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吸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吸取;吸收xīqǔ xīshōu

【同】 都是动词;都表示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的意思。
【异】 “吸取”侧重在取其中有用的部分,多用于抽象事物,少用于具体事物,一般不用于人。[例]我们应该从所有的一般知识中~东西。“吸收”侧重在吸入容纳;多用于具体事物,少用于抽象事物,还可用于人;还可指组织、团体接纳人成为自己的成员。[例]张博士的论文~了杨教授的一些观点。
【反义】 吸取—排泄 排斥/ 吸收—排除 发散 反射 开除 清除

吸收xīshōu

❶生物把组织外的某些物质吸入内部;泛指物体把外部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来
 △ 植物~水分∣生石灰~水分。
❷物体使某些现象或作用减弱、消失
 △ 太阳镜能~紫外线。
❸接受;接纳
 △ ~进步青年入团。
【同】接收 吸取

吸收xīshōu

❶ 〈动〉吸取:吸收营养︱海绵吸收水︱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
【同义】吸取。
❷ 〈动〉接受,接纳:吸收声音︱吸收会员。
【同义】接纳︱接受。

吸收xīshōu

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接受,有时指某些现象、作用消灭。
【组词】吸收营养︱吸收水分︱吸收声音︱吸收入团︱消化吸收︱充分吸收
【例句】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
 ❍ 那座大楼位于闹市,因而使用隔音板来吸收声音,减少了噪声污染。
【近义】吸取︱汲取︱接受
【反义】排泄︱排除︱开除

吸收xishou

❶意义同“吸
❷”,但比“吸
❷”的适用范围广:~水分|~阳光|~知识|一个人每天需要~多少营养物质?
❷物体使某些现象、作用减弱或消失:表面凸凹不平的墙壁容易~声波|弹簧可以~震动|他肺部的肿瘤被奇迹般地~了。
❸接受某一个人成为自己组织或团体的成员:这个学期我们团支部~了三名新团员|学校武术队~女生吗? |这个研究所很重视~年轻人参加重大科研项目。

吸收

(同)接收 吸取 汲取 摄取
(反)发散 剔除 排泄

吸收xī shōu

❶ 物体把外界物质吸到内部。1876年《格致汇编·互相问答》:“厨房之中偶有火油燃火之事,若无毡毯等件,可将干面或随手所见之粉立即撒于火面,盖粉与干面皆能吸收其油而使火力可减小也。”1942年《普通英汉化学词汇》:“Absorption,吸收。”
❷ 指有机体把组织外部的物质吸到组织内部。1906年虞和寅编辑《博物学教科书·绪言》:“绦虫不具消化器,唯仅自寄主之体上吸收其流体。”1916年何述曾《土壤学》第二编:“磷酸于土中之形态,常与石灰、苦土、酸化铁、矾土等化合成磷酸盐,皆不溶解于清水,然因土中化学之变化不已,渐次变为可溶性,被植物根吸收焉。”1919年汤尔和译《诊断学》下卷:“若胃液中有盐酸及Pepsin时,纤维素消化,则囊中之药忽焉吸收而现于唾液之中。”

拔除、摈除、摈弃、屏除、屏弃、铲除[划除]、撤销[撤消]、丢掉、丢弃、放弃、废除、废弃、割除、革除、根除、根绝、毁弃、剪除[翦除]、解除、捐弃、免除、灭绝、抛撇、抛弃、撇开、撇弃、破除、清除、祛除、驱除、去掉、攘除、扔弃、扫除、舍弃、肃清、委弃、消除、消弭、消灭、销毁、扬弃、遗弃;保藏、保存、保留、采纳、储藏、储存、存留、封存、捃拾、留存、拾取、收藏、吸取、吸收、珍藏、贮藏、贮存

○拔除bá chú

(动)拔掉;除去:~病根|~钉子|一旦生根,不易~|连根~|~了一颗眼中钉。

○摈除bìn chú

(动)排除;抛弃(多用于事物):~杂念|~恶习。

○摈弃bìn qì

(动)抛弃:~迷信|~于荒野|~世务|~历史决定论。

○屏除bǐng chú

(动)排除;除去:~邪念|~一切杂念|~旧习俗。

○屏弃bǐng qì

(动)抛弃;扔掉:~酷刑|~旧思想|~旧制度。

○铲除chǎn chú

(动)连根除去;消灭干净:~杂草|~封建制度|彻底~|~异己|~恶根。也作〖划除〗。

○撤销chè xiāo

(动)取消:~了原任命|~拘留 |证词已被~|~职务。偶作〖撤消〗。

○丢掉diū diào

(动)抛弃:~幻想| 民族曲艺不能~|难以~的真情|他把刚喝了一半的柠檬汽水~了 |把那张纸撕下来~。

○丢弃diū qì

(动)抛弃:~据点|~所学|儿女们~了她|~在一边|~婴儿的事件。

○放弃fàng qì

(动)丢掉(原有的权利、主张、意见等):~原则 |~机会|~努力 |绝不~|~原计划。

○废除fèi chú

(动)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旧制|~皇帝尊号|~一夫多妻制|章程~了 |特权~了。

