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莖葉花實 > 肉豆蔻 肉豆蔻 ròudòukòu 亦稱“豆蔻”、“迦拘勒”、“肉果”。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種實。種仁卵圓形或橢圓形,長一寸許,徑半寸許。灰棕色至棕色,粗糙,有網狀溝紋,一側有明顯縱溝,寬端隆起,狹端有暗色凹陷。主治心腹脹痛,虚瀉冷痢,嘔吐,宿食不消。南朝宋·雷斅《雷公炮炙論·肉豆蔻》:“凡使肉豆蔻,須以糯米粉熱湯搜裹豆蔻,於煻灰火中煨熟,去粉用。”宋·唐慎微《證類本草·草部·肉豆蔻》:“胡名迦拘勒。”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肉豆蔻》:“〔釋名〕肉果。” 
肉豆蔻 肉豆蔻【同义】总目录 肉豆蔻肉果迦拘勒肉豆蔻semen myristicae涩肠止泻药。出《药性论》。见《元亨疗马集》。又名迦拘勒、豆蔻、肉果。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种子。缓火焙干。生用或炙用。主产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辛, 温。入脾、大肠经。功能温中下气,消食固肠。主治:❶幼驹奶泻, 与诃子、茯苓、干姜、胡椒配伍, 如豆蔻止泻饼(《校正驹病集》)。 ❷泻痢日久,脾肾虚寒, 与白芍药、当归、人参、肉桂、白术、木香、诃子、罂粟壳等配伍, 如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❸脾胃虚寒, 与木香、半夏、陈皮等配伍。牛、马15~30克; 猪、羊6~10克。为末或煎汤灌服。肠风下血者不宜用。本品含挥发油2~9%, 包括D-莰烯(D-camphene)及α-蒎烯(α-pinene)等。其脂肪中,肉豆蔻酸含量达70~80%,并含有毒物质肉豆蔻醚(myristicin)。少量服用煨肉豆蔻,可增加胃液分泌,刺激胃肠蠕动,增进食欲,肉豆蔻油除有芳香性外,尚具有显著的麻醉性能。对猫引起麻醉的剂量,常同时招致肝脂肪变性而死亡。 肉豆蔻药名。出 《药性论》。又名肉果、玉果。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Houtt. 的种仁。主产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辛,温,有小毒。入脾、胃、肾经。温中,行气,消宿食,固大肠。治脾胃虚寒,脘腹胀痛,食欲不振,霍乱中恶,呕吐,久泻,久痢。煎服: 3~9g。肉豆蔻的假种皮名肉豆蔻衣,可作芳香健胃剂。种子含挥发油,主为香桧烯、冰片烯、丁香油酚、甲基丁香油酚、蒎烯。还含有毒物质肉豆蔻醚、二羟基三甲氧基-8-O-4′-新木脂素,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1,4-二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1-醇、利卡灵B等。挥发油及其成分有中枢抑制作用。本品还可抗肿瘤、抗炎。挥发油对肠胃道有局部刺激,而呈祛风效果。给猫服用过大剂量可引起半昏迷状态,并因肝损害在24小时内死亡。肉豆蔻醚对正常人有引起幻觉的作用。甲基异丁香酚有镇静、催眠及抗菌作用。肉豆蔻油还是一种强大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肉豆蔻common nutmegMyristica fragransHoutt.,肉豆蔻科,肉豆蔻属。常绿小乔木。原产马鲁古群岛。中国台湾、广东、海南和云南有引种栽培。叶近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叶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总状花序或为伞形排列,雌雄异株;花被2~3裂;雄花有雄蕊12~13枚,花丝合生为圆柱状;雌花子房2心皮,1室。肉质浆果。种子有红色假种皮。适生于年降雨量2 400~3 000 mm,海拔300 m以下的潮湿冲积土壤。宜用新鲜种子播种繁殖。种子和假种皮含25%~40%的芳香脂肪,为热带著名香料和药物。香料用于化妆品、制烟和调味。药用于健胃、驱风、矫臭。 肉豆蔻 肉豆蔻中国史籍所见之西域物产。