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风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风歌典源出处 《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大风歌dà fēng gē形容帝王创业,安邦治国;或咏刘邦事。《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杜甫《伤春》之五: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张说《奉宇文黄门融酒》:圣德垂甘露,天章下大风。赵彦昭《奉和幸大荐福寺》:同沾小雨润,窃仰大风诗。 大风歌 大风歌七幕历史剧。陈白尘编剧。发表于《剧本》1979年第1期。根据《史记》《汉书》有关材料写成。剧本反映西汉初年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场错综复杂的斗争。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秘不发丧。她欲诛诸将,欲王诸吕,阴谋篡权。于是一场以吕后为首的阴谋集团与以陈平、周勃为代表的汉室老臣之间针锋相对的宫廷斗争从此展开。后在诸吕作乱、吕后临朝称制之时,陈平、周勃兴兵讨伐,尽除吕氏势力。作者通过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描写,深入发掘这场斗争的实质,塑造了为数众多的历史人物,吕雉的阴险狡诈、色厉内荏,陈平的老谋深算、忍辱负重,周勃的英勇无畏、刚正不阿,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剧本紧紧围绕“刘吕之争”这一主线展开,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而且吸收传统戏曲表现手法,熔歌、舞、剧于一炉,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获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话剧创作一等奖。 ☚ 权与法 左邻右舍 ☛ 大风歌 大风歌古歌名。汉司马迁《史记》载。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过故乡沛(今江苏沛县东),与父老子弟欢饮,酒酣,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现了一统天下后的喜悦心情和进一步巩固地主阶级新政权的强烈愿望,气势豪迈。详见“音乐舞蹈”类“大风歌”。 ☚ 垓下歌 秋风辞 ☛ 大风歌 大风歌古歌。汉高祖刘邦作。刘邦讨伐英布回师时,途经家乡沛(今江苏沛县东), “悉召父老子弟纵酒……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时, “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令儿和习之。”(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逝后,曾以此为祭祀庙乐。后入“乐府”,称《大风歌》。 ☚ 下里巴人 玉树后庭花 ☛ 大风歌 大风歌汉诗篇名。刘邦作。始见于《史记·高祖本纪》。《史记·乐书》称为《三侯之章》(司马贞《索隐》:侯,语辞也。沛诗有三“兮”,故云三侯也)。《艺文类聚》始称之为《大风歌》。《乐府诗集》收入卷五八《琴曲歌辞》,题作《大风起》。公元前195年,刘邦击破淮南王英布叛军后还归,途经家乡沛县(今江苏徐州西北),邀集故人父老子弟宴饮,酒酣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三句诗一泻而成,抒发了诗人一统天下后的满怀豪情,以及如何巩固新政权的思谋忧虑。诗旨鲜明,正如李善《文选注》所释:“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威加海内,言已静也。夫安不忘危,故思猛士以镇之。”全诗气象恢宏,辞意慷慨,风格雄放,为帝王诗作之佼佼者。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九评曰:“高祖《大风》之歌,虽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 ☚ 四皓歌 鸿鹄歌 ☛ 大风歌 大风歌《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后以此典形容帝王创业;或表现渴望安邦治国。南朝陈·陈叔宝《幸玄武湖饯吴兴太守任惠》:“待我戎衣定,然送大风歌。”北周·宇文毓《过旧宫》:“举杯延故老,今闻歌大风。” ☚ D 大鲲运天池 ☛ 大风歌 《大风歌》古代歌曲。为汉高祖刘邦所作。