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天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天花tiān huā

指雪花。熊孺登《雪中答僧书》: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陆畅《云安公主出降杂咏催妆》:少女银粉饰金钿,端正天花贵自然。

天花

天花tiānhuā

━━ 指雪。金·高士谈《雪》诗:“簌簌天花落未休,寒门疏竹共风流。”唐·熊孺登《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宋·陆游《雪歌》:“初闻万窍号地籁,已见六出飞天花。”

☚ 飞琼   云粉 ☛

天花tiānhuā

多指好听的话:就你那德行,说出~来,大家伙儿也不会相信的。(《十字血》)

天花0542里脊。冀鲁官话。山东济南〖 〗。脑子。中原官话。山东荷泽〖〗。天花板。江淮官话。江苏南京〖〗。上~,下地板。

天花

〈隐〉明清江湖诸行指灯。见《新刻江湖切要·器用类》。

天花tiānhuā

急性传染病,由天花病毒引起。初起时发高烧,而后全身出现丘疹、疱疹、脓疱,十天左右结痂,痂脱落后留下永久的疤痕,就是麻子。可采取接种牛痘的方式有效预防。

天花

亦作“天华”。佛教语。天界仙花。《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艺文类聚》六九南朝陈徐陵《麈尾铭》:“既落天花,亦通神路。”宋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七《江神子·闻蝉蛙戏作》:“病维摩,意云何。扫地烧香,且看散天花。”

天花1;天花2

◉ 天花1 tiānhuā  一种急性传染病,人和某些哺乳动物都可能感染,病原体是天花病毒。症状是先发高热,全身出丘疹,变成疱疹,最后变成脓疱,中心凹陷,10天左右结痂,痂脱落后的疤痕就是麻子。〈例〉接种牛痘可以预防~/ 现在世界上已基本消灭了~病。
◉ 天花2 tiānhuā  玉米的雄性花穗,因长在植株顶部,所以叫天花。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佛家法物部 > 法器供具 > 天華 > 天花
天花  tiānhuā

同“天華”。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氣象部 > 雪 > 天花
天花  tiānhuā

亦作“天華”。亦稱“空花”。指雪花。佛祖説法,感動天神,諸天便降落各種香花,謂之“天花亂墜”,故借指。宋·陸游《擬峴臺觀雪》詩:“山川滅没雪作海,亂墜天花自成態。”又《雪歌》:“初聞萬竅號地籟,已見六出飛天華。”宋·洪朋《喜雪》詩:“漫天乾雨紛紛闇,到地空花片片明。”金·高士談《雪》詩:“簌簌天花落未休,寒門疏竹共風流。”元·蒲道源《雪軒賦》:“天華散墜,彌望如一,飄然而入吾之户。”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下) > 屋頂部 > 藻井 > 天花
天花  tiānhuā

室内平頂棚。宋以前稱平機、平撩,宋以後依形制不同有光面平板即海墁天花和格子天花兩種。其格子形天花一種是以方木條相交構成正方形、長方形或多邊形格子,上加木板吊頂,布局酷似棋盤,稱平棊;另一種以方木條相交構成方形小格或菱形,上蓋木板,稱平闇。前者富麗,後者質樸。參見“天花板”。

天花tiān huā

一作“代日月”。明清江湖社会谓灯。《新刻江湖切要·器用粪》:“灯: 天花; (增) 代日月。”

雪(雪儿;雪霰;雪絮;~涛;~峰;烟~;喜~;浮~;蜡~;鹅毛~)盐 干雨 天花 雨花 祥英 祥霙琼玉 琼珉 琼琚 琼瑶 凝雨 龙甲 玉尘 玉龙 玉鸾 六葩 仙藻铅粉 鹅毛 鹤衣 轻白 玲珑 五谷精 冷飞白
雪和月:雪月
雪和霜:雪霜
雪与冰:雪冰
雪和霰:雪霰
雪的颜色:雪色
雪或物光亮透明:晶莹
雪冻结成的硬壳:雪痂
雪的残迹:雪影
雪化尽:雪释
雪洁白的样子:皑白

另见:下雪 白色 寒冷

☚ 雪   风雪 ☛

天花tiān huā

指雪花。陆游《雪歌》:“初闻万窍号地籁,已见六出飞~~。”