唐李珣《海药本草》曰: “生昆仑及大秦国。”陈藏器《本草拾遗》曰: “肉豆蔻生胡国,胡名迦拘勒。大舶来即有,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 ☚ 诃子 迦拘勒 ☛ 肉豆蔻ròu dòu kòu《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肉豆蔻(52)。药名。 【基原】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种子。 【别名】迦拘勒(《本草拾遗》),豆蔻(《续传信方》),肉果(《本草纲目》)。 【性味】辛,温。 ❶《药性论》:“味苦辛。” ❷《海药本草》:“味辛,温,无毒。” ❸《本草正》:“味苦辛而涩,性温。” 【归经】入脾、大肠经。 ❶《汤液本草》:“入手阳明经。” ❷《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❸《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手阳明大肠。” 【功用主治】温中,下气,消食,固肠。治心腹胀痛,虚泻冷痢,呕吐,宿食不消。 ❶《药性论》:“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 ❷《海药本草》:“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饮服佳;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 ❸《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 ❹《开宝本草》:“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 ❺《本草纲目》:“暖脾胃,固大肠。” ❻《本草经读》:“治精冷。” ❼《本草求原》:“治肾泄,上盛下虚,诸逆上冲,元阳上浮而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五分至二钱;或入丸、散。 【宜忌】 ❶《雷公炮炙论》:“凡使,勿令犯铜。” ❷《本草经疏》:“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 【成分】肉豆蔻中含挥发油,脂肪油,淀粉及蛋白等。另含丁香酚(Eugenol)、异丁香酚、甲基丁香酚、甲氧基丁香酚、甲氧基异丁香酚、肉豆蔻醚、黄樟醚(Safrol)、榄香脂素(Elemicin)、异三甲氧基苯丙烯,α-侧柏烯(α-Thujene)、Δ3-蒈烯(Carene)、二戊烯(Dipentene)和香叶醇(Geraniol)等。此外,尚含有齐墩果酸、脱氢双异丁香酚(Dehydrodiisoeugenol)、沉香油醇、龙脑及松油脑、三肉豆蔻精。种子尚含双芳丙烷类(Diarylpropanoids)化合物Ⅰ、Ⅳ、Ⅴ、Ⅷ和Ⅹ。 【药理】 ❶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少量服用可增加胃液分泌,刺激胃肠蠕动,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并有轻度制酵作用。但大量则对胃肠道有抑制作用。 ❷中枢神经系统:肉豆蔻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低等动物可引起步态不稳、呼吸变慢、瞳孔散大,随之导致睡眠,量大则可引起反射消失,具有麻醉作用。肉豆蔻醚和榄香脂素对正常人有致幻作用。肉豆蔻醚对人的大脑有轻度兴奋作用,而肉豆蔻粉则引起血管运动紊乱、心动过速、体温降低、无唾液、瞳孔缩小、情绪不稳、孤独感和智力活动不能等。 ❸其他:肉豆蔻及肉豆蔻醚有增强色胺的作用。体内外试验对单胺氧化酶均有中等度的抑制作用。 ❹毒性:肉豆蔻或挥发油服用过量可产生昏迷、瞳孔散大及惊厥等现象。肉豆蔻醚有致畸作用,黄樟醚有麻痹和致癌作用。 肉豆蔻ròudòukòu中药名。出唐·甄权《药性论》。别名肉果。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种子。主产于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辛, 温, 有小毒。入脾、胃、大肠经。温中行气, 涩肠止泻。治脾胃虚寒, 脘腹胀痛, 呕吐, 久泻, 久痢, 煎服: 3 ~9 克。本品含挥发油, 主成分为右旋莰烯、α - 蒎烯。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呈现祛风效果。所含肉豆蔻醚为有毒成分, 给猫一次大量服用可引起半昏迷状态, 见瞳孔散大、惊厥等, 终因肝损害而死亡。 
