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科学技术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

[英]李约瑟著。李约瑟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几十年来,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书是他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本书分7卷,每卷又分若干分册,全书内容包括我国有史以来的地理和历史情况(第1卷)、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第2卷)、数学、天文学、地学(第3卷)、物理学、工程技术(第4卷)、化学、化工(第5卷)、生物学、农业、医药(第6卷),以及这些学科得到发展的社会背景(第7卷)。作者对我国古代各门学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肯定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光辉成就,证明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作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又是一个“中国通”,他热爱中国,崇拜中国古代文明和科学技术,认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而“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还仍然为云翳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所认识。”“欧洲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甚至连那些怀有良好意愿的欧洲人,也很难排除这种偏见。”(《序言》)鉴于这种情况,作者决心“付出巨大的代价”,写作这一巨著。作者在中国期间和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曾得到过我国著名学者和科学家闻一多、华罗庚、郭沫若、冀朝鼎、侯外庐、陶行知、邓初民、林祖涵、冯友兰、王亚南、傅斯年、竺可祯、刘仙洲、梁思成、李四光等数十人的帮助,因此使本书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阅读本书,可以增加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却又为这一巨著出自外国人之手,而不是由炎黄子孙来完成,并且我们至今尚无同类著作问世而感到遗憾。

本书自1954年起陆续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975年,我国科学出版社开始出版中文译本,首先出版第1卷第1、2分册;后按学科重新分卷出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

李约瑟,英国著名学者,皇家教会会员,杰出的生物化学家,早在1942年,李约瑟博士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和委托来中国访问,在重庆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国际科技交流组织中英科学合作馆。1943—1946年,该馆向全世界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科学界的重要成果。为沟通中英两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李约瑟博士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为中国知识界提供新书刊,从印度代购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药剂,介绍中国科学家到国外期刊发表议论文,推荐中国人士赴英国进修,组织英国学者来华讲学等。李约瑟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他呕心沥血创作的巨著 《中国科学技术史》。
早在20世纪40年代,李约瑟在考察中国科研机构时,就萌生了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并撰写专著的宏愿。1946年3月,李约瑟应聘去巴黎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两年后,他辞职回剑桥,专心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为了收集有关资料并为后人研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提供场所,他筹建了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馆址在剑桥大学院内,楼前的牌子上写着: “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用”。从1952年起,他多次来华访问,收集资料。先后邀请协作之著名学者20余人,分布全球。
《中国科学技术史》 这部巨著结构庞大,计划分7卷50大章。第1卷 《导论》于1954年出版。其后每隔二三年出一卷,现已出齐,共20分册,前后历时40余年。全书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地理和历史情况 (第1卷共1册); 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 (第2卷共1册); 数学、天文学、地理学 (第3卷共1册); 物理学、工程技术 (第4卷共3册); 化学、化工 (第5卷共6册); 生物学、农业、医药 (第6卷共6册),以及这些学科得到发展的社会背景 (第7卷共1册)、和全书总索引(共1册),被国际上公认为20世纪科技方面的学术巨著之一。此书一出版,便被译成德、法、意大利、丹麦、日本、西班牙等国文字,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经典和指南。李约瑟指出,在公元3至13世纪的1000年中,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走在西方世界的前面,其中许多发明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并且为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为了表彰此书作者的功绩,1983年,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特授予李约瑟自然科学一等奖。李约瑟被公认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权威。他的功绩不仅限于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源头和流向,还在于他探索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功之处和缺陷所在,回答了中国科学传统的贫困与成就这一重大问题。由于他十分熟悉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和今天的动向,因而总是能从中西科学技术比较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故见地之深、眼光之远,是其他学者远不能及的。

☚ 法国百科全书   摆钟论 ☛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

李约瑟,英国著名学者,皇家教会会员,杰出的生物化学家。早在1942年,李约瑟博士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和委托来中国访问,在重庆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国际科技交流组织—中英科学合作馆。1943—1946年,该馆向全世界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科学界的重要成果。为沟通中英两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李约瑟博士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为中国知识界提供新书刊,从印度代购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药剂,介绍中国科学家到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推荐中国人士赴英国进修,组织英国学者来华讲学等。李约瑟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他呕心沥血创作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早在20世纪40年代,李约瑟在考察中国科研机构时,就萌生了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并撰写专著的宏愿。1946年3月,李约瑟应聘去巴黎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两年后,他辞职回剑桥,专心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为了收集有关资料并为后人研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提供场所,他筹建了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馆址在剑桥大学院内,楼前的牌子上写着: “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用”。从1952年起,他多次来华访问,收集资料。先后邀请协作之著名学者20余人,分布全球。
《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结构庞大,计划分7卷50大章。第1卷《导论》于1954年出版。其后每隔二三年出一卷,现已出齐,共20分册,前后历时40余年。全书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地理和历史情况 (第1卷共1册); 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 (第2卷共1册);数学、天文学、地理学 (第3卷共1册); 物理学、工程技术 (第4卷共3册);化学、化工 (第5卷共6册); 生物学、农业、医药 (第6卷共6册),以及这些学科得到发展的社会背景 (第7卷共1册)、和全书总索引 (共1册),被国际上公认为20世纪科技方面的学术巨著之一。此书一出版,便被译成德、法、意大利、丹麦、日本、西班牙等国文字,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经典和指南。李约瑟指出,在公元3至13世纪的1000年中,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走在西方世界的前面,其中许多发明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并且为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为了表彰此书作者的功绩,1983年,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特授予李约瑟自然科学一等奖。李约瑟被公认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权威。他的功绩不仅限于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源头和流向,还在于他探索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功之处和缺陷所在,回答了中国科学传统的贫困与成就这一重大问题。由于他十分熟悉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和今天的动向,因而总是能从中西科学技术比较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故见地之深、眼光之远,是其他学者远不能及的。

☚ 法国百科全书   摆钟论 ☛
0000470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