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平广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大型类书。李昉等人奉宋太宗之命集体编纂。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因为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名为《太平广记》。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开始,至次年八月结束,成书五百卷,目录十卷。六年(981)正月雕印。此书规模很大,旧刻本前开列的引用书目有343种,但据近人《太平广记引得》统计有475种。这些书许多已佚亡、残缺,或被后人窜改,赖此书得以存世。其中包含了宋代以前大量民间传说、故事。存世的有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谈恺刻本等。今有汪绍楹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中华书局,1961)。 ☚ 宋 消食茶 ☛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小说总集。宋李昉等奉宋太宗之命编辑。因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名。五百卷,另目录十卷。全书按性质、题材分为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细目,采录自汉至宋初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大量古小说资料。其中所引书籍多有业已散佚、残缺或被后人窜改者,赖此书得以考见。有中华书局1961年本。 ☚ 北梦琐言 隋遗录 ☛ 《太平广记》 大型小说类书。北宋李昉奉敕监修,同修者有扈蒙、李穆、汤悦、徐铉等十二人。从太平兴国二年(977)至次年八月告成,六年(981)正月雕版印行。全书五百卷,二百八十九万三千余字。内容分:神仙、道术、方士、异人、异僧、释证、报应、定数、感应、名贤、廉俭、吝啬、气义、知人、精察、俊辩、幼敏、器量、贡举、铨选、权幸、将帅、骁勇、豪侠、博物、文章、才名、儒行、乐、书、画、卜筮、医、相、伎巧、博戏、器玩、酒、食、交友、奢侈、诡诈、诙谐、嘲诮、梦、幻术、妖妄、神、鬼、精怪、再生、雷、雨、山、石、水、宝、玉、草木、龙、虎、畜兽、狐、蛇、禽鸟、水族、昆虫、蛮夷、杂录等等九十二大类,又附一百五十余细目。旧刻本列引用书目三百四十三种,据近人《太平广记引得》统计,其中书目有而书中没有的十五种,书目没有而书中实引的有一百四十七种,合计引书四百七十五种。所引书籍,已大半散佚,赖本书得以保存。全书自汉迄宋,取《道藏》、《释藏》野史、小说、轶闻琐事、僻笈遗文,广搜博取,编为此书,“盖小说家之渊海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本书搜罗了古代道佛宗教、鬼怪迷信、社会人情、技艺珍宝、动植奇闻等宏富资料,对后世的宗教、民俗、民间传说和诗文、话本、杂剧、诸宫调、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当代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故事的创作,仍是一丰富多采的素材宝库。 太平广记小说总集。宋人李昉(925—996)等编。五百卷, 目录十卷。昉字明远,饶阳(今属河北)人。仕汉、周,后归宋。三入翰林,太宗朝科平章事。曾奉旨编《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此编亦奉敕纂成,采集汉至宋初小说、笔记、野史、异闻。按故事内容分为九十二类,一百五十余子目。引书达五百二十六种,其中多已失传。鲁迅称之为“古小说的林薮”。采摭宏富,编纂有序,对研究中国小说史及辑佚、校勘有重要价值。有一九五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一九六一年中华书局重印本,一九八二年重印本。邓嗣禹编《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前哈佛燕京学社一九三四年版),可资检索。 《太平广记》小说类书。北宋李 太平广记 077 太平广记宋代类书,李昉奉旨监修,扈蒙、李穆、汤悦、徐铉等12人参加编修。全书500卷,自汉至宋对野史、小说、遗文、琐事卷帙少的,均予收编。其规模宏大,引用书目345种,分55部。本书因出版在太平兴国年间(981),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称之为《太平广记》。据近代研究者统计,有目无书者,有15种,书目未收,而书中引用者有147种,合计引书475种。所引的书籍,今已大半佚散,只因有此书方得以保留下来。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宋话本、元人杂剧、诸宫调以及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大都取材于《太平广记》中的故事,该书对后世文学、戏曲的发展与繁荣有深远影响。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右都御史谈垲肆力校刻,才得以广泛流传,明、清两代又有人陆续刊刻。1959年由人民出版社排印,1961年中华书局又校订修正,合成10册出版。 ☚ 太平御览 文苑英华 ☛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taiping guangji类书。宋代李昉等奉勅编纂。