肉豆蔻 肉豆蔻 肉豆蔻肉豆蔻,又名肉果、玉果。始载于《药性论》。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种仁。冬春两季采收成熟果实,纵剖肉质果皮,剥去红色网状假种皮(肉豆蔻衣),再敲去壳状种皮,取出种仁,用石灰乳浸泡一天,取出后用微火焙干。 种仁呈圆形或椭圆形,长2~3cm,宽1.5~2.5cm。表面灰棕色或深棕色,常被有白色石灰粉,粗糙,有网状纵沟纹,较宽一端有浅色圆形凸起的种脐,另一端有暗色凹陷的合点。质坚硬。横切面可见暗棕色外胚乳,向内伸到浅橙黄色的内胚乳中,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纵切面宽端可见小形腔隙,内有皱缩的胚。富油性,气芳香浓厚,味辛辣而微苦。主产于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斯里兰卡等国家。 本品味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功能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主治虚泻、冷痢、脘腹胀痛、呕吐、宿食不消等证。治脾虚泄泻,肠鸣,不食,如《杨氏家藏方》之肉豆蔻散,取本品剜一小洞纳入乳香,面煨为末而成。治冷痢,腹痛不能食者,如《圣惠方》以本品醋和面煨捣末,粥饮调下。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本品配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即《校注妇人良方》四神丸。治脾胃虚寒,气机不畅,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常配木香、半夏、干姜等同用。本品又可开胃进食,如古方“公子登筵散”,即以本品为末,枣肉为丸,砂仁汤下,治食欲减退。肉豆蔻为温理脾胃的要药,气温能运中土之阳,辛香能醒脾胃之气,所以用于泻利、呕吐不思饮食等脾土虚寒之证,每能收到理气滞、散寒凝、止泻利,增饮食的效果。李时珍概括本品的作用为“暖脾胃,固大肠”。本品在临床上的配伍应用,得补骨脂则温脾肾之阳而运化谷食,久泄,冷泄可疗; 配木香则调中快气,胀痛可消; 伍半夏则温中降逆,吐泻可止; 得砂仁则开胃进食。煎服,3~10g;研末服1.5~3g。入药宜面煨去油用。若肠腑有湿热,暴泻下注,肠风下血,以及胃热呕吐,胃火牙痛等均忌用。 实验研究: 种仁含挥发油5~15%,油中主成分为α-蒎烯和右旋莰烯,共约占80%; 另含肉豆蔻醚约4%;还含二戊烯、榄香脂素、右旋芳樟醇、右旋龙脑、牻牛儿醇、黄樟醚,肉豆蔻酸等,另含齐墩果酸。又含脂肪油25~35%,油中主要为三肉豆蔻酸甘油酯和少量的油酸甘油酯等。还含数种双芳环丙烷类化合物。 肉豆蔻油可用作芳香剂或祛风剂,剂量加大有显著的麻醉性能。人服7.5g肉豆蔻粉可引起眩晕乃至谵妄与昏睡,曾有服大量而致死的病例报告; 猫服1.9g/kg可引起半昏睡状态并于24小时内死亡,肝有脂肪变性。肉豆蔻油的毒性成分为肉豆蔻醚,二者中毒症状相似,肉豆蔻醚对猫的致死量为0.5~1.0ml/kg (在胃肠道的吸收不完全)。如皮下注射0.12ml即可引起广泛的肝脏变性。 肉豆蔻醚、榄香脂素和黄樟醚有轻度致幻作用。体内及体外试验均对单胺氧化酶有中度的抑制作用。其萜类成分有抗菌作用。 ☚ 石榴皮 椿白皮 ☛
肉豆蔻 肉豆蔻本品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Houtt的干燥种仁。春、秋各采一次,摘取成熟果实,剖开果种皮,取出种仁,用缓火烘干。 种仁呈椭圆形,长3cm左右,直径1.5~2.5cm。表面灰色或灰黄色。一端有合点,另一端有种脐,二者之间有一道纵沟连接。全体有分枝顺纹,并杂有细皱纹,皱纹处多挂白霜。质坚硬而不易碎。破开有棕黄相杂的大理石样花纹,中间发白,花纹处裂隙似槟榔内部之纹理,富油性。辛香气浓厚,味甘凉。 少阴人药。功能为温肉理。用于太阴病的痞证,阴毒,直中阴经或少阴病危证,即脏厥、阴盛格阳证。《东医寿世保元》吴茱萸附子理中汤,原治脏厥、阴盛格阳证,恶心,齿出血,痢疾,痔疾等证,但与肉豆蔻配合应用,不仅治少阴病危证,亦可治太阴病。 ☚ 天南星 郁金 ☛
