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性病
妇女因性交传染而得的疾病统称为女性性病。女性性病包括病毒、细菌、霉菌以及寄生虫引起的性病,最常见的是淋病、梅毒、软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四种。性病的消长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又称社会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取缔了娼妓,妇女生活地位提高,采取各种措施,杜绝传染源,积极治疗已感染患者,现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性病已基本消灭。但在有些国家性病仍是一种常见的流行病。
淋病 由淋病病原菌所致的性病称淋病。首先由Galen(BOA、D)命名。到14世纪才认为此病与性交有关。Noeggerath (1872)发现本症有急性或慢性两种,并可从女阴阴道上行而使内生殖器感染。最后由Neisser分离出致病的淋病双球菌,简称淋菌,属奈瑟菌属。主要是由性交传染,含淋菌的分泌物在性交时侵入尿道口、宫颈等处而得。少数患者也因接触被淋菌污染的衣物、手指、便盆或医疗器械等而传染。潜伏期为2~10天。淋菌感染后,其内毒素使粘膜发生炎症。淋菌好侵犯柱状上皮,而移行上皮及复层鳞状上皮对淋菌抵抗力较强,故尿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及宫颈等首先侵犯,呈白细胞炎症浸润。急性期感染一般局限于宫颈以下的生殖道。阴道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不易感染,但此时阴道常有红肿、炎症,是由于宫颈感染后,大量脓性排液积在阴道内而致。淋菌感染一般沿粘膜上皮层扩散,但如上皮有破裂,淋菌亦可从破裂处侵入结缔组织或上皮下组织。并在此生长,继续感染。当淋菌侵入尿道旁腺、前庭大腺等处,使腺管口闭塞,脓液积聚而形成尿道旁腺和前庭大腺脓肿。如能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急性期的淋病,则一般不会侵犯宫颈以上部位的内生殖器。只有在月经期前得病或得病后尚未治愈,而月经已来潮才会使淋病上行至内生殖器。因此时宫颈口扩张,变软,粘液塞消失,剥脱的内膜及血液是最好的培养基,促使感染上行。淋菌侵入子宫内膜,沿内膜上皮迅速扩散影响输卵管粘膜,使其发生充血、水肿、化脓。脓液可从繖端流出进入盆腔,影响浆膜面,使之红肿,呈颗粒状,并形成丝状粘连,或在盆腔内形成脓肿。如繖端已封闭,则脓液积聚形成输卵管积脓,常位于宽韧带后叶,与周围脏器或腹膜相粘连。一般不影响卵巢实质,而仅形成卵巢周围炎。幼女淋病仅累及外阴、阴道及直肠,偶亦可波及尿道。但腺体及输卵管很少受侵。淋菌感染后也可经血行播散,引起淋菌性败血症,侵犯关节、韧带、脑膜及心内膜而导致淋菌性关节炎、脑膜炎及心内膜炎等。
急性期的淋病,患者常无症状,故难以发现,是延误治疗的主要原因。症状大多在性交后3~4天,出现下泌尿生殖道炎症的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等,以及外阴疼痛、肿胀、阴道分泌物增加等。检查时可见:尿道口、外阴红肿,有大量黄绿色脓液; 由于脓液刺激,可见外阴皮肤浸溃,破溃,粘连,形成湿疣;前庭大腺管口红肿、有浓液或腺体感染形成脓肿,扪之压痛明显,皮肤呈紫红色,破裂时有大量脓液排出;宫颈红肿、变软、糜烂、浸在脓液中;如淋菌侵入宫颈管腺体及肌层,表现为白带多。一旦感染累及宫颈以上内生殖器,主要表现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及急性输卵管炎,其症状及体征与一般非特异性子宫内膜炎及输卵管炎类同(见“宫体炎”“输卵管炎”)。急性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进展为慢性炎症,如慢性宫颈炎、慢性尿道旁腺炎、慢性前庭大腺炎、慢性输卵管炎及盆腔炎,其症状及体征与非特异性生殖道有关部位炎症相同(见“前庭大腺囊肿”“输卵管炎”)。
根据传染病史、发病经过症状及体征等不难诊断。但确诊主要依靠在分泌物涂片中找到淋菌或培养阳性,取脓性分泌物作涂片、晾干,作革兰染色,并用1%藏红花红复染,在中性粒细胞内找到典型的肾形革兰阴性双球菌六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取分泌物放入新配制的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在36℃含5%二氧化碳的潮湿大气中培养48小时,取出加进新配制的氧化酶试剂。淋菌菌落先变紫色,后变黑色。菌落需再作涂片及革兰染色后才能鉴别。淋菌补体结合试验阳性亦有助于诊断,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淋病。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局部卫生,避免性交及过多的妇科检查。青霉素为治疗淋菌极有效的药物,剂量200~500万单位肌注,持续五天,氨基苄青霉素及卡那霉素亦有效。