据《史记·高祖本记》,刘邦讨伐英布叛乱后回师长安(前195),途经故乡沛(今江苏沛县东),“乃置酒沛宫,与父老子弟欢聚,酒酣,邦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被称为“三侯之章”,因歌词中有三个“兮”字,以后在班固的《汉书·礼乐志》中又被称为《风兮诗》,至唐初才改题为《大风歌》。 ☚ 胡笳十八拍 阳春白雪 ☛ 大风歌 典源出处 《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释义用法 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称帝后回到故乡沛县,大宴家乡父老亲旧,宴会上唱了一首歌,以大风起兴,表达他得天下的自豪以及对守天下的担忧,后人称此歌为“大风歌”。后以此典称颂创业的帝王; 或表现慷慨豪迈,渴望安邦治国的情怀。 用典形式 【歌风】 清 ·翁照:“而胡丰沛游,歌风起激越。” 【大风诗】 唐·李世民:“共乐还谯宴,欢此大风诗。”唐·赵彦昭:“同沾小雨润,窃仰大风诗。” 【大风歌】 唐·杜甫:“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元 · 马祖常:“同穆故惭黄竹赋,汉高空奏大风歌。” 【忆大风】 明 ·陈子龙:“筹时独 对承华殿,武帐清秋忆大风。” 【沛歌风】 宋·陆游:“鸣檐社公雨,卷野沛歌风。” 【海内风】 元·刘因:“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猛士歌】 明 ·陶望龄:“云归尚识真人气,风起犹传猛士歌。” 【歌大风】 唐·武元衡:“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大风。”清 ·冯溥:“汉帝当年歌大风,欢留父老乐融融。” 【大风歌沛邑】 清·彭桂:“空想大风歌沛邑,只余落日吊彭城。” 【歌词继大风】 唐·宋之问:“乐思回斜日,歌词继大风。”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2〕。安得猛士兮守四方〔3〕! 〔1〕这首歌作于公元前195年,当时刘邦征讨英布叛乱后,回师长安,途中经过家乡沛县,邀家乡父老宴饮,刘邦即兴作了这首诗。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起义,公元前206年率兵入关灭秦,公元前202年灭项羽,建立汉朝,史称汉高祖。选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以下汉诗各篇同。 〔2〕加:凌驾。 〔3〕安得:怎得。 刘邦在秦末中原逐鹿之中获得了胜利,但建国后又面临异姓诸侯王割据的优患。这首歌一方面唱出刘邦在家乡父老前踌躇满志的胜利喜悦,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这位胜利的英雄对身后事业的深切焦虑。本篇虽顺口成韵,但风格粗犷雄壮,大气磅礴,以致“唱大风”成为后代英雄歌的代称。 《大风歌》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衣锦还乡时作的一首歌。全诗虽只有三句,23个字,却蕴含了丰富的内容。 “大风起兮云飞扬”,用风云比喻秦末政治形势,形象而贴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事,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六国贵族也纷纷起而响应。刘邦在沛县举起义旗,被拥为沛公,并与项梁、项羽汇合,受命伐秦,由江东北进山东,然后西向河南,直至武关,一帆风顺。蓝田一战,秦军土崩瓦解,秦国彻底灭亡。刘邦没有马上进驻咸阳称王,却屯兵城外,与秦人约法三章,做到秋毫不犯,此举深得民心,很快安定了关中局势,与后进咸阳屠城纵火的项羽两相对照,明显地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成熟。和项羽不一样,刘邦多少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抒发了高祖踌躇满志的豪情。刘邦消灭项羽做了皇帝以后,论功行赏,除刘氏以外还封了几个异姓王,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鲸布为淮南王。可是他对异姓王很不放心,尤其是大将军韩信更使他心疑。公元前195年到194年一年之内,刘邦相继除掉了韩信、彭越和鲸布三个最有势力的异姓王以后,他相信自己可以稳坐江山、威镇四海了,得胜还朝,途经故乡,邀请故乡父老子弟,大摆酒宴庆贺。宴会上,刘邦兴致勃勃,和120名少年一起,击筑,起舞,唱《大风歌》。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道出了刘邦为着江山社稷求才若渴的心情。刘邦一向自诩,他的江山是从“马上”得来的,因此对武将更为看重。现在,一下子杀掉了三个战功卓著的大将,他是否也感到某种空虚呢?对《大风歌》,特别是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句诗,历来解释不一。