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华山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华山女

 

韩 愈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
 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軿。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抽钗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
 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
 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
 云窗雾阁事慌惚,重重翠幔深金屏。
 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


 唐宪宗晚年,既好神仙,又崇佛。元和十三年十月,颁布求方士的诏书,得柳泌。十一月就任柳泌为台州《今浙江省内》刺史,因为柳泌说要到天如山才找得到灵草来炼长生药。谏官们以为自古以来,没有以方士作临民之官的。同时又有迎佛骨的事。韩愈既反对佛教,也反对道教。这是韩愈的一首排佛批道的诗。一说作于元和十一、二年,一说作于元和十四年,都没有提出可信的证据。从诗的内容来看,应是韩愈在长安城内看到的真实情况,有感而发。
 全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以“座下寥落如明星”为界,以上属第一大部分,以下为第二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排佛第二大部分批道。
 第一大部分又可分作制造声势,玩弄手法,取得效果,产生矛盾四个层次。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这是制造声势。讲经为什么还要制造声势呢,为了招徕听众。
 如所周知,佛经的文字是相当艰涩难懂的。为了让一般的读书人能够读懂,就不能不注、疏,解经。经过了注,疏、解之后,一般的读书人是可以读懂了,然而,那些所谓的愚夫愚妇却还是不懂。正如纪晓岚所说:“天下士大夫少而愚夫妇多,僧徒之所取给亦资于士大夫少,资于愚夫妇多”。这就不能不讲经。为了使“愚夫妇”听得能有兴趣,又不能不在讲经之中,加进一些迷信故事。久而久之,终于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这就是“俗讲”。《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后魏未,嵩阳杜昌妻柳氏甚妒。有婢金荆,昌沐,令理发,柳氏截其双指。无何,柳被狐刺螫,指双落。又有一婢名玉莲,能唱歌,昌爱而叹其善,柳氏乃截其舌,后柳氏舌疮烂,事急,就稠禅师忏悔。禅师已先知。谓柳氏曰:“夫人为妒,前截婢指,已失指;又截婢舌,今又合断舌。悔过至心,乃可以免。”柳氏顶礼求哀,经七日,禅师令张口,咒之,有二蛇从口出,一尺以上,急咒之,
 遂落地,舌亦平复。自是不复妒矣。像这样的俗讲极事,在《冥报记》、《冥报拾遗》和《灵怪集》中还很多。
 正如同乡间艺人敲锣打鼓以招徕观众一样,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听讲,僧徒们“撞钟吹螺”,也是为了以广招徕。把钟声撞得越响,把螺声吹得越大,到的人就越多,自然招徕到的听众也就可能越多。所谓“闹宫庭”,是指声,声可以直达“宫庭”,形容喧闹声音之大,并不如某些人所说,是指十四年正月宪宗迎佛骨时事”。
 “广张罪福资诱胁,是玩弄的手法。
 避难趋福是一般人的一种共同心理。抓住这样的一种心理,僧徒们以信佛得福,不信佛罹祸祸为理由,来引诱,威胁群众。这还不是在玩弄手法吗?
 “广张”是极力张扬。为了欺骗听众,僧徒们便极力张扬“罪福”。这既说明了僧徒们宣扬 “罪福” 时那种卖力的劲头,又说明了他们狡诈的用心。非常生动、形象。
 僧徒们的引诱和威胁果然产生了作用“听众狎恰姚浮萍。听众之多,犹如密集在一起的浮萍。这就是效果。“狎恰,” 密集貌。
 然而,矛盾也从而产生出来了,“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把道教的听众都吸引走了。
 听众也是道教徒们的衣食之源,把听众都吸引走了,也就等于断绝了道教徒们的衣食之源,这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怎么办?斗争!怎么斗争?这就进入到第二大部分了。
 和第一大部分相对应,第二大部分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对策、手法、效果和结局。
 为了招徕听众,佛教徒们又是“撞钟”又是 “吹螺”。道教徒们要想再把听众争取过来,没有更高明的办法,显然就不行了。怎么办呢?起用女色。“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这就是道教徒们用以对抗佛教徒们招徕听众的办法。
 宗教本来是一种信仰,可是,道教徒们把自己的女信徒作为招徕听众的诱饵,而女信徒竟然也不惜牺牲自己的色相甘心作为诱饵。何其卑劣和无耻!然而,这就是宗教!“华山女儿家奉道”是说明作为诱饵的女色,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女信徒。在一句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就把宗教的本质揭露无遗。