○废弃fèi qì

(动)抛弃不用:~的土地|~文言,提倡白话|~旧矿床|~下水管。

○割除gē chú

(动)割掉;除去:~烂疮|~肿瘤|~了盲肠。

○革除gé chú

(动)铲除;去掉:~陋习 |~弊端|~旧例。

○根除gēn chú

(动)彻底铲除:~水患|~森林火灾|~后患|毒瘤被~了。

○根绝gēn jué

(动)彻底消灭:~疟疾|~恶势力 |~一切失败心理|~权钱交易。

○毁弃huǐ qì

(动)毁坏抛弃:已被完全~了 |彻底~|黄钟~,瓦釜雷鸣。

○剪除jiǎn chú

(动)铲除(恶势力):~王族党羽 |~匪患|~恶草|~净尽|~了一大公害。也作〖翦除〗。

○解除jiě chú

(动)去掉;消除:~顾虑|~武装|~警报|~职务|~苍生之苦。

○捐弃juān qì

(动)〈书〉抛弃:~前嫌|~科名 |~家室|~旧怨|~成见| 正道~,邪事日长。

○免除miǎn chú

(动)免去;免掉:~水灾之患|~苛捐杂税|~后顾之忧 | ~后患。

○灭绝miè jué

(动)完全消灭:有些珍稀动物已经~了 |~人性|~人伦| 天理没有~。

○抛撇pāo piē

(动)抛开;丢弃:将几十年情分~尽|~妻儿|难兄难弟,休得~| 当初海誓山盟,今日相~。

○抛弃pāo qì

(动)扔掉不要:~旧欢|~了一切|被历史所~|文学家是不会~社会的|必须~孩子气的热情。

○撇开piē kāi

(动)放在一边;丢开不管:把困难全部~|~职业偏见|~他不想回答的问题|~金钱不谈|撇不开|撇得开。

○撇弃piē qì

(动)抛弃;丢开:~家业|~田产|~二老双亲|未曾尝过被~的感觉。

○破除pò chú

(动)除去;消除:~迷信|~情面|~邪术|~恶习。

○清除qīng chú

(动)全部去掉;扫除净尽:~积雪|~名利观念|~垃圾|~污垢|~干净|痕迹全部~|~不良分子。

○祛除qū chú

(动)除去(疾病、疑惧、灾异等):~病魔|~祸害|~百病|~身上的寒意|若不~,必为后患。

○驱除qū chú

(动)赶走;除掉:~恶鬼|被~出去|~顽固思想。

○去掉qù diào

(动)除去:~渣滓|算整数,~零头|~自卑感|要注意身体,尽量~烦恼事儿。

○攘除rǎng chú

(动)〈书〉排除:~奸邪|~夷狄|~群凶。

○扔弃rēng qì

(动)丢弃;抛弃:把希望全部~了 |~废稿|谁知你糟踏生命就如~尘芥|这些可贵的纪念物不能随便~。

○扫除sǎo chú

(动)除去有碍前进的事物:~文盲现象|~障碍|~倭寇|~疑虑。

○舍弃shě qì

(动)丢开;抛弃:~人间事|~生命|无法~。

○肃清sù qīng

(动)彻底清除(坏人、坏事、坏思想):~残敌|~反革命|~内奸|~边境匪患|彻底~。

○委弃wěi qì

(动)弃置;舍弃:~不纳 |全部~|缺落泥土中,~无人收。

○消除xiāo chú

(动)使不存在;除去(不利的事物):~隔阂|~隐患|难以~|完全~|~痕迹|~疑虑。

○消弭xiāo mǐ

(动)消除(坏事):~外患|~劳资纠纷|设法~。

○消灭xiāo miè

(动)使消失;除掉(敌对的或有害的人或事物):~蚊蝇|~匪徒|~证据|~干净。

○销毁xiāo huǐ

(动)熔化毁掉,烧掉:~物证|~核武器|~鸦片|把不能带走的文件全部~|他~了大量的书籍。

○扬弃yáng qì

(动)保留旧事物的积极因素而抛弃其消极因素:~旧的思维模式|~旧哲学。

○遗弃yí qì

(动)抛弃:被人~|~了家庭|被~的房屋。

●保藏bǎo cáng

(动)把东西藏起来以免遗失或损坏:好好~|妥善~|~多年的古画。

●保存bǎo cún

(动)使继续存在:~证件|~文物|~鲜果的方法|所有的名胜古迹都~下来了 |这些东西都~在仓库里。

●保留bǎo liú

(动)保存不变:~着旧习 |~着辫子|永远~下去。

●采纳cǎi nà

(动)接受(意见、建议、要求):未能~| 多被~|~了我的意见|~他的建议|拒不~。

●储藏chǔ cáng

(动)保藏:~室|专阁~|~珍宝之地|浑身~着使不完的精力。

●储存chǔ cún

(动)(物)存放起来,暂时不用:~粮食|水库~了不少水|~大堆柴火|~在软盘中。

●存留cún liú

(动)保留;保存;留下:有几篇文章还可~|现今~的古代遗迹|指印~在刀上|~下来的幸运者|脑子里没~半点记忆。

●封存fēng cún

(动)封闭起来保存:~侵权商品 |长期~的资料|禁书~不卖|全部~|~起来。

●捃拾jùn shí

(动)拾取;收集:~故事|~异闻|~方言例子。

●留存liú cún

(动)保存:~资料|~在记忆中|~至今。

●拾取shí qǔ

(动)把地上的东西拿起来;捡:~贝壳|~干柴|~硬币|躬身~。

●收藏shōu cáng

(动)收集保藏:~文物|~家|几代人都~古币 |~邮票|~酒瓶。

●吸取xī qǔ

(动)吸收采取:~经验教训 |~营养|~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

●吸收xī shōu

(动)接受;接收:~积极分子|把资金~过来|~了所有股票|正式~他做情报员。

●珍藏zhēn cáng

(动)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本|把诗稿~起来。

●贮藏zhù cáng

(动)储藏:~过冬物品 | 山中~着金矿|心里~着许多故事。

●贮存zhù cún

(动)储存:~种子|便于~|~在记忆深处。


排泄;摄取、吸取、吸收

○排泄pái xiè

(动)生物把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物|~器官|皮肤~汗液|植物把多余的水分和矿物质~出体外。

