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人之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人之辩 天人之辩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互关系的论辩。先秦时期,孔丘把“天”看成一种神秘的主宰力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同时也强调人事的作用。孟子继承了孔丘的天命思想,把“天”作为人世的主宰,具有道德属性“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认为天道也包含在人性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老子、庄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老子》)“天在内,人在外……牛马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天人不分,认为人无力胜天,只能消极地顺从于天。这一时期唯物主义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春秋末年,郑国的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认为天与人相距甚远,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战国时荀况从“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的观点出发,既重视天道,又强调人为。荀况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天行有常”,社会治乱吉凶无关,反对“卜筮然后决大事”,(《天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职分和规律,必须“明于天人之分”,人不要迷信“天”而应该积极去控制、改造、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西汉的董仲舒沿袭孟轲“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尽性”即可以“知天”的思想,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认为人应当知“天”,并与阴阳灾异说相结合,发展为天人感应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东汉的王充则把“天”再还原为自然,从根本上否定了一切关于“天”的神秘说教“夫天者体也,与地同,天有列宿,地有宅舍,宅舍附地之体,列宿著天之形”。(《祀义》)王充充分利用广博的自然知识,有力地驳斥了天人感应学说“寒温之气,系于天地而统于阴阳,人事国政,安能动之?”(《变动》)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继承荀况以来关于“天人相分”,“天道自然”的观点,提出“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天说》)“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天论》)反对天能赏善罚恶,干预人事的观点。刘禹锡还进一步提出他的“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著名学说,认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把“天”和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彼此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了“善动化物”“以人造天”的思想。认为人可以“相天”、“裁天”、“胜天”,乃至可以“以人造天”,认为,“知天之理”就可“善动化物”,“竭”人之能就可以“以人造天”,强调应当“与天争权”,反对“任天而无能为”。王夫之对天人关系问题的新的论证,标志着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研讨“天人之际”的哲学螺旋发展到了它的最后终结。 ☚ 小城镇城市化问题的争论 50年代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