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大辞典》的编纂出版,既是全市文化建设的一项宏大工程,也是备受各方关注的一件文化盛事。 天水是“羲皇故里”“羲里娲乡”“轩辕故里”,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积淀深厚、相映生辉,构成了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天水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启源地,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置史。夏、商、周时,天水属雍州之地,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置冀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天水郡,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重镇和边戍要地。盛唐时期,陇右地区经济发展迎来繁荣景象,《资治通鉴》以“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出陇右”形容这一情景。天水人杰地灵,众多的历史人物、古遗址、古建筑,昭示着天水历史文化的辉煌。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0处(其中国家级17处、省级33处),旅游景区景点228处(其中A级以上32处,5A级1处、4A级7处),古文化遗迹500多处(其中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8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其中明代建筑伏羲庙和伏羲始画八卦的遗址卦台山,是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麦积山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5A级旅游景区,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天水名副其实地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始祖文化核心区之一。 文化是城市之魂。挖掘整理和深入研究天水历史文化,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加快开发天水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大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天水古州志、古县志、《天水市志》等众多文献典籍,文字多、部头大,普通人很难看到。《天水大辞典》作为介绍天水自然、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内容全面、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大众化的特点,有利于天水区域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满足了社会各界对天水的认知需要。 《天水大辞典》是一部反映天水自然环境、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地情百科全书,是各界人士认识天水、了解天水不可多得的重要图书,按照自然地理、建置区划、党政社团、军事、农业、工业、商业贸易、城市建设、交通、经济综合管理、财税金融、社会事业、文化、民族宗教、县区、人物16个大类编排,以词条为基本单元,辅之以注释、图画,以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纵贯古今,横纳百科,集资料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了天水的古貌新姿,客观记载和反映了天水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历程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发展成就。这部区域性辞书,体例严谨,编纂科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天水方志人在开发地情资源方面的又一尝试。此书出版之后,将为扩大天水与海内外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提供丰富的地情资料,也为全市开展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乡土教材。实践证明,编纂一部具有完备性、准确性、规范性、权威性的《天水大辞典》,不仅是推动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天水市文化建设的需要。 2009年正式启动编纂工作以来,经过七年多的研讨、起草、编辑及审读、修改,完成了《天水大辞典》这部150余万字、3600余个词条的辞书。它凝结着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编纂工作的同志们的心血,是《天水大辞典》编辑部人员精诚合作、辛勤劳动的成果。 我们相信,《天水大辞典》的出版,必将进一步提高天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激励全市人民坚定信念,开拓创新,助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奋力创造天水辉煌灿烂的明天! 是为序。中共天水市委书记 王锐 中共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 杨维俊 2016年12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