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子巂”、“子鳺”、“子𨾚”、“子䳏”、“秭歸”、“秭鳺”、“姊規”,亦稱“巂周1”、“怨鳥”。即杜鵑。《文選·宋玉<;高唐賦>;》:“姊歸思婦,垂雞高巢。”李善注:“《爾雅》曰:巂周。郭璞曰:子巂鳥,出蜀中。或曰,即子規,一名姊規。”《廣雅·釋鳥》:“鷤䳏,子規也。”王念孫疏證:“鳺,與巂同,或作規。”唐·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其山多檉多櫧,多篔簹之竹,多橐吾;其鳥多秭歸。”《太平御覽》卷一六六引漢·揚雄《蜀王本紀》:“望帝去時,與子䳏鳴。故蜀人悲子䳏鳴,而思望帝。”《埤雅·釋鳥》:“杜鵑,一名子規,苦啼啼血不止。一名怨鳥,夜啼達旦,血漬草木。”《爾雅翼·釋鳥》:“秭鳺先𣽎𣽎即鳴也,其鳴聲若歸去,故《爾雅》爲巂,《說文》爲子巂,太史公書爲秭鳺,《高唐賦》爲秭歸,《禽經》爲子規,徐廣爲子𨾚,字雖異而名同也。”按“亦作”諸稱,皆“子規”近音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