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造桥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造桥虫cotton geometrid间歇暴发性食叶害虫。学名 Ascotis selenaria (Schiffer-muller et Denis)。鳞翅目,尺蛾科。因幼虫行走如拱桥而得名。分布于非洲、印度、斯里兰卡、日本、朝鲜; 中国广西、贵州、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山东、吉林、北京等地区。寄主有棉花、蜀葵、豆类、向日葵、刺苋、黄麻、红麻、小旋花、橘、梨、刺槐、漆树、黄檀等。1920年和1930年曾在江苏南汇、太仓、嘉定一带猖獗为害。60年代中、后期曾在浙江慈溪和湖北天门局部棉田大发生,棉叶被吃光。雌蛾体长16~20毫米,翅展45毫米。体色变异大,一般浅灰,散有褐及淡黄鳞片。触角暗灰色呈鞭状,腹部肥大。雄蛾体长约15毫米,翅展38毫米。体色淡黄。触角淡黄色呈羽毛状,腹部瘦小而尖(见图)。卵长椭圆形,青绿色。末龄幼虫体长约40毫米,黄绿色,表皮光滑,头部黄褐色,上额突出。背线宽,淡青色,由前胸直达尾端。亚背线黑色,气门浅黄褐色。腹部第六节及尾节各有足一对。蛹长14毫米左右,深褐色,有光泽,尾端尖,尾刺2根。
长江流域棉区年生4~5代,10月上旬开始入土化蛹越冬。越冬代盛蛾期在6月上中旬,第二代盛蛾期在7月上中旬,第三代在8月上中旬,第四代在9月中下旬。有的年份在11月上中旬又出现极少量第五代蛾。第一代幼虫以为害蚕豆为主,第二代开始为害棉花,第三至五代为害棉花、大豆。以末龄幼虫入土化蛹越冬。第二、三、四代卵期5~8天,幼虫期18~20天,蛹期8~10天,完成一个世代需32~42天。成虫白天静伏暗处或植物枝干叶间,夜出活动,飞翔力弱,趋光性强。羽化后1~3天产卵。卵产在土块缝隙间、草屋檐下和稻麦草叶鞘上,大发生年植物枝杈、枝干、叶片反面等处均产有卵。卵数十粒到百余粒堆积成块。每雌产卵量:越冬代为200余粒,其他各代为1 000~2 000粒。卵壳坚硬,耐干耐湿,在水中浸24小时后仍能孵化,可借流水蔓延他处。初孵幼虫吐丝随风飘移,行动不甚活泼,常栖止于棉茎上,拟态如嫩枝。 迟熟棉花、秋大豆、花生等地是越冬主要场所,可进行冬耕灭蛹,减少翌年虫源。成虫有趋光性,用灯诱杀的雌蛾绝大多数未产卵。在1、2龄幼虫阶段用溴氰菊酯、敌百虫、甲萘威、对硫磷等药剂防治均有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