王安石在《读汉功臣表》一诗中写道: “汉家封土建忠良,铁券丹书信誓长。本待山河如常砺,缘何俎醢赠侯王?”指出了刘邦杀三王和求猛士的矛盾。事实是,刘邦对韩信等封王以后,还许以诺言, “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言,藏之宗庙”,信誓旦旦,给了他们以免罪特权。可是话音未落,他就设计抓了韩信,降王为侯,囚在宫内,最后被吕后杀害,并灭了三族。同年,又把彭越剁成肉酱。韩、彭之死,逼反了鲸布,最后也被杀死。这三员将领是真正的“猛士”,并且是开国功臣,为什么落到“兔死狗烹”的下场?宋代宰相张方平在《歌风台》一诗中对刘邦的作法进行了嘲讽: “落魄刘郎作牵归,樽前感慨大风诗。淮阴反接英彭族,更欲多求猛士为?”不管怎么说,刘邦渴求猛士的心情是真的。汉初,江山并不稳当:匈奴主势力严重地威胁着北部边疆;太子刘盈过于“仁弱”;吕后心怀鬼胎……为此,弄得他枕食不安。杀掉韩信等,他是否有所悔悟,因他很快“驾崩”,留下的只是后人的揣摩。 论艺术性,《大风歌》不失为一首词情并茂的佳作。刘邦文化不高,不懂诗,更不会作诗,甚至讨厌诗书,为什么却又能击筑而歌,作出《大风歌》这样的好诗呢?晚唐诗人林宽说是“自古英雄尽解诗”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这应该归功于楚辞的普及。自屈原创制楚辞以后,楚辞、楚声就在民间流传,广泛用于祭祀活动。刘邦爱和文人雅士交往,一定会受些影响。所以《大风歌》就具备了楚辞的特点:明白如语,铿锵顿挫,慷慨激扬。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 大风骤起呵,云烟飞扬,声威显赫呵,今日重返故乡。啊,从何求得勇武之士,为我守御疆防? 【集评】 梁·刘勰:“高祖尚武,戏儒简学,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然《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文心雕龙·时序》) 唐·李善:“风起云飞,以喻群凶竞逐,而天下乱也;威加海内,言已静也。夫安不忘危,故思猛士以镇之。”(《文选注》卷二十八) 宋·苏辙:“高帝岂以文字高世哉,帝王之度,固然发于其中而不自知也。李白诗反之曰:‘但歌大风云飞扬,安用猛士守四方。’其不识理如此。”(转引自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二十七) 宋·陈巖肖:“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至武帝《秋风辞》,言固雄伟,而终有感慨之语,故其末年,几至于变。魏武魏文父子,横槊赋诗,虽遒壮抑扬,而乏帝王之度。六朝以后人主,言非不工,而纤丽不逞,无足言也。”(《庚溪诗话》上) 宋·葛立方:“高祖《大风》之歌,虽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史记·乐书》谓之《三侯之章》,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盖欲使后之子孙,知其祖创业之勤,不可怠于守成尔。”(《韵语阳秋》卷十九) 明·谢榛:“汉武帝‘秋风起兮白云飞’,出自‘大风起兮云飞扬’;‘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出自‘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汉武读书,故有沿袭。汉高不读书,多出己意。”(《四溟诗话》卷一) 明·钟惺:“妙在杂霸气习,一毫不讳,便是真帝王,真英雄。”(《古诗归》卷三) 明·谭元春:“与《虞兮歌》互读,英雄遭时、失时,成败之际可想。幸勿有意看两公相去太远也。”(同上) 清·王夫之:“神韵所不待论。三句三意,不须承传;一比一赋,脱然自致,绝不入文士映带,岂亦非天授也哉!”(《古诗评选》卷一) 清·沈德潜:“时帝春秋高,韩、彭已诛,而孝惠仁弱,人心未定,思猛士其有悔心乎?”(《古诗源》卷二) 清·张玉谷:“首句比己之扫除群雄,次句乃见在事,末句言守成之难也。文中子谓安不忘危,霸心之存,《丹阳集》谓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良然。”(《古诗赏析》卷三) 【总案】 歌唯三句,创业之艰难,成业之荣耀,守业之忧虑,尽在其中。比兴自然,气象宏大,诗情慷慨而文辞流畅。如此佳作而出于鄙弃《诗》、《书》的刘邦之口,真所谓诗乃心声,岂止关学问?非有真情感溢于心胸者则不能为。 大风歌 题解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②? 注释 ①加:凌驾。海内:四海之内,犹言“天下”。“威加海内”意谓“威镇天下”。 ②安得:怎得。这句是说希望得到猛士镇守四方。 赏读 这首诗共三句,第一句是写自己由一个平民出身的亭长,崛起于沛,被拥戴为沛公,起兵伐秦,如同大风骤起,十几年间,他带兵攻入咸阳迫使子婴投降。