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娇女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娇女诗左思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鬓发复广额,双耳似连璧。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𢛯。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蕙芳,面目粲如画。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从容好赵舞,延袖像飞翮。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摘。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抵掷。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务蹑霜雪戏,重藄常累积。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动为垆钲屈,屣履任之适。止为荼菽据,吹嘘对鼎。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这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诗中写作者两个女儿的故事。根据所写的情况推测,当时作者的大女儿惠芳大约十岁上下,小女儿纨素不过六七岁光景。 从篇首到“诵习矜所获”共十六句写小女纨素。先一般性地夸说她眉清目秀,伶牙俐齿,然后着重写她的淘气——大清早就学着大人的样子画妆,结果画了两道扫帚眉,一张血盆口;她平时话多得很,撒起娇来固然说个不停,发起气来更不得了,那声音是又急又尖;她爱弄笔,但爱的是彤管的颜色,至于练字则长进不大;她翻书卷,只是因为喜欢素帛的质地,略约认识几个字,便到处卖弄,考别人认得认不得(鲁迅书信曾提到海婴刚认得二百字,就很神气地对父亲说:“你如果字写不出来了,只要问我就是”,可为“矜所获”的注脚)。经过几个细节描写,小姑娘纨素就神气活现于纸上了。 从“其姊字惠芳”到“明义为隐頣”亦十六句写大女惠芳。惠芳大几岁,和妹妹就有些不同。“面目粲如画”便有美丽的感觉,不那么幼稚了。她虽然也图好玩,却不是乱画一气,而是更懂得如何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看她手执铜镜,斜倚楼边,借着明亮的光线把镜中影象照得更清楚一些,那个认真劲儿,把母亲要她学纺绩的事全忘了;当其操笔画眉时,简直和汉京兆尹张敞为夫人画眉一样的专注——这是作父亲的打趣女儿的话;“的”是女子用朱丹点面的一种装饰,其修饰效用与“美人痣”类似,要求点得大小适度而浑圆,很不容易,弄得惠芳点了又点,不断重来,“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二句,映带前文“临镜忘纺绩”是说惠芳对镜忙个不停,比学织布还要来劲;惠芳爱好舞蹈,也学文史,当其随音乐上下起舞时,文史书籍就卷起来搁到一边去了。惠芳也有神气的时候,作者举了个她批评屏画的例子,“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頣”是批评的具体内容,与“如见”相承,是说屏画太旧,该换新的了,殊不知父亲还有点儿恋恋不舍呢。她看来比妹妹是显得老练一些,虽然也有些“假老练”。 从“驰鹜翔园林”到篇终共二十四句合写两位娇女。主要是写这一大一小两位女孩都还贪玩好耍,有时可爱,有时可恼。她们在园林里随意奔跑,任意攀折花果,互相掷打闹着玩;风雨也无法减低她们的兴致,在风雨里跑来跑去折花好玩;凝霜积雪的天气,踩着积雪更好玩,为了不使鞋子陷进深雪里,不惜缚上一条条带子。这两孩子安静的片刻上菜开饭的时候,竟也能端端正正坐着,帮大人摆一摆盘子;可是,叫她们去读书写字,对不起,那是坐不住的;为什么坐不住呢?“垆钲”响了,那是卖小食者为招徕顾客而敲击的乐器,所以她们连鞋也顾不上穿好就往外跑;看完热闹回来,又到厨房里瞎忙活,对着灶孔吹火,搞得衣袖油污烟染,根本洗不干净——遇到这种情况,大人能不气恼?因而一转写二女受责罚的情态——她们的自尊心还满强的,只要听到大人责骂,或瞥见大人在拿篾片子,便先自抹开了眼泪,背过脸儿朝墙站着,一副受了委屈的样子,只是不肯讨饶。这个结尾既写出了姐妹两个十足的娇气,又活画出父亲扳起面孔、故作严厉的神态,此时此刻,娇女的“悲”和慈父的“狠”,其实都不那么严重,只不过做得凶罢了。它不但不破坏全诗轻松活泼的气氛,反倒增添了些幽默与风趣。 魏晋时代常被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表现之一就是,文学创作逐渐摆脱作为政治与伦理的载体的地位,题材不断扩大,反映个人情怀、日常生活的作品不断增多,越来越倾向于表现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倾向于更丰富更真实地反映人类生活。左思的《娇女诗》就是这种自觉的产物,它第一次以童贞为对象,表现了对人性天真之美的赞颂与回味。人为了长大,付出的高昂代价之一,就是天真的丧失。儿童文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帮助人们找回失去的童真本诗是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塑造形象,作者并不直接说女儿的娇,而是通过具体细节——诸如学妆、握笔、执书、谈吐、理盘核、吹茶灶等等,写出她们是怎样的娇,“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情尽理尽态”(谭元春《古诗归》)。