因书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共500卷,目录10卷,采自汉至宋初的野史小说、笔记、释藏、道经等400多种。原书每条注明出处,但错误较多,已无法精确统计。全书按题材性质分92类,又分150余细目。其中神仙故事占重要比例。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所引书有很多已散佚、残缺或经后人窜改,赖此书得以考见。最值得重视的是杂传记9卷,《李娃传》、《柳氏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传奇名篇,多数仅见于此书。另有收入不同类别的传奇如《古镜记》、《柳毅传》等等,都是现存最早的本子。 ☚ 酉阳杂俎 唐宋传奇集 ☛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Taipingguangji大型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等奉太宗之命编纂。成书于太平兴国三年(978),故名曰《太平广记》。全书共500卷,目录10卷,专门收录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全书按题材分为神仙、女仙、道术等92类,又分150多个细目。书中神仙鬼怪故事占有很大比重,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报应33卷,神25卷,鬼40卷。而书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杂传记9卷,《李娃传》、《柳氏传》、《元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许多传奇小说名篇,多仅见于此书;神魂类中的《离魂记》、龙类中的《柳毅传》、狐类中的《任氏传》、昆虫类中的《南柯太守传》等,亦均为现存最早的本子。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引书极为广泛。旧刻本曾于书前列一引用书目,共343种,实际上不止此数,据近人《太平广记引得》统计,其引书达475种。有些篇幅较小的书几乎全部收录,引文也比较完整,不随意删节。许多失传的书赖此书存其佚文,并可据以辑集;有传本的书,则可据其异文互校。加之本书分类较细,便于按题材索检资料,因此,是一部对校辑、研究古代小说极有价值的著作。鲁迅曾说:“我以为《太平广记》的好处有二:一是从六朝到宋初的小说几乎全收在内,倘若大略的研究,即可以不必别买许多书;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一类一类的分得很清楚,聚得很多,可以使我们看到厌而又厌,对于现在谈狐鬼的《太平广记》的子孙,再没有拜读的勇气。”(《破〈唐人说荟〉》)此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北宋末年,蔡蕃曾节取书中资料,编成《鹿革事类》、《鹿革文类》各30卷;明人冯梦龙也据此书改编《太平广记钞》80卷;明清人所编《古今说海》、《说郛》、《唐人说荟》等,也多转引此书内容,而妄改篇目,假托作者,不少研究者亦据此进行考订工作,鲁迅辑《唐宋传奇集》、《古小说钩沉》,均充分利用了此书;宋代以后,唐代传奇小说的单本已逐渐散佚,宋元的话本、杂剧、诸宫调等多采用《太平广记》中的故事,至于明清的戏曲、小说,也多从此书中取材。此书刻成后不久即将印板收起,故明代以前极少刻本流传。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谈恺据钞本校补刻印,即为现存最早的版本。今通行本为汪绍楹校点的排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中华书局1961年重印。 ☚ 二十四诗品 范仲淹 ☛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我国宋代以前文言小说总集。北宋李昉等奉皇帝之命而编辑。因书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所以命名为《太平广记》。全书500卷,目录10卷,约近300万字。收录上自先秦、西汉,下至北宋初年的作品共约7000则,按性质分92大类。共引用书籍343种,其中很多原书已经散佚、残缺或被后人篡改,经此书才得以保存。 ☚ 山海经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宋)李昉奉敕撰。500卷。自汉迄宋,对野史、小说、遗文、琐事卷帙少者,均全数录入。引用书目345部,分55部。所引书籍,已大半佚失,赖此书得以保存。全书分92类,150余细目。对后世宋元话本、杂剧、诸宫调等文学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排印本,中华书局1961年校订本。 ☚ 太平御览索引 太平广记索引 ☛ 太平广记类书名。宋李昉编。五百一十卷。专收汉至宋初野史、传记、小说等。现有1961年中华书局本。参见“文学”中的“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小说集。北宋李昉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分92大类、150余细目。采录自汉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引书470余种,保存了大量古小说资料,所辑原书又多有散佚、残缺或被后人窜改,赖此书得以考见。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排印本、中华书局1961年本。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类书。北宋李昉等人编辑的古代小说集。