天花

病名。见清·袁句《天花精言》。即痘疮。详该条。

天花

天花tianhua

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天花是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历史上曾在世界各地流行,给人类带来过极大的灾难。18世纪,在欧洲就有1.5亿以上的人口死于天花。天花病毒是一种和牛痘病毒在大小和形状上相似的病毒。电镜下为长方形,直径为230~300毫微米,耐干热和低温。加热至55℃半小时即可破坏。天花的唯一传染源是天花病人。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尘埃传播,也可通过生活用品间接传播。一次患病后,可获终生免疫力。接种痘苗后的免疫力可持续4~5年。本病潜伏期6~16日。起病突然,有寒战,高热,呕吐及头、腰、四肢痛,并可出现惊厥、昏迷。起病1~3日后,分阶段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脓疱,并伴有类脓毒血症的症状,如高热、肝脾肿大、神志模糊或狂躁等。本病病势严重,死亡率高。预防天花最有效而又最简便的方法是接种牛痘。这一方法对控制和根除天花病的流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天花。

☚ 伤寒   白喉 ☛

天花

天花

房屋建筑内部顶上的部分,也叫作顶棚。宋代时称为平棊、平暗,清代时称为天花。天花用木板制,也有用纤维板、石膏板制的,过去也有用纸糊的。

☚ 藻井   屏门 ☛
天花

天花

中国古代建筑中殿堂房屋内的木构顶棚。汉代称平机或承尘,宋时称平闇或平棊。明清以后依照制式分为海墁天花、井口天花和木顶格三种。海墁天花是先在梁架间搭木方格网,在木方格网下钉木板或糊纸,形成无突出构件的平顶棚,有的上绘彩色花纹。井口天花是在木方格网的方格心内镶木板,构成露出井口式木肋的顶棚,上绘彩画。木顶格是用若干块条状方格木网架贴在梁上,构成平顶棚的骨架,下面糊纸。海墁天花和井口天花只用于宫廷、寺庙,木顶格用于宫廷一般建筑和高级宅第。

浙江边氏祠堂檐廊天花

☚ 举架   步架 ☛

天花smallpox

系由天花病毒而引起的一种发疹性烈性传染病。我国规定本病为甲类法定传染病。在我国及世界已经消灭。

天花

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经呼吸道或接触传播。有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痛等症状。皮肤成批循序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瘢痕(俗称“麻子”)。病死率高。种痘可预防本病。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宣布“天花已在全球彻底消灭”


天花

病名。又称“痘疮”、“虏疮”。临床特点:初起发热,咳嗽,惊悸,嗜睡,继而全身起疱疹。整个病程分为发热、见点、起胀、灌浆、收靥和结痂六个阶段,脱痂之后多留瘢痕而形成麻脸。本病因感受时行痘毒所致,传染性极强。自宋元开始,不少医家使用天花病人的痘痂或痘浆,进行预防接种,后流传到国外,为预防免疫开辟了途径。我国解放后已彻底消灭了天花。

天花variola,small pox

为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源为病人,通过飞沫直接传播。少数因接触被污染衣物等受染。临床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皮肤成批循序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留有麻痕。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球消灭。

天花

天花

湖南在东汉建武年间 (公元25年~57年)就发现天花。清末和民国时期尤为剧烈。民国元年至38年,有文字记载的天花流行就达10多次,波及79个县市,病死严重。如民国35年(1946),省内大部分县市流行天花,仅新田县就有患者4万余例(占全县人口的26%),患者半数死亡。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牛痘苗传入湖南,逐步在省内推广使用。据湖南省卫生处统计,民国23~38年 (1934~1949),全省每年接种牛痘苗者约30万人,但以城镇和学校儿童接种较多,农村接种较少,以致天花仍连年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卫生部门即开展预防和消灭天花的工作,一方面收治天花患者,一方面普种牛痘。1950~1952年,培训种痘人员2.3万人,每年春秋两季,免费对城乡全民挨户种痘,共接种3430万人次,使天花发病率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 1950年发病2848例,死亡591例; 1951年发病3155例,死亡555例;1952年发病110例,死亡24例; 1953年发病3例;1954年无病例; 1955年5月在沅陵发生1例。此后天花在湖南省内完全绝迹。