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写的是两个女儿,无所偏重,所以采用先分后合的写法,分则见二女之个性,合则见二女之共性,这样两个女孩子的形象都十分鲜明;诗自然入题,在富于戏剧性的一个情节上定格,非常洗练省净的。在语言上,此诗有时故意用些俚语来增强诗歌的诙谐气氛(如形容说话的“连琐”、“明𢛯”,指称事物的“垆钲”、“荼菽”、“鼎”等等),但更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如“明朝弄妆台”的“弄”字写好玩的样子,“浓朱衍丹唇”的“衍”字写口红涂出界,“立的成复易”的“立”写动作之快,后三字写认真劲儿等等,都很传神。 左思《娇女诗》开拓了一片新的诗歌领域,此后写小儿女的诗篇逐渐多起来,如陶渊明语言朴素幽默的《责子》诗、李商隐绘声绘色的《骄儿诗》,还有杜甫《北征》中那段令人解颐的穿插“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等等。宋代杨万里更由此推广到一般地描写儿童。近人丰子恺的儿童漫画虽然非诗,但也属于左思《娇女诗》一路,如“阿宝赤膊”双手交叉于胸前、表现小女孩不必要的娇羞,“花生米分不够的时候”写小孩子争多嫌少的神气等等,都能把人带回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得到真与美的感受。 《娇女诗》《娇女诗》
诗篇名。西晋左思作。明谭元春评此诗说:“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情尽理尽态。”(《古诗归》)钟惺也说:“通篇描写娇痴游戏处不必言,如握笔、执书、纺绩、机杼、文史、丹青、盘槅等事,都是成人正经事务,错综穿插,却妙在不安详,不老成,不的确,不闲整,字字是娇女,不是成人。而女儿一段聪明,父母一段矜惜,笔端言外,可见可思。”(同上)此诗是左思一首著名诗篇,描写自己两个小女儿天真活泼、顽皮娇憨的神态,生动逼真,声态并作,使两个幼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极象一幅风俗画。此诗对后世影响很大,象陶渊明的《责子》诗,杜甫《北征》中关于女儿的吟咏,李商隐的《骄儿诗》等,都是学习这首诗创作而成的。 娇女诗[晋] 左 思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晰。 小字为纨素②,口齿自清历③。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④,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⑤。 娇语若连琐⑥,忿速乃明⑦。 握笔利彤管⑧,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⑨,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⑩。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11),立的成复易(12)。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13),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14),文史辄卷襞(15)。 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16)。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抵掷(17)。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18)。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19)。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20)。 翰墨戢闲案(21),相与数离逖(22)。 动为垆钲屈(23),屣履任之适(24)。 止为茶荈据(25),吹嘘对鼎䥶(26)。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27)。 衣被皆重地(28),难与沉水碧(29)。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注释〕 ①本篇选自《玉台新咏》。描写作者的两个女儿。②小字,乳名。据《左棻墓志》,左思二女,长名惠(一作蕙)芳,次名纨素。③清历,清楚。④明朝,即晨朝、清早。⑤澜漫,淋漓的样子。⑥连琐,犹连环,指说话语若贯珠、软语缠绵。⑦明,谓语句干脆斩截,和“若连琐”相反。 ⑧利,贪爱。彤管,红漆管的笔。⑨绨素,绢帛。绨,厚绢。古人在绢帛上写字。⑩粲,美好的样子。(11)举觯,指张敞。敞于汉宣帝时为京兆尹,曾为妻画眉。(12)的,用朱丹点面的一种装饰。(13)赵舞,古代赵国以舞蹈著名。(14)柱,乐器上架丝弦的木柱。(15)襞,折叠。(16)赜,深隐难见。(17)萍实,传说中的一种果实,(《孔子家语》:“楚昭王渡,江中有一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使使问于孔子。孔子曰:此萍实也,惟伯者为能获焉。”)这里借指一般果子。骤,频也。抵,投掷。(18)眒忽,一作“倏忽”,一作“倏眒”。纪容舒《玉台新咏考异》云:“太冲《蜀都赋》亦有‘鹰犬倏眒’之语,此‘眒忽’当即‘倏眒’之意。古书今不尽见,未可以字僻而改之。”