●摄取shè qǔ

(动)生物吸收营养:~养料|~食物|~营养|钙质~不足|~生命必需的物质。

●吸取xī qǔ

(动)生物吸收营养:~养分|植物利用根~土壤中的水分。

●吸收xī shōu

(动)生物把组织外部的物质吸取到组织内部:吃得虽多,但不~|植物的根~水分和无机盐。

吸收←→剔除 扬弃xī shōu ← → tī chú yáng qì

吸收:将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
剔除:将不好的去掉。
扬弃:抛弃。
【例】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 生活是杂色,不可能干干净净地扬弃旧的,或完完全全地接受新的。(陆星儿:《达紫香悄悄地开了》)


吸收←→发散 释放xī shōu ← → fā sàn shì fàng

吸收: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
发散:把内部的某些物质散到外界。
释放:将所含的能量或物质放出来。
【例】 为了使它们物尽其用,工业生产上常用深度冷冻法或油吸收法将其一一分离。(上海师范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编写组: 《有机化学知识》) 土壤中的有机质在透气良好的条件下会矿质化而释放出养分,可是在透气不良的还原条件下,则又会形成一些阻碍作物生长的有害物质如H2S等。(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化工学院《无机化学》编写组:《无机化学》) 傍晚,地面所吸收的热量慢慢发散了出来。


排泄←→吸收pái xiè ← → xī shōu

排泄:生物把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
吸收:生物把组织外部的物质吸到组织内部。
【例】 凡有被他遇见的,却用作生活的材料,一路吃过去,象白蚁一样,而遗留下来的,却只是一条排泄的粪。(鲁迅:《书信·致肖军、肖红》) 不过事过境迁,“酒饭”已经消化,吸收,只剩下似乎毫无缘故的“公平话”罢了。(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二)》)

吸收

吸收

吸(~水;~墨;~热) 抽(~水;~气) 吃(~水;~墨) 摄收 餐挹
吸收液体:吃(纸~水)
对知识等的理解吸收:消化
把不同内容的东西吸收进来:兼收并蓄
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集思广益 集益广思 集思广谋 广思集益 广益集思 积思广益
批判吸收中外有用的东西:洋为中用
抛弃旧的,吸收新的:弃故揽新
扬弃旧的,吸收新的:吐故纳新
(思想上接收某些东西:吸收)

☚ 吸取   采取 ☛

接受

接受

受(登受;被受;诞受) 膺 纳(纳受;采纳;允纳;接纳;包纳;俞纳) 领(领受;领纳;领承;领略) 应(诞应) 承(承受;承接;承纳;秉承) 闻 禀 授 衔 吸收 接取 请佃 请奠
敬请对方接受:敬受
接受别人馈赠、邀请等时说的客气话:却之不恭
接受部下拥护:得士死力
听从,接受:听(听受)
应付,接受:应接
可以接受:可取
容纳接受:容(容受) 颂
收纳接受:收受
预先接受:预奉
顺从地接受:顺受
表面上接受:貌受
理应接受:义不容辞 义不得辞 义不容隐 义不容却 义弗克辞 义无所辞
道理上不容推辞:义不劳辞 谊不容辞 谊不敢辞
情面上不能推却:情不可却
无功而接受:虚受
凡是来的都不拒绝:来者不拒 来者勿拒来而不拒
(收取给予的东西:接受)

另见:接收 接纳 收取 收回 收录

☚ 接受   接受的方面 ☛

吸收absorption

有机体把组织细胞外部的物质转运到内部的过程。如肾小管上皮细胞,胃肠道黏膜等都有吸收功能。胃肠道内的营养分通过黏膜上皮进入血液、淋巴或黏膜下组织间隙的过程称胃肠吸收(gastro-intestinal absorption)。这个过程至少包括营养分由肠腔进入上皮细胞和由上皮细胞进入黏膜下组织间隙两步。因此整个吸收过程中养分要通过上皮细胞的腔面和基底面两层质膜。由于质膜对不同营养物质的转运功能不同,吸收的方式和途径也不一样。一般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形式。在动物体内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大肠和反刍动物前胃也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吸收

吸收xishou

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各段消化管的粘膜上皮细胞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食物在各段的消化情况和停留时间也各不相同,故消化管各段对物质的吸收功能也不一样。食物在口腔以及食道内基本不被吸收,口腔粘膜一般只能吸收某些药物,如硝酸甘油。胃只能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剩余的水和无机盐及一些维生素。实际上各种物质主要在小肠内被吸收。关于物质通过小肠粘膜的吸收机制,目前认为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两种方式。而且吸收的物质,不仅仅是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消化液中的有机成分和水也被重吸收。