肉豆蔻 肉豆蔻蒙古名萨迪、朱日很赛音、纳玛。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种子。4~6月及11~12月各采一次。早晨摘取成熟果实,剖开果皮,剥去假种皮,再敲脱壳状的种皮,取出种仁用石灰乳浸一天后,缓火焙干。 本品味辛,性温、腻、重、软;有抑赫依、调胃火、消食、开胃之功效。用于 ❶胸满心烦,叹气,心慌、头晕、失眠、谵语:与青木香、木香、荜拨、广枣等配伍,制成五味肉豆蔻散用。 ❷由于普行赫依失常引起的心绞痛,昏厥,谵语,惊慌不安:配制十五味肉豆蔻丸用。 ❸气短,心区及胸背作痛等赫依性疼痛: 与小茴香、广枣等配用。 ❹诸赫依病:配制十五味肉豆蔻散、十四味肉豆蔻散、十二味肉豆蔻散、二十一味肉豆蔻散、二十五味肉豆蔻散用。 ❺胃消化不良:配制十味蛇床子散等健胃剂用。 ☚ 小茴香 阿魏 ☛
肉豆蔻 肉豆蔻杂德本品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种仁。每年采收二次,一次在11—12月,一次在4—6月。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味辛,性温、润。功能散寒,温胃,安神。主要用于隆病,各种心病,消化不良。肉豆蔻为三温药、六良药之一。本品与阿魏、紫硇砂、三辛药等配伍,制成十四味肉豆蔻散,主治各种隆病。本品与丁香、香旱芹、葡萄等配伍,制成六味肉豆蔻丸,主治隆病引起的肺病。本品与光梗丝石竹、甘松、酥油等配伍,制成三味肉豆蔻涂剂,主治狐臭。 ☚ 冰片 丁香 ☛
肉豆蔻 肉豆蔻肉豆蔻,维吾尔药物名朱由孜,别名节维子 白瓦、节维子 伯亚。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fragrans Houtt.的种子。我国南方各省热带地区广为栽培,国外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地。 本品呈卵圆表或椭圆形,长2—3cm,直径1.5—2.5cm。表面棕色或灰黄色,有的外被白色粉霜,全体有分歧纵状纹并杂有细皱纹,形成网状纹理。宽端有浅色圆形凸起(种脐),狭端有暗凹陷(合点),两端点间有一条纵沟连接(种脊),质坚硬不易碎,破开后有棕黄色相杂的大理石花纹,宽端可见干燥皱缩的胚,富油性,以个大、体重、坚实、油性大,气香浓,味辛辣者为佳。 本品性三级干热,味甘气香。功能生干生热,爽心固精,芳香壮阳,燥湿开胃,增强消化,祛寒止痛,强筋健肌,利尿止泻,祛斑生辉等。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心虚精泄、性欲减退,胃湿纳差、消化不良,湿寒性头痛,瘫痪麻痹,面瘫,关节炎,耳痛,尿少腹泻,雀斑黑斑等。内服0.5—1g,外用适量。内服不可过量,否则对咽喉有影响,可导致声音变化或嘶哑。本品对有属热性者不宜使用,并对肺和肝脏有害,可引起头痛,矫正药为芫荽、天山堇菜、蜂蜜。若本品缺货,可代用等量肉豆蔻衣、1.5倍量欧缬草。本品可入蜜膏、爽心膏、糖浆剂、敷剂、油剂、滴剂等制剂。 实验研究:种仁含挥发油5%—15%,脂肪油25%—40%及淀粉等。挥发油中含α-蒎烯及d-莰烯共约挥发油的80%,并含肉豆蔻醚(M-yristicin)4%,还含二烯(dipeten)、胡荽油醇(eriandro)、松油醇(ter-pinel、黄樟油醚(safrole)、香叶醇、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和脂肪油。脂肪油中主要为甘油三肉豆蔻酸酯(myristin)74%,肉豆蔻酸的甘油酯、油酸20%。 本品具有: ❶麻醉作用:具有显著的麻醉性。 ❷本品油0.03—0.2ml可用作芳香剂或驱风剂、胃肠道的刺激剂。其萜类成分有抗菌作用。 ❸肉豆蔻醚、榄香脂素(elemicin)对正常人有致幻作用。 ☚ 固精药 蔷薇实 ☛ 肉豆蔻rou dou kou【医学】nutmeg 肉豆蔻nutmeg
肉豆蔻nutmeg
肉豆蔻nutm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