 “欲驱异教归仙灵”,是动机。所以要利用自己的女信徒,把误入异教的芸芸众生们,回归到仙灵的怀抱中去。何其冠冕堂皇!然而,“仙灵”的力量竟然还没有女色的力量大,这不是讽刺吗?
 然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着冠帔”,是戴上道冠、披上道服。这自然是讲经时所必须的,可为什么还要说 “洗妆拭面”呢?原来是为了敷粉,以便把脸和颈搽得白白的; 涂红,以便把颊染得艳艳的; 划眉,以便把眉划得长长的。不言而喻,这不是为了讲经,还是为了色相。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了招徕听众,佛教徒们又是 “撞钟”,又是 “吹螺”,其喧闹之声可以直达宫掖,声势是够大的。然而,道教徒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声不响,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突然抬出了一位 “白咽红颊长眉青” 的美女,其招徕之力,远远超过了 “撞钟吹螺” 不是无声胜有声吗?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这是手法。
 如同佛教徒一样,道教徒也是很懂得利用人的心理的。人们有一种好奇的心理: 越是秘密的东西,越是想看。正是抓住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女道士 “遂来升座演真诀”,却把观门紧闭,不让人们去听。既然不让人们去听,悄不作声也就是了,却又出现了一个“不知谁人暗相报”。于是人们便像潮水般的蜂涌而至,其喧闹之声,訇然作响,犹如电闪雷鸣! 何等有吸引力!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不知谁人暗相报”,明明是有意派遣出去的人,却伪装成“不知谁人”,明明是特意去传递消息的,却伪装 “暗相”的样子。手法又是何等的卑劣!
 如此这般一番努力,效果果然不错: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軿!《穆天子传》:“天子命驾八骏之乘,右服骅骝而左绿耳”。“骅骝”,就是马。《说文》: “軿车前衣,车后为辎”。辎軿,就是车。仕女道士的吸引之下,原来在寺里听佛教徒讲经的人一子都跑光了。道路被马堵塞,车辆一个连着一个,纷纷向道观集中,以至于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这还不算,“抽钗说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有人拔下头上的钗,有人脱掉手上的钏,有人解下身上的环佩,一会儿功夫,光泽耀眼炫目的金玉礼物堆成了一堆,更有甚者,连六官也被吸引动了,她们也想一睹女道士的丰彩,于是“天门贵人传诏召”女道士被接到宫中。“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玉皇”,又称玉皇大帝,是道教信奉的神主。颔首,是点头。为什么要点头?因为女道士有功。有什么功,很显然是赢得了成堆的金玉。于是乘龙驾鹤自天而降,干什么来了?“许归去”。接人归去。接什么人?是女道士?还是那些“抽钗脱钏解佩环”的人,可能二者兼而有之。因为不论是女道士,还是那些“抽钗脱钏解环佩”的人,都是应该被接引飞升的呵!战果辉煌,全胜而归。然而,这是为了信仰吗?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云窗雾阁事慌惚,重重翠幔深金屏。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是结局。
 原来在那车水马龙的圣者之中,还混有一个“豪家少年”。“少年”虽属“豪家”,却不是去送钗、钏、环佩的,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为何物。那么,他不停脚的绕来绕去围着女道士转,又是为了什么呢?“云窗雾阁事慌惚,重重翠幔深金屏”。他在想重温那翠幔金屏之中,和女道士共度过的那种慌兮惚兮的生活。然而,“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这可以作两种理解:一种是指“豪家少年”,一种是指女道士。二说虽都可以讲得通,不过,以后说更为切近。就是说,对于“来绕百匝脚不停”的“豪家少年”,女道士也是一往情深的。“梯难攀”和“俗缘重”,厌恶什么,向往什么不是非常清楚的么?只是由身不由己,只好青鸟传情,对情郎频频丁宁而已。一场骗局,至此彻底戳穿。
 宗教,说到底是欺骗。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韩愈,对于宗教的欺骗本质认识得如此清楚,揭露得知此深刻,不能说不是难能可贵的。
 李唐王朝,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佞佛。因此,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势力。道教徒尊奉李聃为其始祖,而李唐王朝又自命是李聃的后代。因此,道教在社会上的势力也不小。然而,佛、道二教又都想赢得独尊的地位,因此,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很大。有矛盾就有斗争,在《华山女》中,韩愈以生动的笔触,形象在再现了当年佛、道二教的斗争情况,使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堪称传神妙笔。
 没有烘托,没有渲染,基本上用的是白描手法,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揭露了宗教的欺骗本质,正是此诗意义的所在。