☚ 消化   粪便常规检查 ☛
吸收

吸收xishou

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由于食物在消化道各段的消化情况和停留时间各不相同,故消化道各段对物质的吸收功能也不一样。食物在口腔及食道内基本不被吸收,口腔粘膜只能吸收某些药物,如硝酸甘油。胃只能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大肠主要吸收剩余的水和无机盐及一些维生素。实际上各种物质主要在小肠内被吸收。如糖被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由肠绒毛吸收入毛细血管,经门静脉入肝。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氨基酸,也在小肠的上段被吸收,吸收的形式与单糖相同。脂肪被消化后生成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在胆盐的作用下,也是在小肠的上段被吸收。甘油和脂肪酸在小肠上皮细胞内重新合成中性脂肪,并在外面包了一层膜,变成乳糜微粒进入淋巴,再经淋巴转入血液。水溶性维生素通过简单的扩散形式被小肠吸收;脂溶性维生素与脂类的吸收密切相关,当脂类吸收不良时,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大为减少。此外,小肠还吸收水分、钠、铁、钙等无机盐。吸收机能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支配。如刺激迷走神经可加强小肠的吸收活动;切断迷走神经则减弱小肠的吸收活动;甲状腺素能提高小肠对单糖的吸收能力等。

☚ 消化   消化系统 ☛

吸收absorption

系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后经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机体从外界摄取的食物需经消化道肌肉舒缩的机械研磨和消化液中各种酶的化学消化,水解为较小分子后方可被消化道粘膜摄取,转入血液循环后供机体利用。消化道各段均具有吸收功能,但以小肠的吸收功能最强。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及各种无机盐大部分在小肠吸收。各种疾病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可影响吸收,导致机体营养不良。

吸收

食物(糖、脂肪、蛋白质)经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

“气体吸收”的简称。化工单元操作的一种。是用适当的液体为吸收剂以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操作。利用气体中各组分溶解度的不同,使易溶的组分有选择地溶于吸收剂中,而与剩余的气体分离。按照吸收时溶质是否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可分为化学吸收和物理吸收。


吸收

物质吸收其他实物或能量的过程。前者如石灰或硫酸吸收水分,固体或液体吸收空气或其他气体等;后者如玻璃吸收紫外线,金属吸收X射线以及水吸收声波等。

吸收

物体将外界的某些物质吸收到内部;或使某些现象、作用减弱或消失。如电磁吸收,海水声吸收。

吸收

吸收

吸收是指营养物质在消化管腔内通过消化管上皮被摄入血液、淋巴或粘膜下组织间隙的过程。小肠是进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结构利于吸收,人活体小肠长约2.5m,其中十二指肠长约25cm,空肠约125cm,回肠约100cm,小肠表面积约200m2。它通过三种结构增加表面积,一是粘膜的环状皱襞,二是粘膜的伸入肠腔的指状突起、绒毛,三是绒毛上的柱状吸收细胞肠腔面上的微绒毛。此外,小肠粘膜表面常形成多种形状的皱褶,其形状经常变换,称为粘膜运动。小肠绒毛也能作节律性的伸缩运动。这些都有利于肠粘膜与食糜的接触和挤压以盲端起始的淋巴管,而促进吸收。
小肠中的淋巴和血管系统都很发达。每一绒毛都含有一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网引流至小静脉,后者排空至门静脉。每一绒毛中还含有一以盲端起始的中心乳糜管,后者排空至淋巴管,最后注入左侧胸导管。
肠的血流量,特别是肠粘膜的血流量对吸收有重要意义。人进食时肠系膜的血流量约为400ml/min。正处于消化相时约为750ml/min。根据对犬的研究,在静息时粘膜血流量占系膜血流量的约50~60%,而于消化时为60~80%。肠的血流量约为淋巴流量的500~1,000倍,所以如果一种物质如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血管和淋巴管的速度一样的话,那么便将有99%以上经血液途径吸收。然而脂肪的吸收则主要是经淋巴途径的。
小肠的吸收能力在正常时远远超过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表1是估计的人小肠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吸收的研究方法
在体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 临床所用的方法多为间接地估价小肠的吸收能力。常用的有三种。
(1)耐量试验: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原理是在向小肠内引入一种试验物质后,测量该物质在血液中或尿中的水平。目前临床常用的物质及正常值见表2。
(2) 平衡试验:此法的原理是,仔细测定试验物质经口的摄入量和粪中排出量,二者之差可作为吸收的度量。由

表1 人小肠对不同物质的吸收能力

物 质人每天的吸收能力
克(g)毫克分子(mmol)

葡萄糖
氨基酸
甘油三酯
胆固醇

维生素B12
18,000
3,000
600
700
4
0.012
0.000001
1,000,000
20,000
5,000
900
10
0.2
0.000001

表2 人的小肠吸收试验

试验物质剂量判断的
部 位
测定标本正常值
D-木糖
维生素B12
乳糖
海藻糖
异山梨糖醇
5g或25g
1μCi
50g
50g
5g
回肠
空肠
全部小肠
全部小肠
回肠
尿
尿
血糖
血糖
尿
5小时内>20%
24小时内>10%
血糖升高>20mg%
指数>0.3
5小时内>15%

