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指在作战中好的气候条件,不如占据有利的地形; 有利的地形不如内部人员心和。意为内部的团结一致是竞争胜负的主要条件。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强征汉、羌、鲜卑等族人民,组成80多万人马的军队,大举南下,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企图一举灭亡东晋。晋军与前秦苻融所率前锋部队在洛涧(淮河支流洛河)、寿阳(今安徽寿县) 一带相遇。苻融在淝水北岸占领了制高点,地形对作战较有利。晋军根据敌众我寡的形势,设计要秦军暂时后退一步,以便晋军能够渡过河去再决战。苻融想乘晋军“半渡而击之”,于是就将计就计,同意稍退。因秦军不少士兵是强征来的,都不愿作战,将帅之间又不和,在秦军后退时一片混乱,晋军乘机渡水攻击,大败秦军。
 天时和地利都是社会斗争的客观条件,对竞争会发生重要影响。但人的因素更为重要,是决定其胜负的决定条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可可诗词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公孙丑下》)

【鉴赏】 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去分析战争的胜负,这是先秦时期常见的做法。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他同时代的尉缭子在其《战威篇》中也说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之后的荀子在《王霸篇》中也说到:“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事实上,影响一场战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在兵家的著作《孙子兵法》中,孙子将“道”、“天”、“地”、“法”和“将”,也就是“民心”、“天时”、“地利”、“权谋”和“将领”列为兵家的五个要素,并且说只要具备这五个要素,并且“校之以计”,就可以克敌制胜了。从这五者的排列顺序上,可以看出,孙子更为看重前三者。而他的后人孙膑在《孙膑兵法·月战》中也说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虽然这些思想家和军事家的见解详略不一,但他们都将“人和”作为克敌制胜的首要因素。

我们所说的“天时”,一般指的是气候条件、时节相制等外部因素。气候条件比较好理解,也就是指战争期间的天气状况,比如在雨天、雾天和大风天等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其实是不适宜战争的。成功的将领往往善于利用各种天气条件,为战争增加胜利的筹码,比如在赤壁之战中的“借东风”,这个故事便是“得天时”的最好例证。相对而言,时节相制这一点比较难理解,它是与五行说联系的,每个季节都会有一些相应的规则和禁忌,比如古人就有“冬夏不宜战争”一说,他们把时节的变换和事物的吉凶对应起来,所以会比较复杂。而“地利”指的是战争的一方在城池的稳固和地势的险峻等方面所占的优势。因此,那些险峻陡峭、易守难攻之处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人和”则是指战争的发动者是得乎民心,顺乎民意,不是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欲而引发的。在这三者之中,孟子非常重视“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民心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就是说,君王只有施行王道仁政,才能得到普天下人的帮助。如果不实行王道,滥用武力,伤害民心,那么连亲戚都会背叛他。这样,用普天下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要背叛的人,就可以战无不胜了。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些话,已经作为名言警句广为流传。其实,孟子说这段话的目的并不是教导统治者如何在战争中取胜,而主要是劝诫统治者要重视民心,施行仁政。如果能够得乎民心,那么就能使国家在人口、疆域、经济等社会各个方面取得很大的发展,即使是不得已要参加战争,也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而真正达到“仁者无敌”的境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注释、译文和感悟 - 可可诗词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一)
 注释
 ①天时、地利、人和:天、地、人是影响我国古代军事、政治、经济生活的三个决定性的因素。
 【译文】
 天时、地利、人和,天象时机是否成熟、地理环境是否便利、人际关系是否和睦,一个条件比一个条件重要;而若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那将是最理想的了。
 感悟
 时机、环境、人员素质及其关系,是世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可可诗词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自然气候条件。地利:有利的地理环境。人和:人心所向,上下一心。指天时、地利、人和,是做一切事情得以成功的三个重要条件,但“人和”至关重要。《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例】古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说无论是想在战争中取胜,或者是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都应该重视“人和”这个重要因素。(孙昌龄《青年心理健康顾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可可诗词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公孙丑下》)