古诗文《华山女》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华山女

 

[唐] 韩 愈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
 广张福罪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
 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11)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軿(12)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抽钗脱钏解环佩,堆金迭玉光青荧。
 天门贵人传诏召(13):六宫愿识师颜形;
 玉皇颔首许归去(14),乘龙驾鹤来青冥(15)!
 豪家少年岂知道(16),来绕百匝脚不停(17)
 云窗雾阁事慌惚,重重翠幔深金屏。
 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18)
 
 〔注释〕
 ①本篇选自韩愈《韩昌黎集》。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②讲佛经,佛教徒在寺庙里宣扬佛教宗旨的一种通俗讲唱。③螺,法螺;一种佛教乐器,用海螺壳制成。④狎(xia匣)恰,唐时口语,密集、拥挤之意。排浮萍,形容听众繁多,如同水面浮萍一样紧密排列。⑤奉道,信奉道教。⑥异教,此指佛教。仙灵,神仙,指道教。⑦冠帔(pei配),女道士的装束。帔,披肩。⑧咽,咽喉,此指颈部。颊(jia荚),脸的两侧。长眉青,指眉毛的颜色画得很深。⑨演,讲演。真诀,指道教的玄妙之说。⑩观,道观,道教庙宇。扃(jiong,窘平声),门上的横插闩。(11)訇(hong轰)然,形容声音大。(12)骅(hua华)骝,骏马。辎(zi资)軿(ping平),指车辆。(13)天门,指皇宫。贵人,即中贵人,古时对宦官的别称。(14)玉皇,玉皇大帝;此指皇帝。颔(han汉)首,点头。许归去,指同意女道士入宫。(15)青冥,青色的天空。(16)岂知道,哪里懂什么“道”。(17)匝,环绕一圈。(18)青鸟,古神话中西王母的使者。丁宁,一再嘱咐。
 
