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性文氏周期alternating Wenckebach period
亦称“交替性房室传导的文氏周期”,系指在2:1房室传导时,下传心搏的P-R间期逐渐延长,最后脱漏,造成以2~3个P波连续下传受阻而结束一个文氏周期的现象。交替性文氏周期的名称由Halpern于1973年正式提出。交替性文氏周期可发生在交界处、希-浦系统,也可发生在心房和心室内,多数发生在交界处内,其发生机制:可能在交界处内存在着双重阻滞区,一个为文氏型阻滞区,一个为2∶1阻滞区。一定频率的激动在下传过程中,每隔一个激动适遇传导系统处在绝对不应期,因而导致2∶1传导,其余的激动则逐渐落在相对不应期较早阶段和绝对不应期,使传导时间逐渐延长,以至传导中断,形成文氏周期。临床上多见于心房扑动、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房性心动过速、传导系统原发性疾患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