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
亦称“货币价格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由瑞典学派威克塞尔最先提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利息率可以区分为自然利息率 (即正常利息率) 和市场利息率 (即金融市场的借贷利息率) 两种。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经济活动的扩展或收缩,均取决于这两种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和差额的大小。若两种利率的差额为零,则投资和储蓄相等。这时投资的边际利润率恰好等于借款所付的利息率,增加投资无利可图,而减少投资又会减少利润,所以,投资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经济处于均衡状况; 若自然利息率大于市场利息率,这时,增加投资有利可图,所以,投资增加,社会收入增加,物价上涨,经济处于扩张状况。这种扩张带有累积性质,一直扩张到劳动力和原料的需求使工资和原料价格日趋上涨,生产成本逐渐增加,直到自然利息率等于市场利息率,因此,这是向上的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若自然利息率小于市场利息率,这时,继续投资不仅得不到利润,反而会亏本,因而投资会减少,收入下降,物价下跌,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下降,直到其生产成本使得自然利息率与市场利息率相等,此时经济又处于均衡状态。这是向下的经济收缩的累积过程。威克塞尔认为,建立经济平衡的三个条件是: 两种利率的差额为零; 投资等于储蓄; 价格稳定。根据累积过程理论,威克塞尔主张国家通过银行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的稳定。由于威克塞尔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对当时广为流行的萨伊定律表示怀疑,提出社会供应可能超过社会需求,投资总额和储蓄总额可能不相适应,承认了危机的可能性,强调国家干预,所以,西方经济学家对其在经济学史上的地位作了较高的评价,认为他的某些观点比凯恩斯提得还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