鉴 赏

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去分析战争的胜负,这是先秦时期常见的做法。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他同时代的尉缭子在其《战威篇》中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之后的荀子在《王霸篇》中也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事实上,影响一场战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在兵家的著作《孙子兵法》中,孙子将“道”、“天”、“地”、“法”和“将”,也就是“民心”、“天时”、“地利”、“权谋” 和“将领”列为兵家的五个要素,并且说只要具备这五个要素,并且“校之以计”,就可以克敌制胜了。从这五者的排列顺序上,可以看出,孙子更为看重前三者。而他的后人孙膑在《孙膑兵法·月战》中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虽然这些思想家和军事家的见解详略不一,但他们都将“人和”作为克敌制胜的首要因素。

我们所说的“天时”,一般指的是气候条件、时节相制等外部因素。气候条件比较好理解,也就是指战争期间的天气状况,比如在雨天、雾天和大风天等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其实是不适宜战争的。成功的将领往往善于利用各种天气条件,为战争增加胜利的筹码,比如在赤壁之战中的“借东风”,这个故事便是“得天时”的最好例证。相对而言,时节相制这一点比较难理解,它是与五行说联系的,每个季节都会有一些相应的规则和禁忌,比如古人就有“冬夏不宜战争”一说,他们把时节的变换和事物的吉凶对应起来,所以会比较复杂。而“地利”指的是战争的一方在城池的稳固和地势的险峻等方面所占的优势。因此,那些险峻陡峭、易守难攻之处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人和”则是指战争的发动者是得乎民心,顺乎民意,不是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欲而引发的。在这三者之中,孟子非常重视“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民心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就是说,君王只有施行王道仁政,才能得到普天下人的帮助。如果不实行王道,滥用武力,伤害民心,那么连亲戚都会背叛他。这样,用普天下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要背叛的人,就可以战无不胜了。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些话,已经作为名言警句广为流传。其实,孟子说这段话的目的并不是教导统治者如何在战争中取胜,而主要是劝诫统治者要重视民心,施行仁政。如果能够得乎民心,那么就能使国家在人口、疆域、经济等社会各个方面取得很大的发展,即使是不得已要参加战争,也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而真正达到“仁者无敌”的境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 可可诗词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是古人常用的说法,孟子用这三个词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天时指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地利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有利的地理条件。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同心同德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三里”、“七里”指城的周长。 ③环:围,包围。 ④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⑤域: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不让人民离开。 ⑥畔:同“叛”。 ⑦顺:归顺,服从。
 
 【今译】 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一个方圆三里的小城,它的外城也只有七里,敌人包围进攻它而不能取胜。既然能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时了;然而不能取胜,这说明把握天时不如占有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草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兵临城下,守城者)却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啊,所以说:要使人民定居,不能单靠划定的边疆界限;要巩固国防,不能只凭山河的险要;要震慑天下,不能依仗兵甲的锋利。拥有正义的人就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没有正义的人就很少有人帮助。很少有人帮助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得到许多人帮助到了极点,普天之下都会归顺他。以天下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众叛亲离的人,所以君子要么不打仗,如打则必胜。
 
 【集评】 清·赵承谟:其字字爽豁,语语警快,如持利刃,一割两断,毫无留滞。真读书而通世务,不同功利巧智,亦绝不是老生迂谈。(《孟子文评》)
 清·周人麒:首节二句不平对,抑扬趋重“人和”上;次节三节亦不平对。细玩此二节语气,乃是一气直赶出“不如人和”。 (《孟子读法附记》)
 清·洪师:“故曰”以下一气奔放,其势甚急,如黄河直泻千里,却用“君子有不战”一顿挫之,方不太急。直泻中有回流逆浪,亦造化气机之自然者。(《孟子读法附记》)
 清·牛运震:排句中连下数“非不”字,但觉轻灵,不见堆累。(《孟子论文》)
 