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为《太平广记》。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占的比重最大。编者采录自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大量古代小说资料,尤其是杂传记,如《李娃传》、《柳氏传》、《无双传》、《莺莺传》等传奇名篇。《太平广记》引书较广且引文比较完整,分类亦较细,便于按题材检索,对校辑、研究古代小说极有价值,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唐代话本、杂剧、诸宫调等多从《太平广记》一书中选取题材、转引故事,加以敷演。鲁迅先生指出:“我以为《太平广记》的好处有二,一是从六朝到宋初的小说几乎全收在内,倘若大略的研究,即可不买许多书。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一类一类的分得很清楚,取得很多,可以使我们看到厌而又厌,对于现在谈狐鬼的《太平广记》的子孙,再没有拜读的勇气。”通行的版本是经过汪绍楹校点的排印本,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中华书局重印新一版。 ☚ 全唐文 唐宋传奇集 ☛ 太平广记tài píng guǎng jì《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3)。类书名。宋·李昉等奉敕临修。成书于977~981年,500卷。全书迄汉至宋对野史、小说、遗文、琐事卷帙少者,均全部收入。规模浩大,引用书目345种,分55部。 太平广记五百卷。宋李昉 (925—996)等奉太宗之命编纂。李昉北宋文学家,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五代后汉乾祐进士,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加中书舍人。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李昉为官谨慎小心,不以赫赫自称,而性情和厚,善待宾客。时与辽作战不利,他主张:“屈已修好,弭兵息民。”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并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书,对保存古代文献颇有贡献。李昉为文慕白居易,用语浅显通畅,有文集五十卷,已失传。此书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故名。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笔记、稗史等四百七十五种,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全书按题材分九十二类,又分一百五十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报应三十三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可见其取材重点所在。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许多已失传的书,已经散佚、残缺或被后人窜改的,全赖此书得以考见。《太平广记》引书较广,有些篇幅较小的书几乎全部收录,失传的书可据以辑集,有传本的书也可据其异文互校。书中引文比较完整,不象其他类书引文多加删节。分类较细,也便于按题材检索资料。因而对校辑、研究古代小说极有价值。《太平广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宋代以后,唐人小说单行本已逐渐散佚,话本、杂剧、诸宫调等多从《太平广记》中选取素材、转引故事,加以敷衍。说话人甚至以“幼习《太平广记》”为标榜。宋人蔡蕃曾节取书中的资料,编为《鹿革事类》、《鹿革文类》各三十卷。明人冯梦龙又据本书改编为《太平广记钞》八十卷。明清人编的《古今说海》、《五朝小说》、《说郛》、《唐人说荟》等书,则往往都是依据 《太平广记》而成。《太平广记》明代以前很少刻本流传,原书已缺佚舛误,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四十五年谈恺刊本,后有明隆庆活字本、清乾隆十八年天都黄晟刊小字本、清乾隆二十年槐荫堂重刻明许向昌本、清道光二十六年三让睦记刻本、1926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笔记小说大观》本、1944年北平文友堂书坊影印谈刻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1961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4册。500卷,另目录10卷。收集汉魏至宋初的小说、异闻、笔记,按作品题材性质内容分类编排,共分为神仙、女仙、道术、方士、异人、异僧、释证、报应、征应、定术、感应等92大类,另附150余小类。每类之下,征引有关古籍资料。引书多以人名为标题,下注出处。 ☚ 法苑珠林 新编古今事文类聚 ☛ 《太平广记》tai ping guang jiExtensive Records from the Reign of Great Tranquility→comp. 李昉(Li Fang) 太平广记书名。五百卷。宋李昉奉敕监修, 书成于太平兴国三年(978)。是书采录自汉至宋初小说、笔记、稗史等四百七十五种,古来轶闻琐事、僻籍遗文咸在于此。其中唐以前著作,今多不传,故为考证家所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