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名《和剂局方》,宋太医局编集的一部官修方书。1078~1085年,编订《太医局方》,为本著初刊本。1102~1106年宋药局定制剂规范,始称《和剂局方》,1107~1110年校正,分5卷,21门,录方297首,1148年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故书名亦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208年,许洪校正注释,随条附增《吴直阁得效名方》及其他一些方剂,将自编专论药物炮炙和修治等的《和剂指南总编》3卷,附于卷首。于卷首。又经1225~1227年,1241~1252年间的增补,终成定本。全书共10卷,14门,788方。 《和剂局方》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分诸风、伤寒、疾饮、诸虚等14门,列方之后,详述主治、证候、配伍及修制法等。书中亦存某些错误,如《四库全书总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引岳珂《桯史》称:“和剂局方乃当时精集诸家名方,凡几经名医之手……然其间差讹者亦自不少,且以牛黄清心丸一方言之,凡用药29味,寒热讹杂,殊不可晓。”本书流传至今的名方效方甚多,疗效不可否认,如至宝丹、紫雪、苏合香圆(丸),及妇科常用药逍遥散、四物汤,儿科常用药五福化毒丹,肥儿圆(丸)等均出自此书。。此书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铅印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和剂局是宋代官府设立的药局,专事管理药材和药剂的经营业务。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即已有和剂局、惠民局之设。至徽宗崇宁年间 (1102—1106),药局拟定了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宋大观年间(1107—1110),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奉敕编修,增订内容,分为5卷,21门,收297方。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和剂局方》改称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嗣后又经绍兴年间 (1131-1161)、宝庆年间 (1225--1227)、淳祐年间 (1241-1252)多次重修,逐步增订为10卷、14门、788方。《宋史·艺文志》载“陈师文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卷”,宋《通志·艺文略》载“和剂局方,五卷”,《郡斋读书志》和 《文献通考》均载 “和剂局方,十卷”; 明 《秘阁书目》、《文渊阁书目》、《箓竹堂书目》等载 “太平和剂方”; 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八千卷楼书目》、《壬子文渊阁所存书目》等均载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本书宋版已佚,现存版本主要有:元建安宗文书堂郑天泽刊本,元至正高氏日新堂刊本,明叶氏广勤堂刊本,熊氏种德堂刊本,清 《四库全书》本,《续知不足斋丛书》 本。 本书现存版本为10卷。卷1为治诸风;卷2为治伤寒;卷3为治一切气;卷4为治痰饮;卷5为治诸虚、治痼冷;卷6为治积热、治泻痢;卷7为治眼目疾、治咽喉口齿;卷8为治杂病、治疮肿伤折;卷9为治妇人诸疾;卷10为治小儿诸疾。全书病分14门,载方788道,最后附 《指南总论》3卷,专论药物炮炙和修治。 本书是宋代以来最有名的方书为一,是研究和应用局方的经典文献。它在两宋盛行二百余年,成为临床医生的方剂手册和药局的配方蓝本,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以后各家方书大量引用,许多方剂已作为成方规范流传至今,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十全大补丸、参苓白术散、平胃散、逍遥散、二陈汤、至宝丹、活络丹、藿香正气散、苏子降气汤等,清代《汤头歌诀》的许多方剂都出自本书。本书的主要特点有二:1. 立局方之规矩。所录各方,均采自各地所献,经临床验证确效,由药局审定立为规范。故岳珂程史曰: “和剂局方及当时精集诸家名方,凡几经名医之手,至提领以从官内臣参校,可谓精矣。”2.兴成药之风气。本书以局方为规范,积极提倡和推广丸、散等成药,不但可使医者随诊据证检方,使患者寻赎现成丸散,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成药的研制和生产。故朱震亨在《局方发挥》一书中赞其“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由于局方的规范化,在临床应用上如苟于拘泥会有碍随证加减变化,后世医家对此亦多警诫。本书对局方研究和方剂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称: “此书盛行于宋、元之间,至震亨 《局方发挥》 出,而医学始一变也。” 本书刊行甚广,后世应用和研究亦多,见于论著者,以朱震亨的 《局方发挥》为代表。早年传至日本、朝鲜,现存有日正保四年(1647)村上平乐寺开版、日享保十五年(1730)桔亲显等校刊本。现代研究有刘景源点校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方书。宋陈师文等奉敕编辑。十卷。师文,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曾任尚书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等职,与裴宗元等人将官药局收藏药方加以校订,辑成《和剂局方》。分五卷,二十一门,收方二百九十七首。后几经重修增补,内容不断丰富,书名和卷数也有多次调整,至绍兴十八年(1148),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因取为书名。改分十卷,分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析、妇人诸疾、小儿诸疾十四门,增至七百八十八方。多民间常用有效方剂,方后除详列主治、证候和药物外,并对药物炮制方法加以说明。为临床处方和药局配方蓝本,盛行于宋元之间,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诸如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逍遥散等至今仍被应用。有元刻本 (后附《指南总论》三卷),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书名。一名《和剂局方》。10卷。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本书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而书名、卷数也有多次调整。最早曾名 《太医局方》。1107年前后陈师文等重新修订,又先后改名为《和剂局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数也有5卷本、10卷本不一。现存通行本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均系收录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有的刊本在书末附有陈师文等撰《图经本草药性总论》 (为本草提要性质的著作) 和许洪撰《用药总论指南》(为药物总论性质的著作)各3卷。解放后有排印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国医学著作。1107~1110年间,政府诏令太医裴宗元等校订而成《和剂局方》。全书共5卷,分21门,载方297首,为该局的制剂规范。