☚ 传染病防治   白喉 ☛

天花tiānhuā

病名。又名痘疮、天痘、天行痘、豌豆疮、登痘疮、百日疮、虏疮、百岁疮。《肘后方》名为天行发斑疮。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病情险恶的病毒性传染病。相传北宋真宗(998 ~1022) 时, 有四川峨嵋山神医为当地群众种痘, 预防天花获得成功。明·隆庆年间(1567 ~ 1572) 又发明了鼻苗法预防天花(参见人痘接种法条), 但在明、清至民国时期仍然经常发生和流行。新中国成立后执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有效措施,很快消灭了天花。本病常有发热、咳嗽、喷嚏、呵欠顿闷、面红惊悸、手足耳尻俱冷、身发痘疹等症。整个病程分发热、见点、起胀、灌浆、收靥和结痂六个阶段。发热至见点期, 宜开和解之门或表汗发散, 可服升麻葛根汤或参苏饮之类。起胀与灌浆期宜清热、解毒、凉血, 可用犀角地黄汤、败毒散等;若痘疮陷顶色浅者, 宜活血调气、托毒外出。收靥、结痂期宜养阴益气, 用保元汤加减。因病毒感受的深浅, 病人体质强弱的不同,可出现各种变证, 须严密观察, 辨证施治。1980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彻底消灭。

