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梅根冶
梅根冶是南朝至隋唐时期铜矿采冶基地,该基地集采矿、选矿、冶铜、铸币于一体,是丹阳铜冶在南朝至隋唐时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官府为控制铜矿的采冶和铸币,特设梅根监,派官监督。梅根监是汉宛陵监的替代机构。
梅根冶最早见于《宋书·百官志四》:“江南唯有梅根及冶塘二冶,皆属扬州。”其后关于梅根冶冶铸业的盛况史不绝载。一些在皖南逗留或旅游的诗人看到梅根冶冶铸的空前盛况纷纷写诗赞颂,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北朝庾信《枯树赋》:“北陆以扬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唐孟浩然《夜泊宣城界》诗有“火炽梅根冶,烟迷杨叶洲”。李白《与南陵常赞府(县丞)称五松山》自注五松山在南陵铜井西五里,附近铜冶高炉林立。他在《铜官山醉后绝句》中描述了冶铜的情景:“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陶公矍铢呵赤电,回禄睢盯扬紫烟。”李白在秋浦(今贵池)作《秋浦歌》17首,其中“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可谓第一首歌颂炼铜工人的五言诗。
但由于梅根冶所在地在这一时期的行政区划屡有变动,对梅根冶的确切地点的认识产生分歧,有南陵说、宣城说、铜陵说、贵池说数种。我们以为这几说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南朝以来行政区划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的结果。梅根冶,即梅埂,又称钱溪,其确切地点应在今安徽省贵池县东北50里所、梅埂河入江口处的梅龙镇附近。贵池汉属丹阳郡,晋为宣城郡,宋、齐因之,梁属南陵郡,隋属宣州,唐始置池州,后废之仍属宣州。唐中期为秋浦郡、秋浦县。五代时始改为贵池县。至于铜陵,先后属陵阳县、南陵县,唐末为铜官冶,以其境内有铜官山产铜而得名。铜官冶是否就是梅根冶待考。但北宋时梅根冶所在地一度归池州铜陵县。由上可见,四说各有各的根据,只是时代不同,区域有大小而已。
唐时梅根冶年铸币五万缗,其铜料来自周围数县的矿山,绝非来自一处一山,在梅根监的管理监督下生产。梅根冶设于大江之畔,可能是考虑到周围诸县产铜点较为集中,既便于就近调集铜矿,又便于由水路外运。由于历代遭江水冲刷、淹没,梅根冶旧址当已沉入江中。当然,也不排除梅根冶、梅根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有过迁徙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