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奕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奕诉1832—1898

清朝大臣、宗室贵族。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清末洋务派首领。咸丰十年(1860年)被封恭亲王。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进犯北京,咸丰帝逃至热河(今河北承德市),被任为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主持总理衙门工作。咸丰帝死后,与慈禧太后发动“祺祥政变”,事成后,授“议政王”,任军机处领班大臣,总揽内政外交。主张对内镇压,对外妥协投降,“借洋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制造枪炮、军舰,训练军队。积极支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开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清朝政府洋务派首脑人物。同治四年(1865年)受慈禧太后猜忌撤去一切职务。旋复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务。光绪二十年(1894年)再任军机大臣,兼管总理衙门,总理海军衙门。戊戌变法时,极力阻挠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年病死。

奕诉

奕诉1832-1898Yixin

晚清重臣,洋务派领袖。爱新觉罗氏, 道光帝第六子, 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咸丰帝登基时封为恭亲王。1853年太平军北伐逼畿南, 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次年授都统、宗令等职。1855年母逝,为母争皇太后封号,忤咸丰帝,被罢军机大臣等职。1857年复都统职,1859年授内大臣。1860年英法联军陷北京, 咸丰帝出奔热河, 受命为议和全权大臣, 分别与英、法、俄签订 《北京条约》,渐悉洋情,形成洋务思想。1861年奏请与英、法等西方国家保持“和睦”关系, 全力对付 “发捻”, 变通清朝的外交、通商、教育制度以适应形势需要。在他主持下, 总理衙门、同文馆相继成立。同年咸丰帝病逝, 与两太后发动北京政变, 将顾命大臣辅政改为两太后垂帘听政及议政王辅政, 被命为议政王, 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享王爵世袭、亲王双俸等殊荣。对外主张“和戎”,以妥协保“和局”,换取外国支持,镇压太平天国。在购买外国船炮, 训练新式海陆军, 兴办近代军用、民用企业, 推广西学, 培养科技和外语人才, 派出驻外公使及留学生等问题上持开明态度。1867年(同治六年) 以倭仁等反对学习天文算学, 反复与之论辩, 力排众议, 谤论遂息。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实力派相呼应, 促成清末 “同光中兴”。因声望日高而受慈禧猜忌。1865年以“内廷召对,时有不检”,罢议政王等一切职位。经廷臣求情,复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但撤消议政王封号。1873年又以 “召对失仪” 降郡王, 旋复亲王爵。经两次挫折,锐气减刹。中法战争期间不轻言战,受言官弹劾。1884年4月 (光绪十年三月) 慈禧以“因循贻误”的罪名, 罢免其一切职务,令家居养疾。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重被起用。9月授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同办理军务及内廷行走。又命督办军务, 节制各路统兵大臣。12月授军机大臣。虽膺重任,但暮年气衰,无大作为,反对维新派的改革主张。“百日维新”前病逝。

☚ 慈禧太后   辛酉政变 ☛

奕诉1833—1898

满族。清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弟。咸丰元年(1851)封恭亲王。咸丰三年太平军北伐迫近天津和北京,署领侍卫内大臣办理巡防。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行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他受命为全权大臣,与联军谈判。谈判中“悉从英法人所请”,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咸丰帝死,与那拉氏勾结,发动“辛酉政变”,控制政权,并授议政王、军机大臣,负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独揽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他一贯媚外,主张对外实行妥协政策;主张“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又支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依靠外国侵略者,开办军事工业,成为洋务派首领。同治四年(1865)因权力过大,遭慈禧太后疑忌,被罢去议政王。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中,因力主妥协,又被赶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光绪二十年中日战争爆发前,利用帝后党争,复被起用管理总理衙门,负责海军,督办军务,因病未行。戊戌变法期间,竭力反对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四年病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