于结肠中细菌的分解作用,这一方法在研究有机物的吸收中受到一定限制,不过对研究无机离子还是有用的。
(3)小肠插管: 此法的原理是使用一个远端附有一个可塌陷的橡皮球的双腔橡皮管,通过其中的一个管腔可把气球吹胀。被吹胀的气球可被肠蠕动送至小肠的任何位置,并使肠腔阻塞。从另一管腔可吸出肠液,在进食不同物质的前后吸取肠内容物,以研究小肠的吸收功能。在动物身上可用外科手术做各种肠瘘和血管和胸导管插管,如古典的Thiry-Vella永久性肠瘘、London的永久性门静脉套管等都可用来研究小肠的吸收功能。
在动物研究在体小肠吸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通过胃管向不麻醉的大鼠的胃中直接注入一定容积的液体。实验末期把全部胃肠的内容物冲洗出来,对未吸收的内容物进行分析。如果在试验溶液中加入一种可溶的、不能被吸收的标记物,如酚红,以测定吸收期间胃排空和通过小肠的时间,则更提高了此法的意义。另外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方法是结扎肠襻法。即动物麻醉后暴露出一段小肠,结扎其两端,向此肠袢中置入受试物质,然后测定该物质从肠腔中消失的量。
离体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 (1) 隔离室: 这是一个用玻璃制成的有两个小室的装置。两个小室之间放一片小肠,可观察物质从这一侧通过小肠膜到另一侧小室的转运。这一装置也被广泛地用于研究生物膜的转送功能。
(2) 离体小肠段的循环流动供氧技术: 小肠上皮的氧需要量很大。在离体研究中要注意充分供给氧。可在一段小肠的两端各连上一个玻璃管。这两个管子通过橡皮管和溶液贮池及氧供应装置相连。温暖的溶液从贮池经一个管子流经肠腔,再从另一端的管子流回贮池,中间并流经一个充氧的管子。这段小肠悬于一容器内,容器中的溶液也被不断充氧,以供应浆膜氧。测定容器中受试物质和肠腔内液中该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即可计算出吸收情况。
(3) 外翻肠囊法: 取出一段小肠,把粘膜翻向外侧,两端结扎,向囊腔一面是肠的浆膜侧。囊内装满液体,把肠囊充胀。这样,各个绒毛便被分开,充氧的生理盐溶液得以在绒毛间滚动。囊外加受试物质,这些物质可被吸收至囊内液中。此法装置简单,无需对肠腔循环供氧装置。此法后经改良,即外翻肠段只在一端结扎,另一端连在一小试管上。这样,就可多次从囊腔中采取样品。
(4) 组织积聚法:原理是从外翻囊上割下一段宽约1~5mm的小肠环,观察它摄取或积聚被试验物质的能力。这一方法简单,且可重复。同理可以采用肠绒毛制备和分离的肠细胞研究它们摄取试验物质的能力。
吸收的机理 吸收至少可分为两个过程:
❶物质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❷物质从上皮细胞进入粘膜下组织间隙。上皮细胞的肠腔面的质膜和基底面的质膜可能有着不同通透和转运物质的功能。进入上皮细胞的某些物质不一定就以原来形式出现于细胞的另一侧,它们可以在细胞内被代谢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而出现于粘膜下组织间隙。这些都使吸收过程复杂化。就小肠吸收的本意来看,即从肠腔内物质通过小肠上皮进入血液、淋巴或粘膜下组织间隙这一总的过程而言,吸收的完成有以下几种主要方式。
被动扩散 小肠内的这种吸收过程不消耗能量,不能逆浓度梯度进行,无竞争抑制现象,物质通过小肠上皮单纯地受物质分子大小和物理化学因素,如物质的荷电情况,脂溶性程度等的决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物质的吸收率取决于它在肠腔内的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之差。实验证明,山梨糖、木糖、赤藓醇、丙二酰胺和尿素的吸收是符合于被动扩散的特点的。据对不同分子大小的物质的吸收率的计算,估计小肠上皮细胞允许物质通过的微孔的半径为4A左右。
由于质膜的基架是双分子类脂层,所以脂溶性大的物质的吸收率大于脂溶性小的。例如己基巴比妥的脂溶性大于巴比妥,它的吸收率也大于巴比妥。
被动扩散不是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方式。相反,小肠对很多物质特别是那些荷电的或分子量大的物质的扩散是一个高度有效的屏障。营养物的吸收主要是靠小肠上皮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转运机理完成的。
易化扩散 这是一种以载体作媒介的转运过程。具有下述特点:
❶有专一性。即某种载体只促进某种物质的吸收;
❷有饱和现象,即当物质的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其吸收率将达到一最大限度;
❸竞争性抑制,例如葡萄糖与半乳糖之间可以交互抑制;
❹Q10高。这一机理可以大大加速物质达到扩散平衡的速度,但它不需直接消耗能量,也不能逆电化学梯度转运。
渗透 渗透可为吸收水份的一种方式。如果血液和细胞下组织间隙液的渗透压高于肠腔液,例如由于吸收了溶质,则水便由肠腔渗透入细胞下组织间隙和血液。反之,如肠腔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液,如服了不易吸收的盐类(如MgSO4),则水又可从血液进入肠腔。