天花

天花

天花是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情重,病死率高。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皮肤成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瘢痕。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宣布“天花已在全球彻底消灭”,这是人类保健史上的巨大成就。
病原学 天花病毒属痘病毒科。砖形,大小为100×200×300nm,中心由一个DNA组成的核体和二个侧体所构成,外周为一层脂蛋白包膜。天花病毒可在人羊膜细胞、猴肾细胞、牛皮肤组织细胞及鸡胚培养中生长,并在其生长的细胞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天花病毒在体外生活力较强,但不耐湿温,在液体中60℃10分钟即被灭活,故可采用蒸气消毒。紫外线亦易将其杀灭。对常用的消毒剂敏感。
天花病毒有毒力不同的二种病毒株,即天花病毒及类天花病毒,前者毒力较强,引起典型天花;后者毒力较弱,引起轻型天花(即类天花)。野生动物的痘病毒感染,是否会在人类引起传播,是目前人们关心的问题,其中突出者为猴痘病毒和白痘病毒。猴痘病毒主要在猴群中感染患病,少数情况也可传播给人。白痘病毒是从野生动物中分离到的毒株,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白色痘斑,故称白痘,对人的致病力目前尚不明瞭。
流行病学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出疹至结痂,各期的皮疹渗出物与痂皮内均有病毒,特别是出疹期患者口腔、上呼吸道粘膜形成许多粘膜疹和浅溃疡,含大量天花病毒,可随飞沫排出体外。天花病毒主要经飞沫直接传播,间接接触被疱疹、痂皮、飞沫污染的衣服、玩具、食品及尘埃等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人类凡未患过天花,未种过痘及未按时复种者,均易感染天花。生后4~6月内婴儿,因尚有母体传给的先天被动免疫力,发病较少。发病机理与病理 天花病毒经呼吸道粘膜侵入人体,在肺、气管、支气管附近的淋巴结内初步繁殖,后经血循环侵入肝、脾、骨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大量繁殖(第一次病毒血症)。潜伏期末,病毒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释放至血液,再经血循环播散至全身(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发热等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内脏等组织损害。
天花病毒使真皮层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表皮生发层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死。由于液体渗出于病变细胞间,故在角质层和基底层间形成疱疹。在尚未坏死的细胞浆内可查见天花病毒的聚集体,即嗜酸性包涵体,亦称顾氏小体。以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渗入疱疹内,即成脓疱,恢复期体内产生抗体,天花病毒停止繁殖,脓疱干涸,形成黄绿色的硬痂。如脓疱只损及表皮层,则脱痂后不留痕迹,如继发感染或病变累及真皮组织,则形成瘢痕,俗称麻点。面部皮脂腺多,损害较重,瘢痕亦较明显。口腔、咽喉、气管、食管、泌尿道、阴道等粘膜亦产生相似病变,但因缺乏角质层而形成浅溃疡不形成脓疱。内脏损害较少,在脓疱阶段,肝、脾、淋巴结肿大,肾、肾上腺、睾丸等可有少量出血和单核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14日(7~17日)。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酸痛,体温急剧增高时,可出现惊厥、昏迷。部分患者尚可出现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或出血性前驱疹,1~2日内消退。病程第3~4日,体温下降,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初起于头面部,以后向下蔓延,1~2日遍及全身。皮疹初为红色斑疹,迅速转为丘疹,直径2~4mm,圆形,质坚实,深藏皮内,病程第6~7日,丘疹变为多房性疱疹,周围隆起,中心凹陷呈脐状,以后疱疹液逐渐混浊,周围有红晕,体温逐渐增高。病程第8~9日,疱疹转为脓疱,周围红晕更显著,全身皮肤红肿而疼痛,体温继续增高,呈脓毒血症表现,可伴肝脾肿大,神志模糊或狂躁。同时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粘膜形成小溃疡,引起畏光流泪、咳嗽声嘶、咽痛、吞咽障碍、大小便疼痛等激惹症状。病程第10~12日,体温下降,全身症状逐渐消退,脓疱开始干涸。病程2周末,结成黄绿色厚痂。病程3~4周末痂皮脱落,半数患者遗留瘢痕。天花皮疹的特点是分布对称,呈离心性。以头面及四肢等暴露部位为多,而且同一部位常处于同一发展阶段。
临床类型有:
❶典型天花或普通型天花: 未种过痘的天花患者,约90%以上表现为上述典型病程。
❷无疹天花:发生于近期内已种过痘的天花密切接触者,发热1~2日,有头痛、肌痛、腰痛、咽及软腭充血,无皮疹出现。此型患者诊断较难,主要依据血清免疫学检查而确诊。
❸变形天花:多见于数年前曾种过痘,体内尚有部分免疫力的患者。病情轻,病程短,体温不高,皮疹稀少,很少形成脓疱,脱痂后不留瘢痕
❹类天花:是一种毒力较弱的天花病毒所致。潜伏期20日左右,病情轻,病程短,皮疹稀少,不留瘢痕。
❺融合性天花:病情重,皮疹多,脓疱互相融合成化脓性大疱,常伴高热、谵语、衰竭,化脓性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
❻扁平天花:皮疹扁平,或仅皮疹周围皮肤稍突出,扪之柔软。病情重,病死率高。
❼出血性天花:又称黑天花,多系严重病毒血症引起凝血机制障碍所致。有高热、烦躁、休克等严重中毒症状,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或有内脏严重出血,易误诊为出血性疾病,多数患者于病程5~10日死亡。
常见并发症为皮肤粘膜继发细菌感染,如丹毒、蜂窝组织炎、皮肤脓肿、中耳炎、全眼球炎、喉炎、支气管肺炎,进而发展成败血症、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等,个别患者可发生肾炎、睾丸炎、脑脊髓炎。
诊断 询问种痘史及流行病学接触史,结合皮疹特征,可作出临床诊断。
实验室检查:
❶刮取丘疹或疱疹的基底组织涂于玻片上,用帕兴染色法,可查见天花病毒包涵体,亦称帕兴小体。
❷取疱疹或脓疱液、痂皮研细后的悬液,与高价天花免疫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或琼脂扩散沉淀试验,可测定天花病毒抗原。亦可刮取丘疹或疱疹基底组织作涂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天花病毒抗原。
❸取患者的鼻咽分泌物、血液、疱疹液或痂皮悬液,接种于鸡胚绒毛尿囊膜、人羊膜细胞或猴肾细胞进行组织培养作病毒分离。
❹血清学试验包括血凝抑制、补体结合及中和试验。如患者未种过痘,则单份血清效价分别大于1:80,1:20,1:500,为阳性;如患者以往曾种过痘,则恢复期比早期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才具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前驱期应与流行性感冒、斑疹伤寒、回归热及败血症等鉴别,出疹期应与水痘、麻疹、风疹、猩红热、药疹等鉴别。
治疗 主要是对症支持疗法。卧床休息,供给足量水分与营养,必要时静脉输液。细心护理,保持口腔、鼻咽、眼部清洁;皮肤可用0.1%氯化高汞、1:4000高锰酸钾溶液等消毒止痒。对年幼、体弱者可用抗菌药物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或多次输血,输抗天花丙种球蛋白以增强人体抵抗力。全身疼痛者给解热、镇痛剂,周围循环衰竭者按感染性休克治疗。
天花的预后主要决定于患者年龄、免疫状态、病毒株的毒力、临床类型与抢救治疗措施等。出血性天花、融合性天花的病死率可高达20~40%,而类天花的病死率低于1%。
预防 预防主要是种痘和严格的监测措施。有关种痘问题参见“种痘”条。监测措施主要是在各省、市、区防疫站设立监测点,对疑似天花、猴痘等进行严格监测,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迅速上报,并立即将病人送传染病院隔离治疗至全身痂皮脱净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40日。以病人为中心搜索全部接触者,立即予以种痘,并隔离检疫观察21日,易感接触者,可同时口服甲吲噻腙,首剂200mg/kg,以后50mg/kg,每6小时一次,连服2日;体弱多病小儿,可同时肌注痘苗免疫球蛋白0.3ml/kg,以加强预防效果。对发现天花地区的居民,应进行普遍种痘,并在交通要道实行交通检疫。
由于天花已在全球消灭,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今后各国不再普遍种痘,国际间旅行也不需要种痘证明书,但仍将贮存一定数量的冻干痘苗,以备急需时应用。

