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仙Chinese sacred lilyNarcissustazetta var.chinensis,别名天葱、雅蒜、凌波仙子。石蒜科水仙属具鳞茎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数2n=2x= 30。 起源、演化及栽培简史 中国水仙的栽培应用,已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其起源有二说:一说中国原产。如宋代《南阳诗注》云:“此花外白中黄,茎干虚通如葱,本生武当山谷间。”刘邦直诗:“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可见在中国古代,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就已有水仙花了。另一说认为系在距今1300年的唐代,由意大利传入中国。如《花史》引唐《开元遗事》说,唐玄宗李隆基曾赐虢国夫人红水仙十二盆”。又据《新唐书》、《唐会要》记载,在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至玄宗开元十年(722)间,拂林国(今意大利)曾五次遣使来华,中国水仙有在此时传入的可能。与此紧密相连的是唐代段成式在所著《酉阳杂俎》中,称:“㮈祗出拂林国, 根大如鸡卵,叶长三、四尺,似蒜,中心抽条,茎端开花六出,红白色,花心赤黄,不结子,冬生夏死。”从这些中国有关水仙花的最早记载来看,拂林国的“祗”当系一种水仙。“祗”与波斯语Nargi、阿拉伯语Narkim、英语Narcissus和拉丁属名Narcissus都彼此谐音,再与上述史书所记相参证,说明中国水仙有可能是在唐代由意大利传入的。对此两说,迄今尚无定论。另据调查,至今在武当山及其邻近地区未发现野生水仙。而定海、普陀山、平潭、长乐等地的“野水仙”,则多位于庙宇或房屋附近,往往成片生长,这些“野水仙”似引入栽培后,逸为野生状态的。水仙属共有26种,分布中心在地中海沿岸,只有这一中国水仙变种起源于东亚。这种自然的间断分布,在植物地理学上实属罕见。关于中国水仙的演化,从历史上看,水仙初盛于宋代。最早一首吟咏水仙的诗是北宋陈抟的《咏水仙花》,诗中有“金芝相伴玉芝开”的诗句,说明所咏系较原始的‘金盏银台’。此后,宋代杨万里(1124~1206)《咏千叶水仙花并序》有:“世以水仙为金盏银台,盖单叶者。其中有一酒盏,深黄而金色。至于千叶水仙,其中花瓣卷皱密蹙,一片之中,下轻黄而上淡白,如染一截者,与酒杯之状殊不相似”的记载,由此可见是先出现单瓣水仙‘金盏银台’,约在距今800年前,才演化出重瓣品种(即‘玉玲珑’)来。此后,在中国江南(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水仙逐渐增多。水仙的生产也在不断发展,至清光绪七年(1881),厦门出口的漳州水仙球价值48 558两银。民国时期至抗日战争前,栽培与出口皆有增加。如1925年出口漳州水仙球价值达138216银元。80年代以来中国水仙生产有了更大发展。1987年漳州地区生产水仙1100万头,其中出口欧、美、日本、东南亚和销往港、台地区占300余万头。漳州栽培水仙面积,已发展至200hm2以上。上海崇明也有70多年栽培水仙的历史。此外,在舟山、温州、平潭等地,广东等省的水仙生产也逐渐发展。 形态特征 中国水仙株高20~50cm。在福建南部露地和各地室内水养,多在2月初开花。鳞茎圆锥形或卵圆形,外层有纸状膜,内有肉质抱合状鳞片数层,各层间具叶芽或混合芽,基部均与半木质的盘状茎相连。小鳞茎一般只有叶芽。叶呈扁平带状,质软而厚,先端钝圆,色翠绿,表面被粉霜,基部有乳白色鞘状鳞片。一般每个鳞茎长叶片5~9枚,最多11枚。伞形花序,花轴自叶丛抽出,中空,绿色,圆筒形,每球一般抽发花序1~7支。花朵着生于花序轴端,外具膜质总苞,内有花3~9朵,最多10余朵。花被片6,乳白色,开放时平展如盘。副冠浅杯状,黄色,居于花被内方。花清香。果实发育不良,无种子。 变种、类型及品种 水仙属共有26种,以地中海沿岸为分布中心。中国水仙属于多花水仙亚属(Sub-genus Narcissus)短副冠组(Section Hermione),系法国水仙之变种(var. chinensis)。至于栽培品种,中国水仙属于1977年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所定分类系统之“法国水仙类”。中国水仙有2个品种:一为‘金盏银台’(cv.Jinzhan Yintai),花被纯白,副冠金黄,产浙江舟山群岛、南麂岛和福建沿海的平潭、长乐、连江、霞浦等地海滩附近,日本国九州、本州等也有分布,系同源三倍体。本品种在漳州和上海崇明有大量栽培。