又在垓下围住项羽,大败楚军,更扫平了一切胆敢叛逆之人。暗寓自己具有横扫千钧,席卷华夏,如青云飞扬一般的英雄气概。第二句写自己已经统一中国,天下由乱而治,自己在政治上也作了许多改革,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拥戴,自己的威信加于四海。但仍为远离故乡而备感悲戚,可见其对故乡真可谓情深入骨了。第三句写自己希望刘汉的天下能绵延百代,表白自己守业的决心。认为防守边疆,不能没有忠诚勇猛之士,而忠诚勇猛之士却来之不易,忧虑之情,宛然若见。 这首诗简练而意蕴深厚。历代文人学者都对他的简易推崇备至,但简易的形式后面却含有深厚的意蕴。这首诗以风起云飞来喻天下大势,用威加海内来指称四海统一渐趋升平,都十分惋曲而含蓄,而里面所蕴含的席卷天下的气势,威加海内的自豪,对故乡的入骨浓情,守业而难得猛士的悲哀,无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这首诗句句押韵,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美。诗义欢畅,无论是描写刘邦胜利的喜悦,还是和父老乡亲击筑纵酒高歌,都以豪迈欢快为主。可是到了诗的最后一句,由于想到守业之难和猛士之难得,又顺势来了个转折,流露出他的伤感。诗中感情变化波澜起伏,充分体现出刘邦作为汉王朝创始人而独具的那种居安思危、高瞻远瞩的远大胸怀。 大风歌(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①,威加海内兮归故乡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③! 汉高祖刘邦为沛县人,《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率军平定淮南王黥布,还归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也。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刘邦所作歌诗被称为《大风歌》,后人因筑台立碑以纪念。台称“歌风台”,在沛县泗水旁高祖庙内,现存有大风歌碑两块,一块为元代摹刻,一块残缺,年代不明,有人以为为东汉蔡邕或西汉爰礼所书。《大风歌》为楚歌体,起势高亢、气度豪迈而又有悲从中来的苍凉之感。古人则称其为“壮丽奇伟”(朱熹)。 【作者】 刘邦(前256-前195),汉高祖。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丰邑人,早年为泗水亭长,后起兵反秦,与项羽分兵西进,灭秦后,项羽封其为汉王,楚汉相争五年击败项羽,于汉五年(前202)即帝位。史载,刘邦善楚声。 【注释】 ①此句描绘渲染了刘邦及其“从臣”乘风云而起,所向披靡的磅礴气势。为第二句“威加海内”蓄积力量、渲染气氛。②威:威力、威势。加:施于。海内:四海之内,意指“天下”。古人认为天下为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远不可知。③公元前201年刘邦击败项羽即皇帝位,至前195年数年,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韩信、彭越诸人已经被他诛杀,在楚汉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黥布也因惧祸举兵反叛。刘邦此时已62岁,在平定黥布时又身中流矢,其继承人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惠帝)懦弱。如此形势,正是刘邦慨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背景。安:如何。猛士:勇猛的将士。 大风歌[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本诗属于乐府诗的《琴曲歌辞》。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这首诗是刘邦在公元前一九五年,击溃了最后一个异姓淮南王黥布的反叛后,归途中经过故乡沛县时,置酒沛宫,与故人父老子弟饮酒共欢,当酒兴正浓时,在宴席上唱的。当时他一边击筑,一边歌唱,并情不自尽应节起舞,情绪慷慨激昂。 这首诗以“大风起兮云飞扬”起兴,写出了这位开国之主叱咤风云的气魄和威风。使我们好象亲眼看到了秦末汉初那风起云涌般的政治局面以及刘邦那种胜利后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形象。这时深秋的劲风,飞扬的白云,好象专为这胜利还乡者而满布天空,为他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滚滚而来。造成了物我一体的艺术形象。这正是壮心与风云际会,风云又给壮心辅以飞扬的羽翼。