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医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太医院

太医院

古代官方医疗机构名,宋称医官院,明称太医院。主要为宫廷服务。

☚ 觊觎    干连 ☛

太医院tài yī yuàn

官署,掌管宫廷医疗事务的机构: 当日~正堂王君效,好脉息。(四二·963)

太医院

古代医疗机构名。系专门为上层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保健组织。始设于金代,元、明、清各代均设太医院。其管理官员和医师等的职称常有变动,名目不一。如金设太医院提点、使、副使、判官等官职,总管全院的各类事务,并选拔技术优良的人员充任管勾、正奉上太医、副奉上太医等职。元太医院先后有宣差、尚医监提点等,其他有关职称繁多,不及备载。参见太医署、太医院提点等条。

太医院

金、元、明、清时代专门为宫廷和高级官员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

太医院

太医院

官署名。金国始置,元、明、清各代均沿置。掌为皇宫内院及百官治病用药事。《金史·百官志二》:“太医院:提点,正五品;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判官,从八品。掌诸医药,总判院事。管勾,从九品,随科至10人设1员,以术精者充。如不至10人并至10人置。正奉上太医,副奉上太医、长行太医,10科额50人。”《明史·职官志三》:“太医院:院使1人,(正五品);院判2人,(正六品)。其属,御医4人,〔正八品,后增至18人,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定设10人〕;吏目1人,(从九品,隆庆五年定设10人)。生药库、惠民药局,各大使1人,副使1人。太医院掌医疗之法。”

☚ 太官署   太医监 ☛
太医院

太医院

明清时为宫廷最高医学机构 金代已置,略同于宋翰林医官院; 元承袭之,隶宣徽院;明初置医学提举司,寻改太医监,又改监为院,设院使秩正三品,及同知、院判、典簿等职官。御医由太医院医士充任。医学教育及考试也由太医院掌管。御药房修制药饵、御药库轮值及诸州县医药管理,太医院均参与。清更设管理院事王大臣一人(特简),职能及官吏、御医、医士等略同。

☚ 六直   太医署 ☛

太医院tàiyīyuàn

金、元、明、清时代专门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参见太医署条。

太医院tài yī yuàn

Imperial Institute ofMedicine

太医院

官署名。汉代以来,太医均为太常属官,唐宋在太常寺设太医署或太医局。辽北面官中亦有太医局。金始称太医院,属宣徽院。设提点、院使、副使、院判等官,伎术官有管勾,正、副奉上太医,长行太医。元代太医院始为独立机构,掌医疗,制奉御药物,领所属各医职。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置宣差,提点太医院事。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为尚医监,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复为太医院。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定置院使、同知、佥院、同佥、院判、经历、都事、照磨兼承发架阁库诸官,所属有令史、译史、知印、通事、宣使。领广惠司、御药院、御药局、行御药局、御香局、大都惠民局、上都惠民局、医学提举司等机构。明太医院设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医术分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治病不以药方而以符咒,谓之祝由)十三科,所属机构有生药库及惠民药局。迁都北京后,南京仍置太医院,南京太医院有院判、吏目;惠民药局、生药库各大使一人。清太医院设院使、左右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医员、医生、经承等,均为汉员;乾隆时又特简满大臣一人管理院务。院内分设大方脉、小方脉、伤寒、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正骨九科,医官按所设各科分班侍值,东宫内值班叫“宫值”,地点在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在外廷值班叫“六值”,地点一说在外值房(据《光绪会典》),一说在东药房(据《清朝文献通考》)。又设教习厅,以培养宫廷医务人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