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阴病辨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太阴病辨证

六经辨证。太阴病是外感伤寒病发病过程中,由于病邪向内发展,由阳证、热证转变阴证、寒证的一类证候。多表现为脾阳虚衰,邪从寒化,寒湿内生,以腹满、自利、口不渴为辨证要点。参见太阴病、太阴虚寒、太阴寒湿、太阴经病、太阴脏病各条。

太阴病辨证

太阴病辨证

太阴经包括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并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相表里。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水谷的腐熟、消化和排泄,分别由胃肠负担。而水谷之精微,则赖脾的运化和肺的输布以供养全身。脾以升为常,肺以降为顺。脾主运化,能升清阳,为胃行其津液。大肠则赖肺气肃降和津液的输布而传导排泄。可见脾与胃、肺与大肠互相配合,功能协调,则清阳能升,浊阴能降,精微四布,水液运行,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太阴为三阴之屏障,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若脾胃素虚,寒湿内阻,或寒湿直犯太阴,或三阳病证失治误治,均可损伤脾阳,而致运化失职,寒湿内聚,形成脾虚寒湿内盛之太阴病证。其治疗原则,应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主。
太阴虚寒证
临床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腹泻,时腹自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腻,脉缓弱等为主要见症。多因脾阳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常所致。清阳不升,则腹痛下利。浊阴不降,则腹满而呕吐,食欲不振。病属虚寒,故腹痛而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而腻,脉缓弱,皆阳虚湿盛之象。临床治疗,应以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为法。
太阴病兼证
临床常见为兼太阳证,即太阴虚寒兼见表证。临床以下利,胃脘痞塞,腹痛绵绵,发热恶寒头痛,苔白,脉浮而缓等为主要见症。多因表证未解而误用下法,损伤脾阳,或因素体脾阳不足,复感外邪,表里同病所致。邪犯太阳,表证不解,故发热恶寒,头痛脉浮。脾阳不运,气机阻滞,故胃脘痞塞,腹痛绵绵。脾虚则清阳不升,故腹泻不止。苔白,脉缓,均为太阴虚寒之征。临床治疗,应以温中解表为法。
寒湿发黄证
临床以身目发黄,其色晦暗,小便黄,畏寒身倦,脘闷腹胀,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等为主要见症。本证多因寒湿内盛,脾阳不振,或阳黄迁延日久,脾胃阳气受损所致。由于中阳虚弱,寒湿内阻,肝胆疏泄功能障碍,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肤,故身目俱黄,其色晦暗,小便黄。寒湿困脾,脾失健运,气机阻滞,故见脘闷腹胀,食少便溏。畏寒身倦,舌淡苔白,脉沉迟,则均为中阳不足之象。临床治疗,应以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为法。

☚ 少阳病辨证   少阴病辨证 ☛
0000959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