刘邦此刻壮志凌云,豪情满怀,不由地发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豪言壮语,抒发了他统一天下后充满胜利喜悦的心情,他为自己在这种威加四海的情况下荣归故里而感到无比自豪。可是紧接着笔锋一转,他写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句,表现出一个创业者在夺取政权以后,对于进一步巩固政权的深思远虑,说明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争战,他深知胜利得来之不易,但更感守业之难,他怕多年努力争得的天下因无人固守而重新沦为分崩离析的局面。这里一方面使人感到他深切地渴望得到天下的有志之士来维护所得的江山,另一方面也使人感到他有一种不能完全预料未来的愁怅之情。此时他身带征讨黥布时的箭伤,而这一箭对他来说是致命的一箭,因此他不由地就会想到有谁能替他守住这胜利的成果呢!不禁使人感到一种苍凉之意。 这短短的三句诗,包容着相当复杂的思想感情,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形象鲜明,感情丰富,因此千古传诵不绝 大风歌宋词典故·大风歌 【出典】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释义】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曾回故乡沛地探视,置酒款宴父老子弟,自唱《大风歌》,令沛中儿童应和。后世常用“大风歌”作为称颂帝王扬威海内的典故。 【例句】 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帷幄]2157)这里用本典称颂当朝天子扬威海内。 大风歌典源出处 《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释义用法 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称帝后回到故乡沛县,大宴家乡父老亲旧,宴会上唱了一首歌,以大风起兴,表达他得天下的自豪以及对守天下的担忧,后人称此歌为“大风歌”。后以此典称颂创业的帝王; 或表现慷慨豪迈,渴望安邦治国的情怀。 用典形式 【歌风】 清 ·翁照:“而胡丰沛游,歌风起激越。” 【大风诗】 唐·李世民:“共乐还谯宴,欢此大风诗。”唐·赵彦昭:“同沾小雨润,窃仰大风诗。” 【大风歌】 唐·杜甫:“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元 · 马祖常:“同穆故惭黄竹赋,汉高空奏大风歌。” 【忆大风】 明 ·陈子龙:“筹时独 对承华殿,武帐清秋忆大风。” 【沛歌风】 宋·陆游:“鸣檐社公雨,卷野沛歌风。” 【海内风】 元·刘因:“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猛士歌】 明 ·陶望龄:“云归尚识真人气,风起犹传猛士歌。” 【歌大风】 唐·武元衡:“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大风。”清 ·冯溥:“汉帝当年歌大风,欢留父老乐融融。” 【大风歌沛邑】 清·彭桂:“空想大风歌沛邑,只余落日吊彭城。” 【歌词继大风】 唐·宋之问:“乐思回斜日,歌词继大风。” 大风歌 大风歌《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有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后以此典形容帝王创业,或表现慷慨豪迈,渴望安邦治国的情怀。辛弃疾《西江月》:“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 大儿孔文举 大夫松 ☛ 大风歌《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旧,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后用来颂扬帝王创业,或表现慷慨豪迈,渴望安邦治国的情怀。杜甫《伤春》:“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李世民《唐功成庆善乐舞辞》:“共乐还谯宴,欢此大风诗。” 大风歌❶指刘邦还乡所作歌诗。唐李峤《云》诗: “会入大风歌,从龙赴圆阙。” 大风歌【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大风歌汉高祖刘邦称帝后还归故里所吟欢庆之歌。后也指胜利之凯歌。《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二○《伤春》诗:“得天下夜舞,谁忆《大风歌》?”宋刘过《西江月 ·贺词》:“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大风歌汉高祖刘邦,原先仅是一个小小的泗上亭长,后来打败项羽,成为一代帝王。汉王朝建立后,刘邦亲自率军追击叛乱的淮南王黥布,获胜回归时,路过老家沛县。