如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改用四环素口服2.5g每日四次共四天,总量9g,空腹服。急性期不可用坐浴或阴道冲洗等。如有尿道周围脓肿或前庭大腺脓肿则宜切开引流。如同时伴有急性盆腔炎,可肌注青霉素,每次100万单位,6小时一次,共三天,继用普鲁卡因青霉素60万单位,每日肌注一次,共七天。如有败血症,则需用青霉素600~1200万单位,每日静脉滴注,持续10~14天。幼女的外阴阴道炎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单次治疗,疗效佳。慢性病例非常难治,可按慢性盆腔炎治疗,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第一个月应每周复查2次,以后每月查1次,连续2个月每次复查时作涂片及培养。为预防淋病,必须作好性卫生及性知识教育。
梅毒 由苍白螺旋体所致的性病称梅毒,传染方式有四:
❶性交传染,与染有本病的患者发生性接触后即可传染。
❷接触为梅毒污染的衣物、手指、便盆和医疗器械等。
❸孕期传染、孕母患梅毒通过胎盘可传给胎儿。
❹输血传染较少见。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10~90天,平均三周,患者常在传染3~4周出现原发灶,多见于大阴唇,外阴其他部位及宫颈,直肠及阴道等处少见,呈圆形或椭圆形硬结,边缘稍隆,表面溃烂,周围组织水肿,单个或多个,称为硬下疳。显微镜下可见粘膜上皮糜烂,增厚,间质有炎症,但无中性白细胞浸润,而见异常内皮细胞堆积,并向小血管突入,血管周围有成熟浆细胞聚集。以后腹股沟淋巴结迅速肿大,很少有压痛,不易溃破。宫颈的原发灶常不易发现,因症状不典型,形成小丘疹,表面溃疡,迅速呈颗粒状充血,形如一般的宫颈糜烂。以后宫颈上有无痛性溃疡,盖有分泌物,溃疡的底部呈特殊的黄色,边界清楚如软骨样,可以单个或多个。6~8周后疾病进入第二期,出现斑疹、丘疹及脓皰等皮疹。常发生在皮肤、粘膜或两者交接处。丘疹为鳞屑覆盖,如有破溃可形成糜烂,流出特殊味道的排液。扁平湿疣为常见的复发性梅毒疹,可融合成片,常见于肛门周围及外阴,并扩至腹部。晚期梅毒,可见树胶肿,多见于头面部,四肢或躯干等处,生殖器树胶肿极少见。树胶肿破溃形成陷疮,边缘垂直而下,中心部愈合,常一边愈合一边发展,留下瘢痕如薄纸。
在初期时,可用黑地映光法检查自硬下疳的渗出物,找到典型的螺旋体,诊断即明确。血清反应如华氏反应、赖氏蛋白补体结合试验均为阳性。晚期梅毒时,用黑地映光法检查常为阴性。血清反应阳性率也下降,此时如作螺旋体制动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有无制止梅毒螺旋体活动的能力,可为阳性。
对早期梅毒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简称普青)治疗,100万单位,肌注,每日一次共12~15次。每月查一次血清反应,共三个月,以后每三月查一次,查三次。到两年末再查一次,第一年末查脑脊液一次。对晚期梅毒可连续应用普青共20天,并在首两次注射青霉素前,给口服强的松5mg、如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改用四环素口服,10~15天,总量30g,如为晚期梅毒,总量加到60~80g。
软下疳 由杜克(Ducrey)杆菌引起的性病称软下疳。由性交传染,潜伏期3~5天。病起时外阴发生多处有痛溃疡,边缘不规则,基底部有黄色腐肉,易出血并有脓性分泌物。质软故名。一侧或两侧腹股沟淋巴结常发炎,疼痛,粘连成块,如中心破溃,有脓液排出,愈合缓慢,从病灶取分泌物及组织碎片作培养找到杜克杆菌即可明确诊断。或用杜克杆菌疫苗0.3ml皮内注射,24~48小时后,注射区出现红斑宽达8mm,即为伊东试验阳性,也可作出诊断。治疗可用磺胺二甲嘧啶口服,每日四次,每次服1g,首次加倍,共用10天,也可每日加用链霉素1g,淋巴结化脓时可用穿刺抽脓,不宜切开。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由淋巴肉芽肿——鹦鹉病病毒引起的性病称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又称第四性病。主要由性交接触及再种入传染。潜伏期8~14天,多见于20~40岁的妇女,初起病灶常位于外阴,极少侵犯子宫及卵巢,偶可见血行播散而引起骨髓炎。原发灶表现为小泡丘疹或皮下结节,无疼痛,易破膜,排液多,腥臭,基底有肉芽生长,边缘清晰,愈合较慢。病起3周后腹股沟淋巴结变硬,肿大、压痛,表面皮肤紫蓝色,固定,常多处破裂形成窦道。病灶可侵犯直肠周围淋巴组织,引起直肠炎,使粘膜溃烂,最后形成直肠狭窄。取脓液或局部活组织作涂片,姬姆萨(Giemsa)染色,在上皮细胞内找到包涵体,即可诊断。用鸡胚胎抗原0.1ml皮内注射,48~72小时后注射处出现6mm直径以上的丘疹即为弗锐试验阳性,亦可明确诊断。治疗一般可用四环素或土霉素口服,每次1~2g每日四次,持续20天,如已形成直肠狭窄可用扩张器扩张,或作结肠造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