主动转运 这是一种需要消耗能量, 可以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物质通过膜的转运。例如用离体小肠制备所做的葡萄糖的吸收实验。发现通过吸收,小肠浆膜侧的葡萄糖浓度可达到粘膜侧的100倍以上。在无氧情况下,这种逆浓度梯度的吸收过程便完全消失。主动转运也具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入胞作用 入胞作用是种系发生上原始的摄入食物的方式,其方式是通过细胞膜的内陷包围食物颗粒或伸出伪足把食物颗粒卷入细胞内,在细胞内消化食物颗粒。如果摄入的是固体物,则称为吞噬。如果摄入的是液体,则称为吞饮。一般认为,高等动物已丧失了这种原始的消化方式,其消化过程是细胞外性质的。但小肠对一些颗粒物质,如完整的蛋白质、甘油三酯还可以入胞方式吸收。各类营养物质的吸收
糖的吸收 糖在小肠中几乎全部是以单糖形式吸收的。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吸收很快,而且能逆浓度梯度进行,被认为是典型的以主动转运方式被吸收的。有些糖、如山梨糖、木糖、阿糖的吸收是被动扩散过程,果糖则介乎二者之间。
葡萄糖的吸收需要Na+的存在。不论离体和在体实验都证明,在无Na+时,葡萄糖不能主动性地吸收。而且Na+只有存在于粘膜侧才有效。抑制Na+主动性转运的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也抑制葡萄糖的吸收。根据这一事实,一般认为,葡萄糖被主动性吸收的机理在于它和Na+的转运相耦联。Crane (1965)提出了一个Na+-葡萄糖耦联转运的模型。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Na+与膜上的载体相结合,然后再与葡萄糖结合,形成“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而且除非载体已经携带Na+,否则,单独糖分子是不能与载体相结合的。“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依靠Na+的电化学梯度从膜的肠腔面移向细胞浆方面,把Na+释放到低浓度中,而使葡萄糖进入高浓度中。进入细胞内的钠被膜上的钠泵驱出,以维持细胞内的低钠浓度。葡萄糖在细胞内的集聚所需的能量则由钠梯度供给。细胞内高浓度的葡萄糖则从细胞底面进入细胞下间隙,此后进入门静脉血中。
根据葡萄糖分子中不同位置碳上的羟基被改变对葡萄糖吸收的影响,发现第二位碳上的羟基对主动转运是必需的,而1、3、4、6位碳的羟基被取代时,则不影响葡萄糖的主动转运。同时D-吡喃糖的环状结构也是必需的。所以第二位碳原子上有一羟基的D-吡喃糖环状结构是被小肠转运的最低限度结构。可能在吸收过程中,在Na+存在下糖和载体结合时,第二位碳上的羟基使膜上的分子内酯断开,而在膜和糖之间形成一酯键。在被送到细胞内时,分子内酯又再生成,糖被释放入低钠浓度的细胞内。
据研究,小肠上部吸收糖的能力大于下部,而胃和结肠几乎都不吸收糖。十二指肠在糖吸收中是十分活跃的。人十二指肠吸收糖的能力为10g/h以上。当给予等渗葡萄糖溶液时,在十二指肠的末端近50%的糖已被吸收,在达到回肠时约90%的糖已被吸收。
蛋白质的吸收 食入的蛋白质几乎完全被消化酶水解为氨基酸。完整的蛋白质分子不被吸收。如有吸收,其量亦极微,无营养意义,且很可能是由于小肠上皮暂时的局部缺陷所致。食入蛋白质后,肠腔中的氨基酸浓度升高,血中氨基酸浓度升高,血浆中无可测出的多肽。说明完全水解为游离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吸收形式。在人,蛋白质的吸收在通过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时即接近完成。
实验证明氨基酸的吸收有构型特异性。L-氨基酸的吸收率约为D-异构体的6倍,而且L-氨基酸可以逆浓度进行。说明,L-氨基酸的吸收为主动转运。氨基酸的类型不同,其吸收途径可能也不同。一类途径是为中性氨基酸的。一种中性氨基酸的吸收可为其他中性氨基酸部分地交互抑制,而不受酸性或碱性氨基酸的影响。一类途径是为碱性氨基酸的。不过中性氨基酸也可使用此一途径。一类途径是为酸性氨基酸的。一类途径是为亚氨基酸系统,专一性地为脯氨酸、羟脯氨酸和二甲基甘氨酸的。
氨基酸的转运和糖的转运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需要肠腔内有Na+存在。主动转运的糖可抑制氨基酸的转运,既抑制赖氨酸,也抑制缬氨酸和甘氨酸的转运。说明糖和氨基酸可能是竞争一种能量系统,而不是载体水平相互作用。
大多数氨基酸在通过小肠上皮时不发生改变,但有少数氨基酸,如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在吸收时在肠上皮细胞内可发生氨基转移作用。例如在离体小肠观察到,与肠浆膜侧和粘膜侧谷氨酸消失的同时,浆膜侧出现丙氨酸。在动物的整体实验中也证实了这一现象。将谷氨酸溶液注入结扎的肠襻流出的静脉血中的丙氨酸增多。
脂肪的吸收 脂肪或甘油三酯不溶于水,而小肠上皮细胞为一层水所覆盖。甘油三酯通过水相到达吸收面必须有一些特殊机理,此机理包括:乳化(通过肠蠕动)、脂解和微团的形成。