想到自己创建的伟大功业,刘邦非常得意,于是大摆酒宴,召集父老乡亲纵酒欢饮。喝到高兴处,刘邦亲自击筑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人将此歌名为“大风歌”。(见《史记·高祖本纪》) 大风歌 大风歌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作。刘邦称帝后第七年(前195)、淮南王英布叛乱,刘邦亲自率军征讨; 英布败逃,刘邦令部将乘胜追击,自己则班师回长安。归途中,刘邦到了故乡沛县,在沛宫里摆下筵席招待乡老,《大风歌》就是在这衣锦还乡的筵席上所唱的诗歌。诗仅三句二十三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十兮守四方。”这是一首楚辞体诗,在这首诗里,刘邦抒发了他眷恋乡土的“游子悲故乡”之情,也反映了他建功立业时的满意心情,更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封建政治家对社稷帝业的忧虑之情 诗中出现的事物,如大风、飞云、海内、猛将、四方等都是巨大的形象,并且这些形象大都给人以飞舞飘扬的动感,因而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所处的风云变幻的时代。全诗气势宏伟,格调遒劲,表现了一位新兴封建统治者的壮烈豪情。正因为如此,后代人对《大风歌》评价甚高,宋代朱熹认为“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者也,呜呼,雄哉!”(《楚辞集注》卷一)。《大风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历代一些封建帝王,在建功立业、荣归故里、宴请亲朋之际,常常赋诗高歌,也往往用《大风歌》的形象来比附他们壮烈豪迈的胸怀、讴歌他们的丰功伟绩,如北周昭帝宇文毓的《过故宫》、唐太宗李世民的《幸武功庆善宫》等等,就是此类作品 ☚ 和垓下歌 鸿鹄歌 ☛ 大风歌古歌名。汉高祖刘邦作。《史记》载,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路过故乡沛(今江苏沛县以东),与父老欢饮,酒酣击筑而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抒发了统一全国的喜悦心情,表达了加强地主阶级统治的强烈愿望。 大风歌汉高祖刘邦词。此歌以气势磅礴的风云起兴,表现了作者统一天下的宏伟气魄和治国安邦的豪迈情怀。汉代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远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 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大风歌 大风歌汉初歌谣,高祖刘邦所作,在汉代长安与宫廷中广为传扬。刘邦称帝后,于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回到故乡沛县,召故人父老子弟同饮,洒酣,高祖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沛中小儿一百二十人习练和唱。高祖本人歌毕起舞, 慷慨伤怀, 泣数行下。 ☚ 赤蛟 淮南王歌 ☛ 《大风歌》da feng geSong of the Great Wind→刘邦 (Liu Bang) 大风歌西汉歌曲。汉高祖刘邦作。据《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记载,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十月,刘邦亲自率兵征讨反叛的淮南王黥布后,返归故乡沛(今江苏沛县东)地,在沛公召集故人父老子弟一起饮酒,并令乡中少年120人组队歌唱。席间,酒酣耳热,刘邦思念自己一生征战,远离故土,今日功业已成,荣耀还乡,却期望着能有将士为自己巩固基业,雄霸四方,于是感慨万端,亲自击筑,高声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并令乡中少年都跟着他学会此歌,刘邦则在乡中少年们的伴唱下慷慨起舞,挥泪不已。这首歌虽然曲调无传,但其词气势宏大,情怀悲壮,格调高古,两千多年来一直传诵不已。唐诗人林宽《歌风台》七绝有云:“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刘邦虽不以诗闻名,但此歌自出胸臆,质朴慷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汉惠帝五年(前190),惠帝刘盈因思高祖刘邦对故乡的一片深情,便将沛宫列为高祖的宗庙来祭祀,并令原高祖教过歌唱的120名乡中少年组成乐队,在此传唱《大风歌》和其它乐曲,如有缺额立即补齐,这样才使《大风歌》传诸后世,史所称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