☚ 幼儿急疹   种痘 ☛

天花

天花

天花,又名痘疮,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晋朝葛洪《肘后方》名“天行发斑疮”。并谓 “其疮形如豌豆,亦名豌豆疮”。自宋元开始,有不少专著,并已有专业痘师,使用天花病人的痘痂或痘浆,作为预防接种,为后世的天花预防工作,开辟了途径。我国解放后已彻底消灭了天花。
天花的病因主要为外感时行痘毒所致。天花疫毒,首先从口鼻而入肺卫,继之侵及脾肾,发病3~5天后,肌肤开始分阶段地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疮,而结痂。天花的发病过程《痘疹金镜赋集解》:“豆自发热至落痂,次第凡六转,每一转为三日,十有八日而痘造成,此气血和平,毒火转泻者之常期”。临床一般分发热、见点、起胀、灌浆、收靥、脱痂六个阶段,脱痂之后,多留瘢痕。但病程的长短,与感受邪毒之深浅,患儿体质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凡感受邪毒较深,或体质较差,或兼其他疾病者,病程较长。反之,若感受邪毒较轻,患儿体质较强,病程中无其他变证,则病程可缩短,临床宜严密观察,进行辨证论治。

☚ 风疹   水痘 ☛

天花

天花

天花曾是世界性分布的古老的病毒性传染病,1977年前在亚洲、非洲、南美等地区呈地方性流行,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消灭。
天花是一种主要侵犯人的皮肤粘膜并伴以病毒血症的传染病。临床表现有重型和轻型天花,重型天花病死率约为25.5%,45%的病例出现融合性皮疹,79%有出血现象;轻型天花病死率为0.1~1.0%。

表1 不同型别天花的病死率

地区型别病例数死亡数病死率年份
孟加拉国
印度孟买
西非
西爪哇
埃塞俄比亚
巴西
博茨瓦纳






4,196
1,674
5,628
11,966
21,250
6,795
1,092
868
249
540
930
243
37
2
20.7
14.9
9.6
7.8
1.1
0.5
0.2
1973~74
1971
1967~69
1969
1972~74
1969
1971~72

天花的潜伏期通常为12~13(9~17)天。发病前驱期有毒血症,持续4~6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和虚脱。第3或第4天即出现皮疹,斑疹很快变为丘疹; 第6或7天变为水疱,接着变为脓疱。在出现皮疹3~4天后体温下降,有时至正常。出现脓疱时,体温又行上升,直到脓疱开始变干时为止。第11或12天开始结痂,第26~27天时,大部分痂脱落,痂脱落后,特别是重型天花,多半留有疤痕。与皮疹同时也有粘膜疹。
重型天花的严重病例多有出血症状,毒血症严重,皮疹有时呈融合状态,水泡较扁平、较软、中有凹陷,病人常在一周内死亡。
轻型天花和很久前接种过牛痘但免疫力已下降的天花病人,前驱症状可能同样严重,但很少出血现象或融合性皮疹,皮肤损害较浅,发展较快,可能不出现第二次发热,没有或者较少疤痕。
天花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在气管、支气管、肺的淋巴结得到初步增殖,经血流至内脏,在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进一步繁殖后,再次进入血流,此即第二次病毒血症,停留在皮肤、粘膜的病毒在表皮下层细胞内大量繁殖,出现皮疹与粘膜疹。此时可在未坏死的细胞浆内见到球形的嗜酸性包含体,又名Guarnieri小体。皮疹出现不久,血清中即可查出中和抗体。出现脓疱时的第二次体温升高,可能是吸收了广泛细胞坏死产生的毒性物质所致。
天花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最重要的是与水痘鉴别,可根据前驱症状及皮疹分布、性质(水痘一般不发展为脓疱)等特征进行鉴别(见下表)。

