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包如
本病系包如热邪久积于大肠而引起的一种聚合性慢性病。
病变过程基本上与“肝包如”类似。在肝脏未运化之精华所产生的恶血,流注于大肠而滞留于某一薄弱处,再与赫依相混,进而由赫依、血之热致使大肠受损所致。故大肠包如为血热偏盛之聚合性慢性病。但应注意由于患者当时具体因素,在病势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本病大多为大肠扩散型包如。如果病热加重,则血热亢盛而转化为大肠渗出型包如。如再日久凝结为陈,则有发展成大肠血痞之可能。发病初期,除出现类似大肠赫依病之症状外,下腹部右侧及脊椎第十六节周围作痛。在大肠部位按诊时,病患处有压痛。疼痛初期较轻,逐渐加重。大便燥结呈黑色,间或带血粘液,或则下气闭阻,矢气臭味较大,腹痛稍安。如系扩散型包如,可不同程度地出现包如十三种变化症状(见 “包如”条)。如果血势亢盛而转化为渗出型包如,则大肠内有微量血渗出,阵阵剧烈疼痛,低烧,大便带少量黑褐色血液。如病势进一步加重,则出血量亦自增多。脉象粗芤而底紧。口干,舌呈淡红色,苔少,尿赤黄有泡沫。
治疗本病首先以调理三根,清除包如病赫依、血积久热邪为原则,并针对当时病情及变化情况进行治疗。药物宜投查干汤3g加芒硝、胡连各1g服用。大肠赫依石榴十三味丸2g加五凤丸1g,开水送服,可祛大肠赫依、血热邪。热邪症状较甚者,可取清胃热散2g加七雄丸1g服用。消化力减低而胃肝并痛者可投牛黄九味散,白糖水送服。包如病邪僻客于大肠下部者,可用查干汤5g加胡连2g、熊胆1g煎取清汁,乘温灌肠。如寒证甚者,可投光明盐五味汤,同时可取脊椎第十三、十五、十六节,相机施以热针或艾灸等外治。
饮食起居方面一应事项,亦见“包如病”条。