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棒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棒鼓 三棒鼓曲艺曲种。相传形成于唐代。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吴越间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江北凤阳男子尤善,即唐三杖鼓也。”是一种歌唱兼杂技手技的说唱形式。常为一人轮番抛耍三根嵌有铜钱的木(竹)棒,并用棒击鼓和马锣,边抛边唱。也有两人表演,一人抛棒击鼓,一人敲马锣。抛棒的花样不下 二三十种,有“金钱吊葫芦”、“白蛇吐飞箭”、“乌龙搅水”等;技艺高者并有抛刀、叉、火把等的。只唱不说,唱词结构各地不同,有四句一组的七言韵文,有〔叹五更〕、〔绣荷包〕等小调。内容大多反映民间生活,如《逃水荒》、《十绣》等,往往即兴编词演唱。 ☚ 二人转 歌仔 ☛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擊樂器部 > 鑼鼓 > 三棒鼓 三棒鼓 sānbànggǔ 亦稱“三杖鼓”。鼓之一種。以三根鼓槌上下交替抛擲敲擊,故稱。始見於唐代,達於今。明·沈德符《顧曲雜言·俗樂有所本》:“又吳下向來有婦人打三棒鼓乞錢者,余幼時尚見之。亦起唐咸通中,王文通好用三杖打撩,萬不失一。但其器有三等:一曰頭鼓,形類鼗;二曰聒鼓;三曰和鼓。今則一鼓三槌耳。”明·田藝蘅《留青日札·三棒鼓》:“吳越間婦女用三棒上下擊鼓,謂之三棒鼓。江北鳳陽男子尤善,即唐三杖鼓也。咸通中,王文舉好弄三杖鼓,打撩萬不失一,杖音與歌聲句拍附和爲節,又能夾一刀弄之。” 三棒鼓 三棒鼓走唱类曲艺。以抛耍三根特制的鼓棒击鼓伴唱而得名。流行于湖北天门等地。源于唐代“三杖鼓”。明·沈德符《顾曲杂言》:“吴下向来有妇人打三棒鼓乞钱者,余幼时尚见之”。可见在明代已流行。清代末叶与凤阳花鼓合流、流传渐广,及于湖北沔阳、洪湖、麻城、沙市、宜昌等地; 并传流至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河南、河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还随艺人流传到英、法、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印尼、越南、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 ☚ 凤阳花鼓 零零落 ☛ 三棒鼓 三棒鼓我国南方流行于民间走唱文艺形式。吴越间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江北凤阳男子尤善。民间亦说是由凤阳花鼓演变而成,即将凤阳花鼓打鼓的两根花棍改为三根木棍棒,同时吸收莲湘棍的特点,在三根木棒上嵌上铜钱,轮番抛起三棒击鼓,铿锵有声,边击边唱,故名“三棒鼓”。三棒击鼓之花样很多,有 “绞花”、“单鼓花”、“双跨花”、“白蛇吐箭”、“麻雀钻竹木”等等。技艺高超者,还可以抛刀、叉、火把之类。有些地区,还佐以小锣。唱词结构也不尽相同。土家族民间亦流行“三棒鼓”。可以一人或二人演唱。如一人演唱时,用一根棒,先击鼓后击锣,发出 “咚咚锵”的乐声,边敲锣鼓边唱。每唱一段歌词,敲击一阵锣鼓。 ☚ 乐亭大鼓 凤阳花鼓 ☛ 三棒鼓 三棒鼓又名三班鼓、三槌鼓、三杖鼓。流布于全省各地,是明清之际传入湖南的曲种。三棒鼓有单人式、双人式、三人式和四人式4种表演形式。技艺性较强,表演时边唱边抛耍刀棒,抛刀、抛棒的方法有30多套。三棒鼓以 “见子打子” 的短篇曲目占多数,即由表演者即兴编唱。中长篇多演唱传说故事,有《赵五娘》、《杨家将》、《梁祝姻缘》、《三打华府》、《芦林记》等30余部。 ☚ 莲花闹 华容番邦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