表2 天花、水痘的鉴别诊断

项目 天 花水 痘
发热 皮疹前2~4天与皮疹同时
皮疹外表
发展
分布
手掌与脚板
痘斑在同一发展阶段

多在脸和四肢(离心)
通常有皮疹
不同阶段

多在躯干(向心)
通常没有
死亡 10%以上很少

实验室诊断可用皮疹刮出物染色直接镜检,查包含体或用电镜检出病毒颗粒。用皮痂或水疱、脓疱液接种CAM或组织培养分离天花病毒。血清学诊断,可用已知抗血清作琼脂扩散或补体结合试验检出抗原或用琼脂扩散、补体结合、血凝抑制或鸡胚、组织培养中和试验检查病人抗体。
天花至今无特效治疗,有人曾试用N-甲基-β-硫缩氨基脲,但效果不佳。对天花病人主要是精心护理,甚至对轻病人也要有良好的护理,保持病人皮肤、眼、口腔粘膜的清洁、卫生,防止继发感染; 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控制继发感染可能减轻毒血症。因为病程长,加强营养也非常重要。
☚ 天花病毒   天花的流行病学 ☛

天花

天花

本病系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病因主要由天花粘邪所致,多流行于冬春季,凡未种过牛痘者,无论其年龄大小均可感染。粘邪从口鼻而入,先侵于血与黄水,继之扩散于七素,从骨、髓和骨松质等深处发生,因疱疹形如豆状,故亦称痘疮。痘疮分黑白两类,其共同症状是:突发高热,周身疼痛,恶寒身倦,疲乏无力,口苦纳差,尤其是头痛剧烈,心跳,乳幼儿可有呕吐和惊厥。3~4日后,出现皮疹,皮疹多分布在身体的显露部位,出现于前额和手腕,继之面部和四肢,最后见于躯干。迨至痘疮将出时,喷嚏频作,及至痘疮出现后体温下降,周身症状减轻。痘疮的形状,起初为丘疹,渐变疱疹,继而变脓疱,此时体温再度升高,至第10~14日,脓疱逐渐干缩,结成痂盖,体温也逐渐下降。约三星期左右脱痂,留下永久疤痕。
黑痘 分牛颈痘、羊虱痘、管状铜钉痘三种。
(1)牛颈痘:肌肤厚而发红色,痘疮大,中间凹陷呈脐形,1~2日后,渐变成脓疱,全身作肿,此时体温再度升高,伴谵妄。这是由于三弊混合为患而产生的黑水所致。
(2)羊虱痘:痘疹密布全身,如干缩之羊虱附着于身,痘呈暗红色。这是由于血、希拉热邪合并为患而成。出现肺热症症状,头痛,身热,心肺有跳动感,咽喉热痛,鼻衄,听觉减弱。
(3) 管状铜钉痘:痘疮顶端塌陷,色黑而坚实,形如管状铜钉,亦由血与希拉所转化,头痛甚剧,身热,脉象及尿均显热象。
白痘 分盔顶圆痘、雹状白痘、麻疹硬痘三种。
(1)盔顶圆痘:痘疮大而少,由于赫依偏盛所致。
(2)雹状白痘:色白而密,坚硬,由于巴达干偏盛所致。
(3)麻疹硬痘:痘多如麻疹,表皮坚硬。
上述三种白痘,症状与感冒相似,热象较轻,如饮食护理得当,则可不药自愈。
治疗本病宜以开窍杀粘,清热解毒为原则。药物方面病初投以七珍汤,日服三次,热势成熟时给以开窍汤 (苦参、诃子、栀子、川楝子、地丁、巴沙𠯫、拳参等分)煎服。或七珍汤加少量紫草根和砾玄参,日服2~3次。如黄水盛则给以地丁、胡黄连、巴沙𠯫、拳参、苦参、文冠木, 诃子、栀子、川楝子等分煎汤内服。血、希拉盛则给以拳参,砾玄参为主,诃子、栀子、川楝子、巴沙𠯫、地丁、茜草、紫草茸、枇杷叶、阿尔泰紫菀、黑冰片、黑云香等分煎汤内服。粘邪盛则高热,病势严重,宜十二味漏芦花散、二十九味藁本散加黑云香内服。后期可投三十五味沉香散内服。饮食起居方面,应进食面食、牛乳、乳食、鲜酪浆、开水等,症状减轻后更应加强营养,可进食新鲜肉、新鲜黄油、粥、蜂蜜等患者喜欢的饮食,以加速痊愈。居室要温暖而空气流通,受凉或冷风吹袭,天花有内陷的可能。预防天花最基本而有效的积极措施是种痘。解放以后,我国普遍推行了种痘,已彻底消灭了天花。

☚ 猩红热   百日咳 ☛

天花

smallpox

天花

smallpox
~疫苗 smallpox vaccine

天花tiān huā

smallpox; variol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