 〔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作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当时诗人在京师长安任刑部侍郎。这年初,他曾写《论佛骨表》,批评唐宪宗“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大搞佞佛的迷信活动,上行下效,举国若狂。这首诗也有“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之语,情景相合,说明诗文当为一时之作。唐代僧侣地主,“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享有特权,佛道问题,已成为中唐社会的一大痼疾。宪宗晚年,元和中兴,意志骄纵,崇奉佛道,乞求长生,无所不用其极。奉佛事如《论佛骨表》所言。崇道教事,如元和十三年为求长生仙药,“令山人(道士)柳泌为台州刺史”(《新唐书·宪宗纪》),令天下人耻笑。因此,作为一个比较正直的士大夫,韩愈为革除弊政,中兴国家,一生攘斥佛老不遗余力。《论佛骨表》诉诸理智,抨击佛教;《华山女》诗诉诸情感,主破道教。这首叙事诗,讲的是一个年青女道士的故事,写她炫耀姿色,轰动社会,为道教张目,连皇帝也甘受愚弄,讽刺之意明显。其批判矛头不仅指向了善男信女、凡夫俗子,而且鞭挞了上流社会的“豪家贵门”,甚至直指当朝最高统治者唐宪宗。讽刺深刻,艺术微妙,体现了诗人的过人胆识。
 诗分三个自然段。“街东街西讲佛经”以下六句为第一段,写佛道纷争,和尚讲法盖过道士。这是诗的“序论”,或称前奏,采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以引出下面女道士登场竞胜的热闹的主体段。从“华山女儿家奉道”至“堆金迭玉光青荧”十四句为第二段,写华山女名为登坛讲法,实是搔首弄姿,逗引蜂狂蝶迷,俗人如醉如痴,诈骗了大量钱财。而“天门贵人传诏召”以下十句是第三段,写她不仅欺骗世俗,而且愚弄宫庭,连皇帝也“颔首”传诏。最后以其亵慢的暧昧生活作结,既揭穿了宗教的骗局,同时也活脱脱地描画了腐朽统治阶级的丑恶众生相。
 诗的艺术成功,首先在于讽刺深微,形象生动。从闹剧发展到丑剧,好似连环漫画,一路描绘,纷纷扬扬,喧腾热闹,笔法夸张,色采浪漫,全是叙事形象的具体描写,而无直接的抽象议论,但却处处闪烁着批判精神的光芒。不论唇红齿白的华山女儿,抑或轻佻疯狂的豪家少年,还是庄严肃穆的“玉皇”大帝,无不绘声绘色,跃然纸上。诗的讽刺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特别是最后“云窗雾阁事慌惚”四句,可能受杜甫《丽人行》结尾的影响,表面是说豪家少年不脱俗缘,难攀仙境;其实反话正说,讽刺微妙。马茂元先生说:“由窗、阁到幔、屏,是由外入内的过程。说云,说雾,说重,说深,表示这个卧室和外界隔绝,形容环境气氛的神秘。正因为如此,所以华山女和豪门少年之间的事实,也就真相难明,使外人产生一种‘慌惚’之感了。”暧昧生活,迷离恍惚,令人产生种种联想与推断,语言纯净,但批判有力。所以清程学恂《韩诗臆说》云:“此便胜《谢自然》篇(按:韩愈另一篇讽刺道教神仙之诗),其中风刺都在隐约。结处不辟仙教之失,而云登仙之难,正是妙于讽兴。”寄托不落痕迹,妙在有无之间,韩诗也有含蓄蕴藉的艺术笔法。
 深通抑扬进退的艺术辩证法,以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是这首诗的另一妙处。比如为了突出主人公华山女的形象,先写佛道竞争说法,道观中“座下寥落如明星”,男道士无能惨败。这与华山女登坛时的轰动效应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反差,两相对比,形象自然鲜明突出。又如写华山女浓妆艳抹,“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这是迎合观众好奇心理的欲擒故纵之法,写出了年青的美貌女子工于心计的深层意思。这样的反跌笔法尤其传神。
 另外,语言明白,音调流畅,并且敢于以俗为雅,活用了唐时的俗语,如“听众狎恰排浮萍”中的“狎恰”,形象地展现了听众的密集之貌,生动的语言也为讽刺艺术增添了力量。

 〔评说〕
 朱熹《韩文考异》:“或怪公排斥佛老不遗余力,而于《华山女》独假借如此,非也。此正讥其街姿色,假仙灵以惑众,又讥时君不察,使失行妇人得入宫禁耳。观其卒章,豪家少年,云窗雾阁,翠幔金屏,青鸟丁宁等语,亵慢甚矣,岂真以神仙处之哉!”
 延君寿《老生常谈》:“《华山女》一首,用微言以讽之,与《佛骨》用直笔不同,诗文各有体裁耳。‘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如见女道士风流装束。‘观门不许人开扃’,先作一折笔,见有如许做作。至‘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便好笑人也。末四句‘云窗雾阁’云云,隐语也,不必求甚解而穿凿之。”
华山女

华山女

唐韩愈的七言古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全诗210字,开头六句写佛家讲经听众多,道士讲经少人听。从第七句开始,具体转入写华山女: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结果“天门贵人”知道了,传诏入宫,因 “六宫愿识师颜形”,神仙总算答应了: “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然而“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幔深金屏。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最后以讽刺作结,其矛头指向奉道者,特别是奉道的 “贵人”和“豪家少年”。

☚ 凉州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
华山女

华山女

唐韩愈的七言古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全诗210字,开头六句写佛家讲经听众多,道士讲经少人听。从第七句开始,具体转入写华山女: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结果“天门贵人”知道了,传诏入宫,因 “六宫愿识师颜形”,神仙总算答应了: “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然而“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幔深金屏。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最后以讽刺作结,其矛头指向奉道者,特别是奉道的 “贵人”和“豪家少年”。

☚ 凉州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

《华山女》hua shan nǖ

The Girl of Mount Hua→韩愈 (Han Y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