眒(shen申,或申字的去声)忽,疾速。适,往。(19)綦,系鞋的绳。(20)槅,同“核”。古人祭祀时盛在竹豆中的桃、梅、枣、栗等物叫做“核”。这里“盘槅”犹言盘果。(21)戢,聚。(22)离逖,远离。(23)垆,缶也,古人用为乐器。钲、铙,皆乐器名。屈,疑是“出”字之误(和“止为”句“据”字相对)。(24)屣履,穿鞋而不拔上鞋跟。(25)荈(音舛),晚采的茶。(26)䥶(li历),烹饪器,与鼎同类。(27)阿锡,此指衣服。“阿”是细缯,锡,同“緆”,细布。(28)衣被,犹“衣着”,指衣服。地,质地,犹今言“底子”,重地,言衣上花纹的底子被油污烟熏,不止一色。(29)水碧,“碧水”的倒文。 〔分析〕 左思的《娇女诗》在汉魏六朝的诗苑中是一朵奇葩,因为在“诗言志”的主流之外长篇纪事诗已属凤毛麟角,而像这样细致描摹儿女情态的诗篇更是前无古人的首创。这首诗收录于南朝陈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中。诗人以嗔喜参半的口吻描述了两个女儿在家中的举止情态,刻画出她们天真娇憨的性格,表现了天伦之乐的动人情趣。 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十六句先写小女儿纨素,第二部分的十六句再写大女儿蕙芳,第三部分的二十四句合写姐妹二人,章法有序,结构谨严。 诗人先落笔于小女儿,颇耐人寻味。也许因为小女儿更加娇小活泼、天真烂漫,而父母一般也多偏爱年幼的儿女,所以诗人先为我们勾画了小女儿的形象。她白净光洁、口齿伶俐,宽阔的额头上覆盖着头发,白润的双耳像一对美玉。接下来写她一连串的举动,她煞有介事地对镜梳妆,用黛色画眉,将眉毛画得像扫帚扫过的痕迹,又用浓浓的口红将小嘴涂得通红一片。她伶牙俐齿,喋喋不休,有时气恼起来又会放胆撒泼。她还会像模像样地拿起笔来写字,但她只是喜爱那枝红彤彤的笔管,并非真的希望有所长进。她捧起书卷却只为那绨素白净美观,刚能读上几句,就得意地夸起口来。至此一个天真活泼的娇女子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 以下写大女儿蕙芳。作为姐姐,她已渐脱稚气而趋于懂事,不像妹妹一味撒娇玩耍,因而诗人抓住这些特点来集中加以表现。她眉清目秀,却还要将姣好的容貌再加打扮。她倚在楼边对镜化妆,往往把纺绩的正事都丢到了脑后。她甚至学汉代的京兆尹张敞描画起来,张敞是给妻子画眉,而她却是给自己描画,总觉得不如人意,因而画“的”(犹今言“美人痣”)时画成了又抹掉重来。除了热中修饰,她还喜欢舒展袖子,翩翩起舞;或拨弄琴弦,让手指在弦柱间上下移动,把文史典籍卷起来丢在一边。有时她还会对着屏风上的画若有所思,尽管画面因年深日久而尘封晦暗,她却似乎已看了个一清二楚,还指指点点地评论起来。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大女儿的形象同样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了。 最后合写两姐妹。这一段的前八句写她们奔走追逐、嬉戏玩耍的情景。她们像小鸟般在园子里来回奔跑,果子未熟就摘了下来,抛来掷去互相打闹,采花时连枝带花一起折下来,因为爱花,刮风下雨也阻挡不住她们往园子里跑,转眼之间就可来回几百趟。冬天她们还要踩着积雪玩耍,因而要用一道道带子把鞋子绑得严严实实。以上集中笔墨写其动态,写得淋漓尽致,接下来则写其静态。两姐妹也不是一味好动,她们有时也会收拢心思静静地帮助大人料理食品,神情也很专注,坐得也挺端正。但是好景不长,她们会把笔墨纸砚收起来往桌上一放,一溜烟地跑得远远的,原来她们听到了外面卖小吃的敲击声,于是趿着鞋撒腿就往外跑。回来之后她们又静下来帮大人干活了,她们手撑在地上对着鼎䥶(均为烹饪器)吹火,结果衣服被油污烟熏,浸在清水里也洗不干净。这一段描写笔势腾挪,动静相间,在动与静的对比映衬间刻画两姐妹,极富生活情趣。篇末四句以一个极其风趣的画面结束了全诗。“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是说平时只能听任这些小儿辈肆意胡来,以致他们受不得长辈一丁点儿的责罚。这就揭示出二女之“娇”其实还是大人娇纵的结果。这二句契合上文,也给下文作了铺垫,以前娇纵惯了,这回可饶不了她们了,因而出现了最后一个镜头:“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眼见要挨打,两姐妹只得捂着脸面墙而立。全诗结束于此,犹如电影的定格,让人回味无穷。娇女的暂时被震慑以及父亲的外严内慈都会让人忍俊不禁,会心而笑。 古典诗歌的抒情性形成了偏重比兴的传统,而本诗则纯用赋体,即铺陈描述的艺术手法,这也是由其主题的独特性所决定的。诗人运用客观细致的描述手法展现二女的娇憨活泼之态,达到了神采毕现的化境,确乎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作者选择了富有天真情趣的那些日常生活细节加以描写,尤其突出她们对大人举止的模仿,使梳妆、写字、纺绩、烹饪等这些原本是成人做的事情扭曲变形,带上了强烈的喜剧色彩,因而叙述中洋溢出童真与天趣。诗人的这种出色的写生技巧与他作为一名出色的赋家应当说有密切的关系,本诗的写作手法无疑借鉴了辞赋。 本诗的结构也表现了作者的匠心。先分写二女,选择不同的生活细节,体现出姐妹俩不同的年龄性格特点。譬如同样是化妆,妹妹在那里东涂西抹,而姐姐却已懂得反复描画了,一个是天真烂漫,一个是初谙事理,情态各异,相映成趣。至合写部分写姐妹俩的戏耍,则以动为主,又动静相间,笔势腾挪跳荡,各种活动镜头变化跳跃,使人目不暇接,一步步推向高潮,终于要接受杖责,掩泪向壁,完成了一个喜剧式的结尾。 《娇女诗》jiao nü shiDarling Daughters→左思(Zuo S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