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子夜四时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子夜四时歌

子夜四时歌

乐府歌曲名。《吴声歌》之一。《子夜歌》之变调。今存晋、宋、齐三代歌词七十五首,多写四时行乐之事。其它变调,尚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等。

☚ 子夜歌   丁督护歌 ☛
子夜四时歌

子夜四时歌

南朝乐府民歌篇名。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见《乐府诗集》卷四四。《子夜四时歌》简称《四时歌》,又称《吴声四时歌》,是从《子夜歌》变化出来的一种歌唱四时的曲调。《乐府解题》曰:“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现存晋、宋、齐歌词共七十五首,其中春歌、夏歌各二十首,秋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内容系写妇女在一年四季里的生活和思绪,均能结合不同季节和景物的特点表达各种细腻的生活情感。语言清新秀丽,委婉动听。如:“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春歌》)“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夏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秋歌》)“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如(一作‘似’)?”(《冬歌》)

☚ 子夜歌   大子夜歌 ☛

子夜四时歌

 

南朝乐府


 这组诗是较早的四季相思调,今存七十五首。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这是一首妙龄女子怀春的心曲。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段人们熟悉的言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小诗看来是属于“有我之境”了,因为在诗中描绘的各色春景,莫不沾上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性爱的色彩。“春林花多媚”,看来只说了一个事实,春花当然是美丽的。然而在这里,“春花”又非“以物观物”的春花,它还含有爱情勃发的喻意(“多媚”即性感),是性爱的象征物。鲁迅幽默地说过,花是植物的性器官。诗中少女当然不可能理智地认识这一层意思,却本能地感悟到春花的“多媚”,与自身的成熟有着某种微妙的同构之关系。所以她在赞美春花多媚的同时,无宁是在高声赞美着初长成人的自己。“春鸟意多哀”,似乎有点违反人们普遍的感受,倒是陶渊明的“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晨风清兴,好音时交”更近于春鸟给人的通常感觉。可见这里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了。女子深闭幽阁,春来不免有兰闺寂寞之感,恰如杜丽娘面对春景感伤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当其听到“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不由得越发悲哀,转而又移情于物,连鸟语也似乎为之不欢了。
 最妙还是关于“春风”的两句。在六朝乐府中,“春风”一辞多积淀有恋爱的意味,或象征撩人的春情,如“是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鲍令晖《寄行人》);或直接象征所爱,如“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读曲歌》)。此诗则偏重后一意。“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春风吹动人的衣襟,本来是游赏活动中的极其偶然的、极其平常的事体,而怀春的少女却把它看作一个好的兆头。大抵痴心的人总是有些儿迷信的,如果“幽人将邃眠,解带翻成结”(韦应物诗),那预兆显然对相思人不利的。而“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则似乎是一个将有好合的预兆、在这里,少女在她的白日梦中,分明将“春风”想象成一位真实的爱人,一位多情的翩翩少年,在温柔地抚爱她,而她亦将“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碧玉歌》)了。在这里,诗人已给我们活脱脱画出一个妙龄而痴心的少女的形象,宛如看见她那娇媚而迷惘的神情。二十字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描写,而且是运用着最自然的口语,不能不令人叫绝。
 在同一时期产生的《读曲歌》中还有一诗与此构思相同:“花钗芙蓉髻,双鬓如浮云。春风不知著,好来动罗裙。”但在语言音情上则较此诗逊色。此诗在句式上的特点是前三句同纽(即“春林”、“春鸟”、“春风”首字同),末句宕开,在重复中有推进,自然中见意匠、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春”字在诗的句首反复运用。虽然迄今难以确知是谁第一个将春色来比芳年,从而使后人将春情作为性觉醒(或性爱)的代名词,然而我们仍可以指出其中一些特出的成功的范例,子夜“春歌”便是这样的一首。它反复地、有变化地通过春花的媚(象征少女的媚)、春鸟的哀(象征少女的“哀”)、春风的多情(象征少女的多情),总之是一连串的春意,三个“多”字,有力地突出了青春少女性的觉醒,爱的萌芽。这样集中,又这样繁复,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读者分明感到少女的内心世界的向外扩散,她那强烈的主观感觉已充塞天地,拥抱了整个春天。诗中之情可谓痴率天真,艳而不“色”。正是在这种初觉醒的意义上,我们同意郑振铎的这样一番赏评:“在山明水秀的江南,产生这样漂亮情歌并不足惊奇。所可惊奇的是……只有深情绮腻,而没有一点粗犷之气:只有绮思柔语,没有一句下流卑污的话。不像《山歌》、《挂枝儿》等,有的地方赤裸裸的描写性欲。这里只有温柔而没有挑拨,只有羞怯与怀念而没有过分大明的沉醉。故她们和后来的许多民歌不同,她们是绮靡而不淫荡的。她们是少妇而不是荡妇。”(《中国俗文学史》)这首春歌便著重灵的抒写,没有多少肉感成份,具有一种浸人心脾的清新纯真的美感。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这首春歌前二与后二用接字手法联缀。乍看好象是写春游山林,看花听鸟,心旷而神怡的感觉。然而阳鸟所吐之清音,无非关关悦偶之声也,山林之奇采,无非青春之气息也。否则与人“动春心”何干?
 
