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奕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奕訢1832—1898

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咸丰元年(1851年)封恭亲王。1853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太平天国北伐军抵保定南,署内侍卫大臣办理巡抚,对抗太平军。1857年授都统,越两年授内大臣。1860年十月,英法侵略军攻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他留城谈判,以全权大臣与英法分别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次年同治帝即位,伙同慈禧太后在外国侵略者支持下,发动“祺祥政变”,受命为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神机营,集内政、外交、军事大权于一身,显赫一时。认为农民起义是“心腹之害”,外国侵略是“肢体之患”,主张“借洋兵助剿”,以“灭发捻为先”,并依靠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者,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从六十年代起,积极支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洋务活动”,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制造枪炮船舰,训练军队,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终因权势太重,为慈禧太后疑忌,同治四年(1865年)罢议政王及一切职务,旋复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又罢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发,起用为军机大臣、内廷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总理海军,会同办理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戊戌变法之初,曾竭力反对维新活动,鼓吹“祖宗之法不可变”,临死还念念不忘绞杀维新运动。

奕訢1833—1898

姓爱新觉罗氏,自号乐道主人,又号鉴园主人,道光帝第6子。少颖敏勤学,道光帝欲以为皇储,后不果,临终亲封为恭亲王。咸丰帝立,多参大事。咸丰三年至五年(1853—1855) 为领班军机大臣。后罢。十年 (1860) 英法联军内犯,咸丰帝北狩热河,令其留京求和,遂与英、法、俄等国签订《北京条约》。旋奏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即以之总理其事。翌年,咸丰帝卒,以肃顺等八大臣辅政,乃联合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推倒八大臣,率群臣拥立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两太后加封其为议政王,总领军机处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内政外交,从此力行洋务新政,倚重汉族地主武装,陆续敉平国内人民大起义。同治四年(1865),因事罢议政王号,权势稍减,仍亟亟于军事、工业、教育诸方面之近代化,于中外交涉多主和平解决,于宫廷用度时有抵制,以此为慈禧太后及同治帝所不喜。光绪十年 (1884) 春,以清军在中法越南战争中失利被黜全部职事,居家赋闲。10年后起用,仍主内政外交。然已意志消沉,阻挠维新变法。二十四年 (1898) 卒于百日维新前夕。谥号忠。著有《乐道堂文钞》、《续钞》、《诗钞》、《萃锦吟》等,被人收为 《恭亲王集》。

奕訢

奕訢1832—1898

清朝宗室。宣宗旻宁第六子,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古特氏。年少时,和文宗同在书房读书习武,自创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宣宗为枪法赐名“棣华协力”,刀法赐名 “宝锷宣威”,并赐白虹刀。文宗即位后,按宣宗生前留在建储匣中的谕旨,封奕訢为恭亲王,另建府第(今北京前海西街17号恭王府),在内廷行走。咸丰三年 (1853) 太平军逼近京师,由奕訢率领文武大臣办理防御,任命为军机大臣。奕訢有才干,颇自傲,与文宗兄弟间渐生嫌隙。五年,其生母康慈皇太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死,奕訢未经奏准便办理生母封号事宜。文宗以礼仪疏略的罪名,罢免军机大臣、都统、宗令等,仍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九年,授内大臣之职。十年,英法联军兵临京城,文宗避到热河行宫,命奕訢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奕訢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应允了英法的所有条件。受命掌理初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十一年七月,文宗死。奕訢与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协力发动辛酉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治罪,奕訢任议政王、军机大臣,后又兼任宗入府令,主管神机营。同治元年 (1862) 穆宗开始读书,奕訢受命在弘德殿行走,督促皇帝读书。朝廷政务大权集于一身。四年,奕訢与两宫太后间发生权力之争,被罢免议政王等一切职务。诸王大臣再三为他恳请,方准他在内廷行走,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继之,仍任军机大臣。同治十三年(1874) 降为郡王,因两宫太后干预,方复亲王爵。光绪十年 (1884) 法国侵战越南,罢军机大臣。二十年,日本用兵朝鲜,起用管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海军,复任军机大臣。二十四年,病重。德宗和慈禧太后三次去王府探视,四月死。年67岁。谥忠。有载澂、载滢、载濬、载潢等四子。

☚ 绵愉   奕譞 ☛

奕訢1832—1898

清末洋务派首领。号乐道主人,爱新觉罗氏。满族。道光帝第六子。1851年封为恭亲王。1860年主持签订《北京条约》。次年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支持慈禧太后发动祺祥政变,并和李鸿章、曾国藩从事洋务活动。1898年病死。

奕訢

奕訢1833—1898

洋务派首领。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之弟,封恭亲王。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被任命为全权大臣,留京接洽投降事务,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主持总理衙门,咸丰帝死后,在英国支持下,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祺祥政变”,后任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兼管总理衙门,总揽军政、外交大权。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回民、苗民、彝族人民起义。对外执行妥协政策,与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清朝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5年被免除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复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1884年中法战争时,又被免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又复前职,主张向日本求和。戊戌变法前期,阻挠光绪帝接近康有为等维新派,旋病死。

☚ 曾国藩   李鸿章 ☛

奕訢1832—1898

清末大臣。满族,爱新觉罗氏。自号乐道主人,又号鉴园。宣宗※旻宁第六子,少时勤敏,道光帝欲以为皇储,临终时亲封为恭亲王。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起义军直逼北京。署领侍卫内大臣巡防。九年(1859),授内大臣。十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他受命为全权大臣,奏请饬统兵大臣,激励兵心,以维大局,旋与联军谈判,其间,为英法所制。又以吉林、黑龙江与沙俄相邻,倡练兵筹饷,补疏防。奏设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他总理其事。十一年,咸丰帝卒,与慈禧勾结发动“北京政变”(亦称“祺祥政变”),杀辅政大臣肃顺等,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封议政王、军机大臣,总理内政外交。主张“借洋兵助剿”太平军,力行洋务新政,为洋务派首领之一。同治四年(1865),因与慈禧矛盾,罢议政王及一切职位。寻由惇亲王奕誴等保奏,命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七年(1868),西捻军入直隶。受命节制各路统兵大臣,防卫京师。光绪十年(1884),因在中法战争中失利,被罢免。二十年(1894),复被起用,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总理海军,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旋授军机大臣,仍主内政外交,然已消沉,阻挠维新变法。卒,谥忠。著有《乐道堂文钞》、《续钞》、《诗钞》、《萃锦吟》等,收入《恭亲王集》之中。

奕訢1833—1898

清末洋务派首领。爱新觉罗氏。满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之弟。封恭亲王。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被任为全权大臣, 留京与英、法、俄谈判,签订《北京条约》。次年咸丰帝死,与慈禧太后发动祺祥政变,以议政王任军机处领班大臣,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揽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他借用帝国主义的势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还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依靠外国开办洋务,成为洋务派首领。后因权势过大,遭慈禧太后疑忌,于1865年罢去议政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1884年被逐出军机处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利用帝后党争, 再任军机大臣,兼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98年5月病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