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足石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足石刻

 位于四川东部,距重庆162公里,距成都272公里。大足县内有规模较大的石刻十余处,已对外开放四处。宝顶、北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宝顶山,又名香山,距县城15公里,有公路通达。宝顶山是南宋名僧赵智凤历七十余年主持建造的大型密宗道场。元、明时期虽几经兵燹,但石刻至今完好。宝顶石刻以大佛湾为中心,沿马蹄形的自然岩壁开凿而成,有摩崖造像近万尊。整个造像如展开的长卷图画,有计划、有组织地布局,并揉合力学、采光、排水等科学原理于造像之中,造型优美,内容丰富,民族化、世俗化突出。尤以举世无双的千手观音和长达31米的卧佛著称。北山,又名龙岗山,位于城北2公里。北山是唐末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屯兵贮粮的要塞,也是他首开石刻造像之地,后经五代、两宋,雕刻日多,历时二百五十余年,遂成当今规模。北山佛湾一字排列,造像七千余尊,多为许愿还愿者雕就,形成了个体造像多的特点。主要石刻有补唐史之遗缺的韦君靖碑,宋代书法家蔡京碑刻,“环宇间仅此一刻”的古文孝经碑,有中外著名的“转轮经藏”造像和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普贤像等。南山,又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城南两公里,是道教石刻造像的集中区。始于北宋,延至明、清,有三清、圣母飞龙等造像五百余尊,以及“三清殿”、“太清亭”、“真武洞”和具有史料价值的《何光震碑》等。南山道教像服饰华美,对研究传统民族服饰有重要参考价值。石门山造像始于北宋,是儒、释、道三教俱有的造像区。有神仙玉皇,佛爷菩萨,天子僚臣三百多尊。造像艺术居唐宋过渡时期,可窥中国雕刻技法演变相承之轨,山上有圣府洞古庙一座。
 [古诗文赏析]  过 分 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嶓冢山。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 ,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在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 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的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我们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但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刘学锴)


 [现代散文] 云岗石刻古朴浑厚,龙门石刻精神饱满。云岗、龙门的颜色是灰黑色,石质比较粗疏,易风化。云岗风化得很厉害,龙门石佛的衣纹也不那么清晰了。云岗是北魏的,龙门是唐代的。大足石刻年代较晚,主要是宋刻。石质洁白坚致,极少磨损,刻工风格也与云岗、龙门迥异,其特点是清秀潇洒,很美,一种人间的美,人的美。
 有人说佛像都是没有性别的,是中性的,分不出是男是女。也许是这样吧。更恰切地说,佛有点女性美。大足普贤像被称为“东方的维纳斯”,其实是不准确的。维纳斯就是西方的,她的美是西方的美。普贤是东方的,他的美是东方的美。普贤是男性(不像观音似的曾化为女身),咋会是维纳斯呢?不过普贤确实有点女性,眉目恬静,如好女子。他戴着花冠,尤易让人误会。
 “媚态观音”象一个腰肢婀娜的舞女。不过“媚态”二字不大好,说得太露了。
 “十二圆觉”衣带静垂,但让人觉得圆觉之间,有清风滚动。这组群像的构思有点特别,强调同,而不强调异,十二尊像的相貌、衣著、坐态几乎是一样的。他们都在沉思,但仔细看看,觉得他们各有会心,神情微异。唯此小异,乃成大同,形成一个整体。十二圆觉的门的上面凿出横方窗洞,以受日光,故室内并不昏暗。流泉一道,涓涓下注,流出室外,使空气长新。当初设计,极具匠心。
 我见过很多千手观音,都不觉得怎么美。一个人肩背上长出许多胳臂和手,总是不自然。我见过最大的也是最好的千手观音,是承德外八庙的有三层楼高的那一尊,这尊很高的千手观音的好处是胳臂安得比较自然。大足的千手观音我以为是个奇迹。那么多只手(共一千零七只),可是非常自然。这些手是怎样从观音身上长出来的,完全没有交待,只见观音身后有很多手。因为没法交待,所以干脆不交待,这办法太聪明了!但是,你又觉得这确实都是观音的手,菩萨的手。这些手各具表情,有的似在召唤,有的似在指点,有的似在给人安慰……这是富于人性的手。这具千手观音的美学特点是把规整性和随意性结合了起来。石刻,当然是要经过周密的设计的,但是错落参差,不作呆板的对称。手共一千零七只,是个单数,即此可见其随意性。
 释迦牟尼涅槃像(俗谓卧佛),佛的面部极为平静,目微睁(常见卧佛合目如甜睡),无爱无欲,无死无生,已寂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至最高境界。佛像很大,长三十余米,但只刻了佛的头部和胸部,肩和手无交待,下肢伸入岩石,不知所终。佛前刻了佛弟子约十人,不是站成一排,而是有前有后,有的向左,有的向右,弟子服饰皆如中土产;有一个斜头卷发的,似西方人。弟子面微悲戚,但不像有些通俗佛经上所说的号啕辟踊。弟子也只露出半身,腹部以下,在石头里,也不知所终。于有限的空间造无限的境界,大足的佛涅槃像是一个杰作!