另一品种为‘玉玲珑’,(cv. Florepleno),又称‘千叶’水仙。重瓣,花被片及小被片卷皱密蹙,一片之中,下轻黄而上淡白,产地、来源均同‘金盏银台’。 习性 水仙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期间喜凉爽湿润,需充足的肥水,但忌长期淹水,要求干湿交替,生长后期需充分干燥;生长适温10~20℃,能耐受短暂的0℃低温。夏季气温高,进入休眠,此间进行花芽分化;秋末气温下降,又开始发芽、生长。开花期间如温度过高,则开花不良。水仙喜光。要求土质深厚、疏松、保水力强而排水良好的壤土或冲积土,中性土或微酸性土最好,也较耐盐碱。中国水仙一般需经3年种植,才能生产出能正常开花的鳞茎。 繁殖栽培 一般有如下繁殖方法:❶侧球繁殖:秋季将着生于鳞茎两侧的小鳞茎与母球分离单植,生长成新株。 ❷双鳞片繁殖:鳞茎内每两个鳞片之间都有可见的或隐而不见的一个侧芽。用带两个鳞片的鳞茎盘作繁殖材料产生新株的方法,称双鳞片繁殖。先把鳞茎置4~10℃处1~2个月后,再在常温下将鳞茎盘每块带着双鳞片的方法切分,去除鳞片上端,保留有鳞茎盘的下端用于繁殖。放入盛含水50%蛭石或含水6%净砂的塑料袋中,封口,置20~28℃的暗处。经2~3月,即可长出小鳞茎,成球率80%~90%。此法北京四季均可进行,而以4~9月为佳。 ❸组织培养:多用MS培养基,附加蔗糖与活性炭,以芽尖作外植体,25℃室温培养,20天后形成小鳞茎,1月后转入含NAA0.1mg/L的1/2MS培养基中,1个半月至2个月后长出根和叶,可移栽露地,易成活。 栽培方式可分旱地栽培、水田栽培与无土栽培等3种。❶旱地栽培:每年挖出鳞茎后,大的供出售,小侧球可继续栽培、或留待9~10月种植。多用点植法,单行或宽行种植。需施2~3次水肥,养护较粗放。 ❷水田栽培:种球要求无病虫害、无伤损、外鳞片光滑清晰,按大小、年龄分三级栽培。一年生栽培,是用二年生栽培后的侧鳞茎或直径约3cm的坚实小鳞茎作种,撒植、条植或点植。二年生栽培,是经一年栽培后,鳞茎长成圆锥形,从中选出坚实、顶粗、直径在4cm以上的作种球,栽植后需加强栽培养护。三年生栽培,即商品球栽培,管理应精细。先从二年生栽培球中,选出宽矮而主芽单一、茎盘宽厚、顶端粗大、直径在5cm以上的鳞茎作种球。种前要剥去侧鳞茎,并用阉割法除其内侧芽,使每球只留一个中心芽。 ❸无土栽培: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在栽培槽内以蛭石等介质,进行栽培。省工省肥、清洁卫生,收效良好。 水仙球要适时采收。花芽分化系在休眠期间进行,温度、湿度、熏烟和光照等条件均能影响花芽分化。如室温控制在32℃±2℃,给予遮光密闭,保持80%空气相对湿度,并采取烟熏等措施,即可显著增多水仙花枝数。 花头大小一般与花葶多少呈正相关,但用化肥催长的,花葶却很少甚至无花。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叶大褐斑病(Stagon-spora curtisii)、基腐病(Fusarium oxysporum sp.nar-cissi)、黄条病毒病(Narcissus yellow stripe virus)和水仙花叶病毒病(Narcissus mosaic virus)等;主要虫害有中国水仙根螨( Rhizoglyphus echinopu)和水仙花线虫(Apbelenchoides besseyi)等。应以防为主,栽培不宜过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采取轮作、休闲制度,严格检疫和进行种球消毒等。药物防治应治早,控制蔓延。水仙因叶面有蜡粉,喷药时应注意加入附着剂。 园林应用 水仙花淡素,清丽,花香浓郁,具有较高观赏价值。花期正值元旦、春节、为传统时令名花。尤适宜室内水养,还可雕刻造型,倍受欢迎。水仙还可用于点缀园林绿地、切花和室内盆栽。 此外,中国水仙花还可制作高级香料、窨制花茶。水仙鳞茎可入药。 中国水仙Chinese narcissusNarcissus tazetta L.var. chinensis Roem.,石蒜科,水仙属。原产福建、浙江、台湾等省。有皮鳞茎卵圆形。叶4~6枚,宽线形,粉绿色。花茎与叶等长。花4~6朵呈伞形花序,花被筒淡绿色,花被裂片乳白色,副花冠鹅黄色。蒴果。2n=22。变种有玉玲珑水仙,花白色,重瓣。喜温暖和阳光,宜疏松肥沃湿润、土层深厚的冲积砂壤土。夏季休眠,秋季栽种,11月出叶,翌春开花,6月初地上部枯萎,不结实。福建省漳州采用“阉割”鳞茎和串灌法传统技艺培养的笔架形鳞茎,称“漳州水仙”;崇明在旱地上栽培水仙,称“崇明水仙”。漳州水仙耐寒性较差,适于浅盆水养供室内观赏;崇明水仙较耐寒,宜于落叶疏林边缘或花境内自然式栽种。鲜花可提芳香油。 
中国水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