 青荷盖绿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怜。

 
 这首诗写男有心,更是写女有意。好花一般比女色,但大胆的南朝女子却敢于用比男色,“芙蓉”的谐音不正是夫容吗?《神弦歌·白石郎歌》就放胆地唱道:“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诗云郎要采我,正中下怀呢。民歌好就好在怎么想怎么说,绝不忸怩作态。四川清音有一段绝妙的唱词:“男有心,女有意,哪怕那山高水又深。那山高也有人行走,水深自有渡船人。三十五里桃花店,四十五里杏花村。杏花村里出美酒,桃花店里出美人。好酒越吃越不醉,好花越看越爱人。”亦有同妙。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读这首民歌,绝大多数读者都会联想起大诗人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来,无论构思、造境、取象、用语,乃至五绝体制,都有传承的关系。但两首诗并不能互相取代。因为这一首写的是夫妇之间的相思,而非一般游子之情,诗中罗帐这一意象就与夫妇爱情生活密切相关。李白另有一首《独漉篇》其中写道: “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也是对此诗意的发挥,“似”字入妙,过去是两心无猜,而今无心可猜,以写寂寞之情妙极。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冰厚三尺,雪覆千里,为江南不易见之景,诗中人借冰雪中挺立的松柏自喻坚贞,目的是要逼着对方鲜明表态,虽是冬歌,仍以其水一般的曲折而有异于北歌的质直。

《子夜四时歌》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子夜四时歌》

春歌

其一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子夜四时歌》是《子夜歌》的变曲,写人们在一年四季里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大多反映男女间的情爱相思。《乐府诗集》中共存七十五首,分为春歌二十首,夏歌二十首,秋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这里选录了其中的八首。

这首歌写的是一位女子在春天里一刹那间的情怀和感受。它细腻地刻画了多情善感的女抒情主人公的微妙的心理活动。

首句“春林花多媚”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春林郁郁苍苍,春花姹紫嫣红,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一个“媚”字,活脱脱地勾画出花的艳丽多姿,惹人喜爱。如此大好春光,正是良辰美景,一刻千金,是“乐”的境界。可第二句“春鸟意多哀”偏偏于这“乐境”之中写鸟之哀情。鸟本无感情,并不懂得哀伤,可在伤感之人的眼里,鸟也会悲哀。这里,与其说是写鸟的哀情,毋宁说是写人的惆怅,而这种惆怅又恰恰是在“春林花多媚”的良辰美景之中,这更加渲染了抒情主人公那复杂的情怀。

第三、四两句“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是继春林、春花和春鸟之后而写撩人心绪的春风。花媚、鸟哀已撩拨起这位女子的心弦,春风为何也如此多情呢?为何偏偏将这位女子的罗裳吹开?这两句是女子对春风的嗔怨,还是对春风的喜爱?是嫌其多情,还是爱其吹拂?这些虽没有明确交代,但,同春风窃窃私语者,定是多情之人。风为自然现象,有何心、何情?而在多情之人的眼中,春风常常也是多情的。李白的《春思》诗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两句,就是将春风拟人化,与这里的“春风复多情”有同工之妙。这三、四两句,从风吹罗裳的细节生发开来,把春风写活了。

仅从字间理解,这首歌只是写女抒情主人公在春天里对自然的感受,但若细细品味,似乎还可以体会到歌中蕴含着的另一层意思。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 “春”字往往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季,又可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在这首歌中, “春”从字面上只是指春天,可一连三个“春”字之中,是否也蕴含着这位女子的春心、春情呢?春情萌动的女子,最易多愁善感,或欢喜,或忧伤,都是由那颗敏感的春心对外界、外物的感应所致。歌中的女抒情主人公把春花、春林、春鸟、春风都涂上了浓郁的感情色彩,或许也是由于她那颗萌动的春心吧?

其二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这首诗是写女子与情人分别之后的痛苦心情的。《毛诗传》云:

“伤悲,感事苦也。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郑玄笺曰:“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这首诗所选择的时令,正是女子与情人分手之后的一个春季。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欢”,是古代女子对情人的爱称。这两句诗,是表达女子对情人的苦苦思念之情。分别之苦乃人之常情;情人离别,则苦情更多;又《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自从别欢来,何日不相思”之语,故推想女子的叹息中包含着思念之苦。古代诗歌中描写这种情感的很多:有写思而歌者,有写思而唤者,也有写思而泣者。而在这首诗里,却写这位女子的叹息。连连叹息之中,包含着这位女子多少难言的苦衷!也许她想诉说衷肠,可诉与谁听?也许她想呼唤情人,可呼与谁应?也许她想歌唱,可无人相和;也许她想泣哭,可也只能苦泪自咽。……于是,她只能独自叹息,叹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的情感,叹出自己忧伤和痛苦的心情。

她的内心虽然悲苦,可又怎样形容、何以譬喻?诗的后两句“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便是生动、形象的描绘,并语含双关。 “黄檗”,是一种苦木,树木的本株就是树木的“心”,因而黄檗的本株自然就是“苦心”了。黄檗在春天里生长,其“心”也随之日日成长。自然界的这种平常的现象,此时却恰恰吻合了这位多情女子的心理。 “黄檗向春生”,比喻这位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正变得愈来愈深, “苦心随日长”则比喻这位女子的苦心也在与日俱增。情感的加深,苦心的加重,这本来是很抽象的,是无法看到的;可自然界树木的生长却是生动的、具体的。二者连类取譬,将本是抽象的情感世界,巧妙地描绘出来了,而且显得生动形象、别具匠心。

在南朝民歌中,有些写男女相思之情的作品是通对人物行动的描绘来渲染情绪的。如“朝思出前门,暮思还后渚。语笑向谁道,腹中阴忆汝。”“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子夜歌》)而这首《子夜四时歌》却是通过恰切的比喻。巧妙的双关语,细腻地刻画女子的内心世界,把抽象的精神现象变成了生动具体的形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子夜四时歌》zi ye si shi ge

Midnight Four Seasons Songs→李白(Li Ba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