后多次增补,1151年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这时全书已有10卷,附《用药指南》3卷,分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载方788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名。简称《和剂局方》,10卷。北宋大观年间 (1107—1110),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奉诏校订。宋代官府设立药局。分和剂局、惠民局,专司药物的制剂与出售。本书原为和剂局的成药处方配本,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1078—1085)。后陈承等将其校订编成《和剂局方》。共五卷,分21门,载方297首,为和剂局的制剂规范。宋南渡后,绍兴十八年 (1148) 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和剂局方》 又经增补、重修,于绍兴二十一年 (1151) 经许洪校订,定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此为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书之一。全书10卷,分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载方788首。每方之后,详列主治证候与药物,并细述药物的炮炙与药剂修制法。其中颇多名方,诸如至室丹、紫雪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逍遥散、华盖饮、藿香正气散、四物汤等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一部流传广泛,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对医生 “随征选方” 和医药人员 “修制方剂” 很有参考价值。但该书有些方用药偏于率香刚燥,有的药味庞杂,还由于它属法定官书,曾产生过拘泥于局方的流弊。该书今存有南宋 (残本) 及元、明、清十余种翻刻本,排印本,1985年书《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点校本。 ☚ 太平圣惠方 宣和书谱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书名。又名《和剂局方》。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本书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书名,卷数也有多次调整。现存本共10卷,据病证分为14门,载方788首,均系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修制法,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tài píng huì mín hé jì jú fāng《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古今医家书目(88)。方书名。宋·陈师文等校正。初刊于1078~1085年,校正于1107~1110年,嗣于1131~1161年。以后多次重修,每次均有增补,书名、卷数也有多次调整。和剂局是宋代官府设立有药局,专事掌管药材和药剂的经营业务,绍兴时改称药局为“太平惠民局”。现存本共10卷,分14门,载方788首。每方之后除详列主治证和药物外,对炮制法、药剂法等均有详细说明。本书流传广,影响较大,是宋代以来著名方书之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附指南总论三卷。宋陈师文 (生卒年不详)等撰。陈师文,北宋末临安 (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曾任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大观中(1107—1110)奉敕与裴宗元等人校订官药局所藏医方,辑成 《和剂局方》五卷。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官药局改称 “太平惠民局”,此书遂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并增补为十卷。此书历经增补,后附《指南总论》三卷,不知加于何时。书中收入七百八十八方,分十四门:治诸风、治伤寒、治一切气 (附积聚脾胃)、治痰饮 (附咳嗽)、治诸虚 (附骨蒸)、治痼冷(附消渴)、治积热、治泻痢 (附秘涩)、治眼目疾、治咽喉口齿、治杂病、治疮肿伤折、治妇人诸疾、治小儿诸疾。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方药皆经名医精选,每方必详述主治范围、配伍、数量并制剂方法等。此书盛行于宋元之间,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尚有许多成药沿用其方。书中亦有不少差讹之处,系因流传误写而致。书后所附《指南总论》三卷皆从《图经本草》中抄撮而来。其卷上总论处方、合和、服饵、用药诸法原则,并论及药性畏恶相反、服药禁忌及炮炙类例等;卷中阐述了中风、伤寒、瘴症等证治方法;卷下也是阐述诸种证治方法的内容。有元建安高氏日新堂刊本,元留畊畊书堂刊本,明刊本,清道光十年(1830)渤海高氏续知不足斋刊本,日本刊本,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8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铅印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tàipínghuìmínhéjìjúfāng医方书。一名《和剂局方》。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 ~1085 年。该书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在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 书名、卷数也多次调整。现存本共10 卷, 分为诸风、伤寒等14 门, 788方。每方均记其主治、配伍、修制法等。是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部方书。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医方书。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已有和剂局、惠民局之设,专司药物制剂。至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药局拟定了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大观时(1107~1110年),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分5卷,21门,收279方。宋南渡后,绍兴18年(1148年)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因此《和剂局方》也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后陆续添补绍兴、宝庆、淳祜年间方等,改为十卷。分诸风、伤寒、痰饮、诸虚等14门,共788方,每方之后,详列主治证候,其中名方很多,诸如至宝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以及妇科常用四物汤、逍遥散,儿科常用方五福化毒丹、肥儿丸等均出于此书。另外,该书还附有南宋太医助教许洪所编《指南总论》三卷,专论药物炮炙和修治。 ☚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