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孙伏园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孙伏园1894—1966浙江绍兴人 孙伏园
孙伏园
孙伏园 孙伏园1894—1966散文家。原名福源,字养泉,笔名柏生等。浙江绍兴人。1918年入北京大学,参加北京大学新文学团体新潮社。次年兼任《国民公报》和《晨报》编辑。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次年大学毕业后,相继任《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主编和《语丝》周刊编辑。1927年后在武汉主编《中央日报》副刊。1928年赴法国巴黎留学。抗战以后,任重庆出版社社长、齐鲁大学国文系主任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文联委员、政务院出版总署版本图书馆馆长。著有散文集《伏园游记》、《山野掇拾》(与孙福熙合著)、《三湖游记》(与孙福熙等人合著)及《鲁迅先生二三事》。 ☚ 孙俍工 王老九 ☛ 孙伏园 孙伏园1894——1966.1原名福源,字伏园,笔名有伏庐、桐柏、柏生等。浙江绍兴人。1911年进绍兴初级师范学堂,毕业后进北京大学,为新潮社社员、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1年夏北大毕业,10月主编《晨报·副镌》。1924年11月与鲁迅等组成语丝社,同年12月主编《京报·副刊》。1925年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6年在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主编汉口《中央日报》副刊。同年回上海办嘤嘤书屋,主编《贡献》旬刊等,1928年与弟福熙一起留学法国。1931年回国出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文学部主任,曾与瞿菊农主编《民间》杂志。1939年当选为“文协”理事,任军事委员会设计委员、《士兵》月刊社社长等。抗战胜利后,他出任四川华西大学和四川大学教授,主编《新民报》副刊。建国后为全国文联委员,1966年1月病逝于北京。早年的创作和译文,散见于《晨报副镌》、《新青年》、《新潮》、《语丝》等刊物,多未成集。已出版的有《伏园游记》(北新书局1926年10月版)、《鲁迅二三事》(作家书屋1944年版),此外还有与他人合集的散文集《山野掇拾》(与孙福熙合作,1925年)、《三湖游记》(与孙福熙、曾仲鸣合著)等。名篇如《长安道上》,记作者与鲁迅西安之行的“沿途见闻及感想”,采用书信体,文字流畅亲切,景象历历在目。杂文《“收回租界”》短小简约,意味深长。《红叶》和《第一个阳历元旦》是杂感式的游记,文字朴实简约,结尾俏清,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 许法新 孙福熙 ☛ 孙伏园 孙伏园1894—1966著名报纸副刊主编。原名福源,笔名伏庐、柏生、松年,浙江绍兴人。1911年在浙江山会师范学堂读书,是鲁迅的学生。1920年曾参加发起“高学研究会”。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任北京《晨报副刊》主编。同年底在《晨报副刊》上发表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1924年11月,与鲁迅先生一起创办《语丝》周刊,同时担任《京报副刊》的主编。1926年赴厦门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所编辑部干事。1927年任广州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不久,又去武汉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四·一二”政变后,曾赴法国短期留学,回国后,曾为国民党改组派编辑《贡献》月刊。后来从事平民教育工作。著有《伏园游记》、《鲁迅先生二、三事》等。 ☚ 孙中山 孖刺报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