脂解通过胰脂酶。后者的活性为辅脂酶所增强。甘油三酯的分解产物为二个分子的自由脂肪酸和一分子的甘油一酯。甘油一酯的两个分解产物都是双亲性的,即每一分子有一亲水端和一疏水端,它们不溶于水。在吸收前必须先能溶于水。这主要是通过胆汁酸完成的。胆汁酸也是双亲性的,它在超过一定浓度后可形成微团。微团是多分子的凝聚物,其空间排列是不溶于水的一端向内互相相对,溶于水的一端向外。这样,这一微团可成为水溶性的。甘油三酯的分解产物掺入这些胆汁酸微团的中央,它们也是疏水的一端向中央,亲水的一端向外。这样形成的混合的脂类微团也是水溶性的,因而可以通过水层到吸收面。脂类微团到吸收面时又分离出脂肪酸和甘油一酯,此二物为脂溶性的,可通过细胞膜扩散至细胞内。胆汁酸留在肠腔,以后在回肠内吸收。
脂肪酸从上皮细胞膜进入胞液不是被动扩散,应有一转运机构。胞液内有一蛋白质叫脂肪酸结合蛋白质,分子量约12,000,它来完成这一转运功能。它和质膜上的脂肪酸结合,把脂肪酸通过胞液运到滑面内质网。在滑面内质网中,脂肪酸经脂肪酸-辅酶A连结酶的作用形成脂肪酸-辅酶A,再经甘油一酯酰基转移酶形成甘油二酯,进而形成甘油三酯。在内质网中合成的甘油三酯,在从小肠进入淋巴之前需先变为水溶性,这是通过和脱辅基脂蛋白相结合来完成。由此形成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进入淋巴。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还含有磷脂、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对于脂类被包入脂蛋白及其从上皮细胞中出来,高尔基体是一关键位置。其详细机理尚不清楚。蛋白质合成功能的正常也是脂类从上皮细胞进入淋巴的先决条件。蛋白质合成障碍将导致脂肪吸收障碍。
乳糜微粒和VLDL进入血液循环后。它们在血中的清除由脂蛋白-脂类在离开小肠上皮细胞后主要被淋巴管移除,因为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能自由透入毛细淋巴管,而不能透入毛细血管中,被吸收的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在淋巴中出现的比例取决于它们掺合入甘油三酯的程度。未被再酯化为甘油三酯的脂肪酸可以经门静脉血液运走。此外,短链(<8个碳)的脂肪酸很少进入淋巴,长链(>14个碳)的脂肪酸则主要是进入淋巴。胆固醇则不论是否酯化,均进入淋巴。
在人类,十二指肠的末端和空肠的近侧段对脂类的吸收非常迅速。在回肠近侧段所有的脂类都已吸收完毕。离体小肠实验也证明小肠上端是吸收脂肪的主要部位,而且在该段从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的能力也最大。
水和电解质的吸收 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是肠的一项重要功能。此一功能的损坏可导致水和盐的严重损失,甚至危及生命。人肠每天要处理5~10L内源性的分泌液(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和肠液)和食物的液体。其中仅约150ml从粪中丢失,其余均需在肠中吸收。
胃和十二指肠不是吸收水和电解质的重要部位。虽然水通过胃肠粘膜的流动是双向的,但在胃和十二指肠很少有净剩吸收。在人吸收液体的重要部位是上段小肠。动物实验证明,空肠吸收水和钠约比回肠多一倍。
(1) 水的吸收: 水的吸收主要靠渗透原理。亦即水的移动与渗透压梯度有关。此项渗透压梯度是由于肠管中的不等渗或等渗溶液中的盐被吸收造成的。所以水的吸收乃继发于溶质(通常是NaCl)的吸收。
(2) 钠的吸收: 钠的吸收是一消耗能量的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主动过程。在人,小肠的任何水平都能吸收水和盐,但各段各有其特点。在空肠水和盐的吸收主要是与糖和氨基酸的主动转运相耦联进行的被动性过程,所以钠的吸收明显地受水移动的影响和受加入葡萄糖、半乳糖和重碳酸根的刺激。而在回肠则大部分钠是主动性吸收,因之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据测定,人回肠钠的吸收要逆着明显的电梯度(5~15mV)和化学梯度 (110mEq/L),而在空肠,钠的吸收则无电梯度和很小的化学梯度(13mEq/L)。
在空肠中虽然钠的吸收是被动性的,但在有NaHCO3存在时,则钠的吸收是主动性地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这是由于HCO3-的吸收在空肠是与H+的主动分泌耦联进行的。Na+和HCO3-之间的联系则是由于Na+-H+交换的缘故。
(3) 钾的吸收:似乎是被动性的,因为钾从肠腔到血液的流动随其在肠腔内浓度的增加而直线性地增加。在空肠和回肠钾的净剩移动仅顺着电化学梯度出现。
(4) 铁的吸收:人每日约吸收1mg的铁。食物中的铁大多以Fe3+状态的氢氧化铁和铁盐的形式存在,在酸性介质中它们易形成自由的Fe3+离子,故胃酸可促进铁的吸收。Fe2+的溶解度比Fe3+的大,故Fe2+的吸收比Fe3+要快得多。 维生素C能使Fe3+还原为Fe2+,故可促进铁的吸收。Fe2+从肠腔进入细胞粘膜后被氧化为Fe3+。Fe3+作为磷酸氢氧化铁和脱铁铁蛋白结合生成铁蛋白,后者是铁在肠细胞中的贮存形式。铁蛋白中的铁在粘膜的血管面被还原为Fe2+形式。进入血液后Fe2+被氧化成Fe3+,铁和血浆球蛋白结合,叫做运铁蛋白。如果肠腔内铁浓度很高,它也可不经过形成铁蛋白步骤而直接进入血液。