 【总案】 本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一贯主张“仁者无敌”,“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本篇集中讨论了战争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强调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本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逐层推理。先以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然后以占地利者终于弃城而逃为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从而使中心论点得到有力的证明。最后展开议论,进一步说明“人和”的重要,引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著名论断。
 文章论证严密,结构严整,语言精练,气势充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好,不如城池山川形势好;城池山川形势好,不如人心所向。《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攻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宋·刘过《西江月》词: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十章:“目前秋高马肥,而我军以骑兵为主,此我军有天时之利。自夔、巫向西,地势自高而下,此我军占有地利。石砫兵多是乌合之众,且人人怨恨土司鱼肉残害,只是强迫征集而来,不像我们西营和曹营万众一心,士气甚高,深得人和。故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看,我军战胜石砫兵,如操左券。”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tiānshí bùrú dìlì,dìlì bùrú rénhé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
有一天,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打仗能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孟子回答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譬如说,有一座小城,内城城墙只有3里,外城城墙也只有7里,敌人围攻它却不能取胜。敌人围攻它一定是占有天时的有利条件,但是却不能取胜,这就是得天时不如占地利。又譬如说,另一种守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但是敌人攻来时守城人却弃城逃走,城很快被攻破,这就是占地利不及人和。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凭借山川险阻,威行天下不必靠兵器的锐利。因为得道者支持他的人就多,失道者支持他的人就少。支持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自己的亲戚都会背叛他;支持他的人多了,整个天下就会顺从他。天下都顺从他的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他的人,不用武力就能取胜。”
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心的向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现在此语也用来说明事业的成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但决定因素是事业创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意为时机适宜不如地理优势,地理优势不如人心拥戴。强调事业的成功以得人心最重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自然气候条件。地利:有利的地理环境。人和:人心所向,上下一心。指天时、地利、人和,是做一切事情得以成功的三个重要条件,但“人和”至关重要。《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例】古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说无论是想在战争中取胜,或者是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都应该重视“人和”这个重要因素。(孙昌龄《青年心理健康顾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古代的一种军事思想。语出《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意谓天时、地利、人和是战争制胜的3个基本条件。三者相比较,适宜的气候条件,不如占据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内部团结,民心归依。指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古代兵法。是指军队内部的团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之一。战国时孟轲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在这里最早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

☚ 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   开山赵起义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作战时好的时机不如有利地形;有利的地势不如人们团结。指人心归向最要紧。语见《孟子·公孙丑下》。《水浒全传》一一八: 古人有云: ~。我等皆是中原、山东、河北人民,不曾惯演水战,因此失了地利。须获得本处乡民,指引路径,方才知得他此间山路曲折。《野叟曝言》六六: 你读过四书就好,四书上只“暴虎冯河”一节,为将的就终身用之不尽。诸如:“足食足兵,发信之矣”,“~”,皆兵家第一至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有利的气候或形势。地利: 有利的地理环境。人和: 人事和谐。有利的气候或形势不如地理环境的优势,地理环境的优势又不如人事和谐。指人和是获胜的最重要因素。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例] 论曰: 传有之:“~。”此言形势之不如德也,而吴起亦云“在德不在险”。(宋·苏轼《形势不如德论》)|~。唯能尽诸人事者,自得地利之用,自合天时之宜。(明·何良臣《阵纪·山林泽谷之战》)|为商者常讲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曰:“~。”从大处讲,商业往往与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和政策紧密相联。(黄鉴晖《晋商经营之道》四)
也作〖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汉·桓宽《盐铁论·险固》:“文学曰: ~。周之致远,不以地利,以人和也。百世不夺,非以险,以德也。” 
减作❶〖天时不胜人事〗《汉书·儒林传》:“冯翊迁太子太傅,廉直不事权贵,或说曰:‘~。君以不修小礼曲意,亡贵人左右之助,经谊虽高,不至宰相。愿少自勉强!’”
❷〖地利不如人和〗唐·赵蕤《长短经·国权》:“故曹丕临江,见波涛汹涌,叹曰:‘……虽云天道顺,~。若使中材守之,而延期挺命可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