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回家论 妇女回家论该种理论主张,由于家务繁重,为了解决妇女工作与家务之间的矛盾,不妨由社会出资,让妇女回到家庭去,专门从事家务劳动。在家庭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家务劳动体现自身的价值。这一理论是在80年代中国改革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实际上,追根溯源,回到厨房去的观点,最初是在西方争取女权过程中,社会上一部分守旧的人们提出的,目的是抵制妇女在社会上与男子争取平等权力的要求。赞成者认为,目前企业人浮于事,女工又请假多,福利要求多,不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我国待业人员多,女职工回家可腾出工作岗位安排身强力壮的待业人员;要竞争,要效益,暂时的男胜女汰是最佳选择。而反对者认为,社会主义的男女平等的实现,只有通过女性劳动就业才能达到;只有更新技术、降低消耗,优化劳动组合、提高劳动素质等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妇女回家会因其失去经济收入而降低独立的人格和家庭地位;妇女回家更会降低她们的素质。这些争鸣虽然没有定论,但它引起的社会对妇女处境的关注、深思和研究,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明大有裨益。 ☚ 阶段就业论 劳动保护 ☛
妇女回家论 “妇女回家论” 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关于妇女运动方向的争论。3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逐步深入,中国的舆论界泛起了一股“妇女回家”的政治逆流。这个谬论产生于法西斯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主义者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加速走上战争道路,排挤妇女就业,解雇了大批女工和女职员。1931年希特勒上台执政后,公然叫嚣:“妇女的位置是在厨房里、教堂里、床铺上”。德国大批劳动妇女从工厂、机关中被赶回家里,做战争和丈夫的奴隶。同期,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进一步发动战争服务,采用缩短妇女就业年龄,限制已婚妇女工作等方法,剥夺妇女就业权利。该论调被中国蒋介石政府借用来限制、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和妇女运动。为配合蒋介石倡导的“新生活运动”,1935年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发表“三八”社论,提出妇女的责任在“家庭”,认为这关系到“巩固社会基础,稳定国家重心”。一批反动封建文人追随鼓吹“女子生育,就是社会的起始,女子养育孩子,就是为社会服务尽责任,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妇女共鸣》社还出了一个“新贤良专号”,以宋美龄为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也积极把治家教子做为指导妇女的重要内容。这股大肆叫嚷妇女回到家里,做贤妻良母的逆流来势汹猛、喧嚣一时。李德全、曹孟君、杜君慧、罗琼等进步妇女利用《妇女生活》、《前进妇女》、《新妇女》等进步妇女报刊,给“妇女回家”论以猛烈的抨击,她们论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妇女运动的宗旨首先是争取民族的解放,担负起救国的历史使命;揭露了“妇女回家”论的本质就是压制妇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削弱中国人民的抗日力量。这场论战从1933年持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论战暂告一段落。 ❷抗日战争中期关于妇女运动方向的争论。1937年卢沟桥事变导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式爆发,当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的思想文化界中封建主义腐朽没落思想回潮。国民党顽固派利用他们控制的妇女团体及报刊大肆宣扬“新贤妻良母主义”,改头换面重挥“妇女回家”的破旗。1940年7月6日,《大公报》发表了署名端木露西的《蔚蓝中的一点黯淡》,文章全面否定“五四”以来妇女运动的伟大成果,提出妇女回家做“贤妻良母”,认为女子为了自身的幸福和家庭的幸福也要做一个好主妇、好母亲,并号召妇女“在小我的家庭中,安于治理一个家庭”。这篇文章,引发了国统区关于“妇女回家”的激烈论战。妇女界进步人士纷纷在《妇女之路》、《妇女生活》、《浙江妇女》、《江西妇女》、《新垦地》、《妇女共鸣》等妇女刊物上发表论著,从不同角度驳斥了“妇女回家”的论调,指出妇女应当从家庭走向社会,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去,在民族解放中求得自身解放。中国共产党对这场关系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路线、方针问题的论战非常重视。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和妇委负责人邓颖超亲自参加了论战,他们在《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上发表《论“贤妻良母”与母职》及《关于〈蔚蓝中的一点黯淡〉的批判》等文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驳和揭露了所谓新的贤妻良母主义的实质,阐明了母职和“贤妻良母”的本质区别,号召妇女牺牲“小我的家庭幸福”,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中。他们的论述对论战起了指导性作用。经过艰苦论争,进步妇女以中国妇女为抗战做出卓越贡献的铁的事实,把“妇女回家”论驳的体无完肤,这种论调很快地销声匿迹了。 ❸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关于妇女就业问题的争论。1980年前后,有人又提出妇女回家的问题,主张妇女回家搞家务,做家庭“总理”,腾出位置安排待业青年。随后,出现许多关于妇女就业问题的不同观点,主要有:妇女退居家庭从事家务劳动,工资加在丈夫身上,在家庭中实行再分配;妇女就业量超过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妇女应退回家庭搞家务,腾出名额安排待业青年;妇女就业增加了男职工家务劳动的负担;妇女就业不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妇女回家可以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女职工请假多,福利要求高,办托幼事业等,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部分妇女有退居家庭的意愿;妇女阶段就业等。提出妇女回家论者本意是探讨改革中的妇女就业问题,为改革寻找最佳方案,但他们在理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在实践中站不住脚。面对妇女投身改革并在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事实面前,这些论点很快烟消云散了。
☚ 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工夜校 南京妇女救国会 ☛ 妇女回家论主张妇女从社会生产、社会活动中退下来,重新回到家庭从事家务劳动的一种观点。现代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发展,使妇女纷纷走出家庭,广泛参加社会就业。有人认为妇女在实际的家务劳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加社会生产会使他们负担更重,不利于妇女的解放。所以,妇女应该重新回到家里,从事家务劳动,而随着家务劳动逐渐社会化,妇女的解放就能够自然实现了。在我国也有人认为现时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双职工家庭负担很重,应当让妇女回家,专门从事家务劳动,由社会支出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