有吴、会稽等五郡。后又夺取庐江郡,依靠南北士族,在江东地区建立孙氏政权。曹操任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遇刺死。其弟孙权称帝,追尊为长沙桓王。 孙策175—200字伯符。东汉末年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吴国奠基人。孙坚长子。善战,会用人。江东称之为“孙郎”。坚死,领其残部。初从袁术,略有江东后成为一方势力,官至讨逆将军。建安五年(200)遇刺身死。弟孙权称帝,追尊为长沙桓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