十二指肠和空肠是吸收铁的主要部位。扩散可能是铁吸收的机理。但在十二指肠证明铁可逆浓度梯度吸收,而十二指肠也是含铁蛋白最多的部位。铁的吸收受体内的铁需要量的调节,在贫血、妊娠或处于体内铁贮存减少的人,小肠吸收铁的能力增大。其机理可能是由于肠细胞内贮存的铁量减少。也有证明认为体内铁含量的改变可影响肠粘膜中与铁结合的特异受体的生成,而调节铁的吸收。
小肠也可吸收血红蛋白铁(血红素),其吸收比无机铁的吸收还要好。
(5) 钙的吸收: 钙在小肠和结肠全长都可逆电化学梯度主动性地吸收。钙盐易溶于酸性溶液中,难溶于碱性溶液中。所以它在酸性较大的小肠上段,特别是十二指肠吸收最快。根据对能量代谢和维生素D的依赖性,钙的吸收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从肠腔进入粘膜细胞,此一步骤不依赖氧化代谢,但依赖维生素D。第二步是从粘膜细胞进入血浆。这是一种位于细胞基底或侧面的泵的主动转运过程。依赖于能量供应和维生素D。在维生素D刺激钙吸收之前有一延搁时间,说明在钙的转运中需要合成结合钙的蛋白质。在人十二指肠中已报道有两种结合钙的蛋白质。
胆固醇的吸收 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能力有限,最多为每日2g。肠腔中的胆固醇除来自食物外,还有两个来源:
❶主要来自胆汁,
❷少量来自小肠粘膜的分泌与脱屑。这些内源性的胆固醇大约占胆固醇总吸收量的一半。胆固醇的吸收需要胆盐。胆固醇被胆盐乳化,颗粒体积减少,然后通过在膜的类脂物部分中的溶解而扩散入小肠粘膜细胞内。胆固醇进入粘膜细胞后大部分 (约2/3)被酯化,1/3为游离形式。它们进入乳糜微粒中,以此形式离开小肠细胞。胆固醇吸收后只进入肠淋巴管。胆汁酸的吸收 通过胆汁分泌入肠腔的胆汁酸一部分被肠吸收回去,而又被分泌入胆汁,这一循环过程叫做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而存在,故更呈极性化,更易溶于水。根据动物实验证明,下部回肠可以逆5~15倍浓度梯度吸收牛磺胆酸,而空肠则不能吸收胆盐。
磷脂的吸收 磷脂在肠腔中大部分完全水解为脂肪酸、甘油、磷酸盐及其他化合物。它们按各自的方式吸收。有一小部分磷脂不被水解而完整地吸收入小肠上皮细胞。在细胞内进入乳糜微粒。
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化学结构差别很大的一些维生素。其中非离子化的弱酸和弱碱。特别是分子量较小的,很容易以扩散方式被吸收。属于此类的有盐酸吡多醇、核黄素、烟酰胺、肌醇、对位氨基苯甲酸、抗坏血酸和生物素。人的小肠对它们的最大吸收能力是每日0.1~0.2g或稍多。强电解质或分子量大的维生素,如硫胺素和胆碱则不易吸收。叶酸含有二个羟基,其吸收速率处于上述二者之间。维生素B12分子量较大(约1,500),又是离子化的,所以难以吸收。
(1) 硫胺素的吸收: 硫胺素是大的强碱分子,很难吸收。人的每日最大口服量是5mg。当肠腔内浓度高时,硫胺素的吸收是被动扩散方式进行的。肠腔内浓度低时,它的进入肠细胞主要是依靠载体作中介,从肠细胞排出到浆膜侧液体则是一种主动性机理。进入肠细胞和从肠细胞排出均需Na+的存在。
(2) 叶酸的吸收: 叶酸盐的多谷氨酸形式分子量大(1,215),不能被吸收。在吸收前被酶分解为一谷氨酸形式。它在十二指肠和回肠被主动转运。
(3) 维生素B12的吸收:生理量(2μg或更少)的维生素B12的吸收需要内因子存在 (见“胃液”)。实验和临床还提示有一“胰因子”在维生素B12吸收中起作用。胰功能不完全的病人可有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
(4) 胆碱的吸收: 胆碱虽然是一强碱,然而却很易吸收。因之可以推测小肠对胆碱的吸收是依靠一主动转运机理。
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这类物质的吸收是以溶解于细胞膜上的类酯物中的方式通过扩散进行的。维生素K、D和胡萝卜素的吸收必需胆盐存在,维生素A和E的吸收也可能需要胆盐的存在。这说明脂溶性维生素在吸收之前必须乳化。它们的大部分(70%以上)吸收以后通过淋巴乳糜微粒而进入血流。
☚ 摄食和饮水调节   能量代谢 ☛

吸收

resorption

吸收

❶absorb; suck up; assimilate; take in;imbibe;draw
❷recruit;enrol;admit
他吃得多,但~不好。He eats a lot but is not good at assimilating food./~存款deposit taking/~某人参加工作draw sb into the work/~入党admit into the Party/~水分suck up moisture/~外国资本absorb foreign capital/~新的活力和智慧absorb new lifeblood and talent /~新鲜血液absorb fresh blood/~游资absorb idle funds/~知识absorb (or imbibe)knowledge /~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障碍malabsorpt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