(汪曾祺)

大足石刻

大足县境内唐宋以及其后的石质雕刻艺术的总称。分布于县内40多处,其中造像最集中、规模最大为北山和宝顶山两处,此外南山和石门山两处也具规模。现存造像最早为唐高宗永徽年间 (650年~655年) 开凿,后至唐末有了较大发展,经五代至南宋达到鼎盛。宋代造像占总数80%以上。大足石刻数量多,现有各个时代的各类造像6万余尊,石刻经文、题记15万余字; 内容丰富,有儒、释、道、历史人物、民间世俗等多种题材; 雕刻精美,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精品和杰出代表。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其中宝顶山摩崖造像、北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9处。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650-655年(唐永徽年间),历经五代,至两宋达到鼎盛,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其题材多样,内容博大精深,释、道、儒“三教”造像俱全,造型审美及形式较之前期石窟,有所突破,而且贴近生活,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极富中国特色。
位于中国西南部,距重庆80余公里,距成都260余公里的大足县,是闻名遐迩的世界遗产和旅游胜地,素有“石刻之乡”美称,其规模宏大的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石刻造像的总称,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造像多达75处,5万余尊,而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摩崖造像最具规模与特色。
北山摩崖造像在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之巅,是唐末昌州(治大足)刺史韦君靖首开于892年(唐景福元年),后历五代、宋不断增刻,造像290龛窟近万尊。
宝顶山摩崖造像建于南宋,距县城12公里,是南宋名僧赵智凤于1179年(宋淳熙年间)开始,在长达500米的马蹄形山湾里琢诸佛像近万尊。造像龛窟题材不重复,图文并茂,似连环画般展开,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和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从而把中国佛教密宗史延续了近400年。
南山石刻景区位于大足县城之南两公里。山顶有道教造像、碑铭题刻和殿宇建筑,俗称玉皇观。造像刻于1131-1162年(南宋绍兴年间)。有真武大帝、后土三圣母、三清、天尊巡游图、龙洞等题材。三清古洞的三清、四御、应感天尊群像,是道教吸收古代原始神灵并与佛教融合渗透的产物,反映了道教以三清为至尊,四御为辅佐这一神系在宋代的形成,终而成为后世道观造像较为定型的范式。
石门山石刻景区在县城之东相距20公里,以大石夹峙如门得名。造像刻于北宋、南宋(清有补刻),是全国罕见的佛教、道教造像同在一处的石刻造像群。佛教题材有药师佛、释迦佛、接引佛、西方三圣和十圣观音、水月观音等。道教题材有玉皇、三皇、独脚五通、东岳大生宝忏变相等,共30余尊。
石篆山石刻景区在县城西南相距20公里,以其冈峦回环如篆文故名。山有佛惠寺,寺西里许有佛湾,俗称子母殿。佛湾有释道儒三教造像10龛,200余尊摩崖石刻造像,系石篆庄庄主严逊于1078-1093年(北宋元丰、元祐年间)施造。佛教题材有毗卢释迦弥勒佛及十大弟子、文殊普贤、诃利帝母、地藏十王等,道教造像是老君及七大法师七大真人,儒教造像是孔子及十哲像。就石窟中的孔子造像而言,石篆山孔子造像是全国最早的。
大足石刻以独特的风格,完成了石窟艺术的中国化进程,代表了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
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缔约国代表大会审议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时认为,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佛教、道教、儒教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古代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大足石刻的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一次通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又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
大足不仅是蜚声中外的石刻之乡,而且久享鱼米之乡、五金之乡、竹编之乡美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群山环抱、风光秀丽、碧波荡漾、景色宜人、青山绿水的龙水湖,世界稀有的西山桫椤公园,全国著名的五金市场,风格各异的“农家乐”等,与大足石刻相得益彰,格外诱人,使得游客常年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目前,大足已逐步成为国际旅游胜地,山水园林城市,五金锶盐重镇。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0余万人次,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管理单位: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地址:大足县龙岗镇北山路7号 邮编:402360
电话:86-23-43734666 43722268
传真:86-23-43729600

☚ 世界遗产/文物单位   歌乐山烈士陵园 ☛
大足石刻

213 大足石刻

摩崖造像。在石刻之乡四川大足县,有41处,5万余尊,以北山、宝顶山两处为最。北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唐景福元年(892),历时250年,造像264龛窟,佛像近万尊,其中八尊丰腴圆润,典雅雍容,最为精彩。宝顶山摩崖造像始于宋淳熙六年(1179),历时70余年,有13处,佛像1.5万尊,巨型雕刻30余幅,另有著名的 “千手观音”。

☚ 乐山大佛   剑门蜀道 ☛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位于大足县境内,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892),宋代为极盛期。造像以佛教居多,儒、道次之,共约五万余尊,遍及大足全境40余处,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最集中。大足石刻布局宏伟博大,内容十分丰富,工艺精美细腻,并以鲜明的世俗化、人性化、民族化、连环化为其特色,不仅堪称四川石窟造像之冠,而且在国内亦可与云岗、龙门石窟并驾齐驱。除造像外,碑刻亦多佳品。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大足石刻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1. 大足县   北山摩崖造像 ☛

大足石刻

中国南方地区石窟和摩崖造像。分布于四川大足县城周围。始于晚唐,盛于两宋,明清也有续凿。现存造像5万余尊,分布在40多处,以北山和宝顶山最多。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教造像。艺术精湛,内容丰富。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在四川省大足县,该县素称“石刻之乡”,共有摩崖石刻共40余处,总称大足石刻。始于唐,经五代两宋完成,历时250余年,共造像5万余尊。以宝顶山、北山摩崖石刻最为集中,造像精美,艺术价值高。主要石刻区还有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妙音山、半边庙等处。石窟中除佛教、道教造像外,也有佛、道、儒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密宗所占比例最大。大足石刻与云冈、龙门、敦煌齐名,与世界著名的希腊巴特农神殿及印度阿旃陀石窟相比,毫不逊色,是研究我国文化艺术及宗教史的宝库。

☚ 通天岩石窟   北山摩崖造像 ☛

大足石刻da zu shi ke

Dazu Grottoes (in Sichuan Provinc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