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天津大辞典︱前言 前言 《天津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是一本以辞条为载体的特大型辞书类工具书。由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编著。 编辑一本以辞条为载体,全面反映天津历史和现状的大辞典,想法由来已久。早在1992年,市地方志办公室就制定了《大辞典》的编修计划,并给各委、办、局修志办公室布置了具体收集辞条的任务。1993年,市有关部门也组织编辑《天津百科全书》,并向各单位下达了征集辞条的任务。为了不致于撞车,我们主动让路,暂停了《大辞典》的编修工作。1995年2月,《天津百科全书》面世,为读者提供了一部了解天津较好的资料书。但是,随着天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百科全书记载的辞条,不够完整系统,内容的单薄,一些事实的不够准确,亦逐渐显露出来。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编辑《大辞典》的计划于1996年7月又一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经过周密的研究策划,编辑工作再次启动;市地方志办公室专门发文,提出编辑《大辞典》的体例和6篇范文,以规范辞条的编写。 《大辞典》的整个编修过程,大致分为征集条目、集中撰写、审查修改和审定批准4个阶段。为了保证条目的广度,采取纵横交错、上下结合、专群互补的方法,一方面由市志办联系全市各委、办、局修志单位提供资料;第二方面由18个区、县志办提供所在区县的条目;第三方面请金融、文物、文学、教育、历史等方面的专家撰写条目;第四方面按照缺项情况,市志办业务人员每人分工撰写数百个辞条。 为了提高志书的整体质量,对撰写辞条提出了五为主的原则:以单个的具体的条目为主,以综合性的条目为辅;以相对稳定的条目为主,以容易变化的条目为辅;以反映时代特色的条目为主,以历史条目为辅;以地方特色条目为主,以一般条目为辅;以事类的条目为主,以机构的条目为辅。在内容上,要求完整性、系统性;在事实上,要求准确性、清晰性;在体例上,要求规范性、科学性;在文字上,要求简明性、直书性。对于人物,不单设条目,采取以事系人的方法,纳入到有关条目中记述。 《大辞典》是继《天津通志·照片志》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的鸿篇巨制,有五个显著特点:一是含量大,全书辞条1万余,近300万字,全面记载了天津自明朝永乐二年(1404)以来至今近600年的历史和现状,是天津有史以来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辞条类工具书;二是资料新,资料下限一般为2000年10月,有的辞条写至2000年12月底,是天津地情资料书中最贴近现实的一部书;三是内容实,每一个重要辞条都经过了反复核查,纠正了以往书籍记载和口头流传中的诸多差误;四是权威高,许多情况是修志人员亲自到实地进行了调查,是准确无误的第一手资料;五是方便用,全书辞条排列以笔画为序,还有以音序排列的目录索引,查阅方便。 编辑如此大规模的工具书,难度相当大。从2000年6月6日至8月8日,市志办全体业务人员除正常工作外,天天加班加点,每晚加班至10点,周六、周日也不例外。经过两个月的集中奋战,终于完成了《大辞典》初稿。从8月中旬开始,进入整体把握和审修把关阶段。主编、副主编等对条目进行取舍,并对文字修改,重点提高记述水平、著述档次。至10月底,终于完成了《大辞典》的总纂稿。 在《大辞典》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由于时间较紧,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编者 2000年12月 |
☚ 天津大辞典︱凡例 天津大辞典︱撰稿人及提供资料的人员和单位 ☛ 00011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